我的教学设计《故都的秋》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653396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教学设计《故都的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的教学设计《故都的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的教学设计《故都的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的教学设计《故都的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的教学设计《故都的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教学设计《故都的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教学设计《故都的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教学设计 课题:故都的秋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中生 课时 一 提供者 贾俊芳单位 山西省代县二中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课文,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故都的秋是必修2散文单元第二篇,它是现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

2、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适时对作者情况和背景进行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课文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春等散文,高中又学过了荷塘月色,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3、,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各类散文作品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移情法。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合作探究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

4、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请大家用一句话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今天天气的感受。 问题二:如果请大家任选一种事物来表达这种感受,你会选什么?准备如何讲述? 学生思考并且表述 给学生一二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个思维的热身运动,唤起学生体验,让

5、学生能动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出语文课堂的张力来 二、谈谈议议,接触文本 讨论:下面词语在你的印象中,是富于诗意的吗? 【课件展示】 悲凉一碗浓茶破屋秋草牵牛花落蕊扫帚的丝纹秋蝉衰弱的残声 都市闲人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黄犬/骆驼 学生议论:“我”眼中的这些词语 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归结:1、多数词语较“俗”; 2、多数词语在传递情感方面倾向于“悲”; 3、若要欣赏这些词语的诗意,得具有“与众不同”的品质。 学生笔记 受学生审美取向及生活体验限制,估计大多数学生对上述词语的诗意无法传述,甚至于还可能出现“这些东西哪会美呀?”之类的看法。这正是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学习的难点所在:

6、文章中的趣味,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存大较大的距离。为此,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审美中的“俗趣”,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掘出上述词语中的趣味,为下一环节作者在文中显示的“寓雅于俗”的大方之家奠下基础。 三、读读品品,走近文本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教师:从第一段来看,作者欣赏的秋天是“清,静,悲凉”,如果要从这三个词中选择最不好与“美”相联系的词,大家认为是哪个?为什么? 2、品读精彩句子,谈谈感受 【课件展示】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以名花和

7、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种季节更替。“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说“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开放时是那样的泼辣和肆无忌惮花的色香味赤裸裸地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锅头”,要端起大碗,一饮而尽,大醉之后,还喊着痛快痛快喝这样的酒才过瘾。因此,要想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而

8、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四、立足文本,认识作者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北平是一座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如果是你久违了这个大城市,怀念的将会是什么呢? 教

9、师:郁达夫又是把“相思”寄托在什么上呢? 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特点:芦花:朴素 陶然亭:幽静 柳影:平淡 虫唱:野趣 潭柘寺钟声:古老、宁静而悠远 别人索然无味 郁达夫留连玩味 2、“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色彩:逃避鲜艳,追求淡素。 欣赏点:殘败的生命色调十分地淡,还得加上“疏疏落落”的枯草(秋草) 郁达夫:淡雅之人,雅趣之人 3、“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

10、,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描写对象: 落蕊槐树花(不起眼);快要死亡 对比: 一般人视觉:颜色形状不起眼;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 郁达夫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教师:现在请大家说说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你认识的郁达夫是怎样一个人? 五延伸拓展,余韵袅袅 1、课堂小结: 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以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又不时穿插一些平民

11、的俗语进去,如:茅房、耗子、稀饭、馍馍。这些话语本身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很难调和的。但是,郁达夫却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根源在于他的感情把大雅与大俗融为一体了。 2、深入阅读: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江南的冬景3、结束语: 在现实的世界里,文学可能比任何力量都更为真实与有力。“作家和读者比任何时候更清楚,文学是一种历史因素,一种社会力量;伟大而美丽的怪诞之处就在于:文学越是文学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它就越具有历史特点,越能够起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观照自己,从而悟出人生之“道”。 学生读课文,思考,圈点,讨论。 步骤:教师示例,侧重于教师自身的阅读经历;学生摘句欣赏

12、,交流体验。 学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 反复读,品味 学生谈论“我”心目中的大城市 学生总结,教师并同时展示课件 学生轻声再品精彩句子 学生讨论发言“我”心中的郁达夫 口脑手并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 发散思维 知识反复 深入了解郁达夫 课堂的延伸 七、教学评价设计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本设计较好地体现了高中新课程这一理念,同时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的关系,教学中突出重点,课堂容量大,节奏紧凑,可操作性强。课堂实施过程主要是分析,对文本的分析是深入理解的过程,即课堂探究的过程。整体把握有必须依赖于文本的局部切入分析才能更加深刻,整体与局部又不是绝对的,文本的每个层次相对于整个文本来说是局部,但相对于其内部层次来说又是整体。本设计通过师生对五幅画面的共同探究、分析,对“清、静、悲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然后通过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总体与局部,表象与意蕴、主观与客观是如何统一成一个整体的,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八、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郁达夫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味味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南国的秋慢、润、淡喻体黄酒与白干 稀饭与馍馍 鲈鱼与大蟹 黄犬与骆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