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3644117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0课 六国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0课 六国论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弊在赂秦(l)(2)暴霜露(p)(3)洎牧以谗诛(j chn)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暴露(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3)当与秦相较通“倘”,倘若,如果(4)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思厥先祖父:他(们)的(2)举以予人:拿(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除(4)奉之弥繁:更加(5)始速祸焉:招致(6)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8)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完好(9)洎牧以谗诛:及,等到(10)胜负之数:天数,命运(11)终继五国迁灭:随着3

2、.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其”,代词,它;“实”,副词,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爷爷。(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连词,表示另提及一件事。(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今义: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5)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6)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4.一词多义(1)速(2)兵(3)故(4)非(5)为5.词类活用(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援,

3、动词作名词,援助;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后退。(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6.文言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定语后置句。(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省略句。(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省略句。(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7.翻译句子(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4、,薪不尽,火不灭。译文: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而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文: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三、名言警句课文名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5、在六国下矣。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眉山三苏祠有副楹联对他们父子做了高度评价: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权书。嘉祐,宋仁宗的年号。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这篇是权书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这是篇史论文,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但论古是为了讽今,所以作者的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在借此批评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不当。二、背景展示宋朝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均归中

6、央,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没有凝聚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自宋开国到苏洵去世,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三、文体知识论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文白对照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

7、,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脉络梳理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属于怎样的关系?答:_答案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论证了共同的结局六国破灭。2.第二段是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的?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_答案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多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多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地、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

8、,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3.第四段属于什么论证?最后一句有怎样的深刻含义?答:_答案假设论证。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最后一句是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结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有人说,前三段已将论点阐述透彻,后两段完全可以删掉或者简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_答案(示例)不同意。作者写作此文时,北宋王朝

9、对强敌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来苟安的政策,苏洵对此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的写作意图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是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误,给宋朝统治者敲响警钟。开头从论古入,结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是借古论今,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加深了文章的立意,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1)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采用正确的办法应对突发事件(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国者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及魄力(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运用示例苏洵在六国论中呼吁: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治理国

10、家理应如此,生命安全更是情同此理。生命没有回头路;生命没有倒行车;生命没有再版书;生命没有重拍戏。安全之于生命,须臾不可少;安全之于生命,片刻不能离。亲爱的朋友,当你离开家门时,请回身看看,看看母亲眼里殷切的期盼,期盼你平安归来;当你面对危险时,请侧耳倾听,倾听朋友曾经的叮咛,叮咛你注意安全。如果因为你忽视安全酿成事故,留给他们巨大的伤痛,哪怕你自己进了天堂,这也将是一笔永远还不完的债。为了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为了爱你的社会和你爱的社会,为了爱你的国家和你爱的国家,请牢记血的教训,时刻注意安全!2.课外素材“生命线号”列车在印度有一辆“生命线号”列车,25年间一直往来印度各地,给数百万印度人带

11、去医疗健康服务。这列火车上有印度最好的医疗专家。他们跟着火车来往数千公里,参加各地的医疗活动和照顾病人。火车上还有两个设备齐全的手术室,列车上的医生可以完成白内障手术、唇腭裂手术等,并能为数百人提供牙科服务和其他治疗。其中,白内障手术是列车上最常做的手术之一。在印度,平均每1万居民拥有的医生不足10人。所以很多人必须走几百公里才能到达最近的医院。列车上的医生在当地医院为病人诊断后,根据他们的情况决定谁需要到列车上进行治疗。而病人在列车上接受手术后会被送回当地医院接受24小时观察和恢复。点评急民之所急,“生命线号”专车,以老百姓的需求为最终的目标,体现了印度政府的民本思想。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

12、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苏洵:伟大的父亲我把追寻的目光投向一个并不遥远的地方:眉山!眉山,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山不高,水有韵,岷江穿城而过,悠扬一笔篆书,喟然一首抒情诗!(1)虔诚地膜拜眉山古朴的青石板、青瓦屋和三苏祠,再遥想百里之外的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清风明月,耳得目遇,声色皆致,不觉心驰神往。小小的心,狂傲成跌宕的岷江,巍峨成奇峻的峨眉(2)是的,我想起了与“峨眉共比高”的“三苏”;想起了群星闪耀的宋朝文学星空;想起了嘉祐元年的春天,苏洵带着两个儿子离开家乡,远赴开封三个背影渐行渐远,慢慢地走成了三座文学丰碑!(3)那年,作为父亲的苏洵,已年近五十,两鬓有了微霜,看上去像一个老头。他写得一手

13、好文章,却淡漠了做官的念头。他不想考试,但两个儿子要考,他把对功名的期待寄托在让他骄傲的两个儿子身上。眉山到开封,路途遥远,父子三人走了足足两个月。旅途的劳顿和艰辛,被性情开朗豁达的苏洵调和得趣味横生。他和两个儿子一路读书,一路游历,开开玩笑,讲讲故事,使原本枯燥的旅途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偶遇风雨,父亲带着儿子避在一处,父亲独坐思虑,两个儿子加紧温习,风声、雨声、读书声,遂成绝美景致。思及苏洵少时,正如他所说:“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4)他豪放不羁,喜好游侠,很难坐下来伏案攻读,成天留恋山水,虚掷时光。到了二十五岁,书还没有念成,依旧是个既无学问又无功名的白丁。但是

14、,对苏洵而言,“留恋山水,虚掷时光”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两个儿子:远方充满了神奇的诱惑,太多的艰辛和意外,给了苏洵太多的思考和收获。每次游历归来,他都为儿子奉上一道精神的盛宴(5):独特的思考,敏感的情怀,文人的视角。这些为两兄弟打开了一道神奇的大门,开始了他们对五彩世界的漫游!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第二年春天兄弟俩就崭露头角,名噪京城。在礼部考试中,年仅22岁的长子苏轼金榜高中,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奇文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只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录苏轼为第二名。面对苏轼的奇文,欧阳修击节赞叹:“三十年后,无人道我。”(6)年仅20岁的小儿子苏辙也同科进士及第。苏洵本人也修得正果,大器晚成。宰相韩琦欣赏他的才学,召试舍人院,他推病不应试,后被任命为校书郎。养育了苏轼和苏辙两个优秀的儿子,已足够让苏洵名垂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