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你在哪里.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644007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总理,你在哪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周总理,你在哪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周总理,你在哪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周总理,你在哪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周总理,你在哪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总理,你在哪里.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教案品鉴报告 周总理,你在哪里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金佾 2009123350教学分析1976年一月八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由于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全国人民无法充分表达哀思。所以在新的历史转机出现之后,1977年他逝世一周年之际,大量的悼念诗文才得以公开发表。柯岩的这篇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这个时期发表的优秀诗篇。 教学设想这首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含义非常的深刻,篇幅不长,但是思想内容丰富。教学这种类型的诗歌主要应该讲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然后体会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上。在熟悉诗歌内容以及感情的基础上,了解诗歌运用到的各种写作手法,并且体会它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然后运用到自己的

2、写作中去。为此,拟定教学设想如下:第一, 利用初读,设计相应的问题,首先让同学们熟悉诗歌的内容。第二, 在分析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同时,体会诗歌巧妙的构思,以及诗歌运用反复的表现手法对全诗的作用。第三, 这首诗歌感情丰富,朗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进一步将其作为学生朗诵的范例,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第四, 一个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周总理崇高而亲切的形象2. 领会诗歌中表达的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这一深厚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歌采用的“询问呼唤寻找回答”这种形式的巧妙构思 4.大量运用反复的手法抒写感情5.培养学生诵读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周总理崇高而亲切的形象2.抒写感情的

3、方法3. 领会诗歌采用的“询问呼唤寻找回答”这种构思方法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大家知道吗?中国的1976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1976年7月6日,朱德总司令溘然逝去;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三位伟人的去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的阴影之中。 特别是周总理的去世,联合国总部破格降半旗致哀。这在联合国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他国家元首逝世,没有人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许多国家的外交官为此忿忿不平,并向联合国总部提出质疑。当面回答质问的是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他只讲了一分钟,便让所有激愤的外交官哑口无言,

4、心悦诚服,接着,还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是这样回答的:“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降半旗,这个决定是我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富多得不计其数,但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要是能够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的确,周总理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光辉照人的形象,赢得海内外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深情,再次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一起欣赏女诗人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说明) 老师说出这样一段话,会加深同学们对周总理的理解,让学生的情绪更靠近这首

5、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更好的领会其中的情感而达到共鸣。一、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首先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突出需要强调的字词(如果有录音机或者投影仪,也可以放诗歌示范录音带,让同学们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提醒同学们在朗诵的时候注意,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自由体会。全诗共九节,请9名学生每人读一节,在读之前教师应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问题如下:用诗中的语言回答,周总理在哪里?(说明)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不用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所以,在第一遍读诗歌的时候,学生要带着问题去读,老师要带着问题去听,这样的初读才不是盲目的。既让学

6、生们熟悉了诗歌内容,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便于开展下一步的教学任务。两三分钟读诗完毕之后,老师可以请学生就刚才阅读前提的问题进行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这样来回答之前的问题:周总理在高山上。周总理在农村里。周总理刚刚从伐木工人身旁离开。周总理刚刚给海防战士披上大衣。周总理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外宾。周总理在政治局出席会议。周总理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周总理在人民心里。 (说明) 无论学生用以上哪一句话回答,教室都要给予肯定。因为设置这一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谁能给出更加新鲜的答案,而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熟悉课文,哪个答案都不违背原题,都可以作为题目的答案,作为老师,不可以轻易的否定学

7、生的答案,特别是在主观性很强的语文课上。二、体会诗歌巧妙的构思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 周总理到底在什么地方?运用诗中的一句话回答。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说明) 这个问题的设计,和初读时提出的问题紧密相连,也可以更好的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样就使得教学环环相扣,也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维进行接下来的教学,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筛选答案的能力,在初读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已经列出了将近十个答案,那么到底应该选择哪个呢?就要看那句话更能概括所有话的意思了。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老师总结。经过讨论,可以确定的是:第一,周总理已经与世长辞,他不可能出现在以上任何

8、一个具体的地方。第二,这里所说的周总理,其实指的是他伟大的形象和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周总理虽然去世了,但是人民永远记着他,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第三,诗人在诗歌中将周总理置身于这些具体的地方,是为了唤起人们的视觉形象,为了表明人民总觉得周总理还生活在他们中间。正如诗人臧克家写到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 为什么诗人要写这么多地方?(说明) 学生明确这个问题,对理解这首诗的构思特点有重要作用。第一, 周总理生前关心人民群众,从高山道大海,从内地到边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关心农民、工人的生活,关心解放军战士的冷暖,他日理万机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作者之所以要写这么多地方

9、,就是要表明周总理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走遍了各个角落,深入到各行各业中去。如果只写一两个地方,就不足以达到作者的这种写作目的,表达的感情也没有这样深刻。第二, 作者写这么多地方,也是为了表达全国各地各阶层各行业对总理的无比崇敬和怀念。3. 文中写到这么多地方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总理的怀念,那作者是怎样唤起人们怀念的呢?文中多处的“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是谁说的,是说给谁听的? (说明)这个问题是为了将学生从体会诗歌内容转入学习诗歌的构思上来。如果学生开始不能很好的讨论到构思这方面,教师可以把问题问得更浅显一点。也就是说,当第一次启发提问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时,老师应该进行第二次启发,即换一种方式,让问题更

10、通俗,更明确。第一, 作者采用了“询问呼唤寻找回答”的办法,再现了周总理的音容相貌,把读者引入一幅幅生动的景象之中。文章的题目和第一节以询问的形式,让读者随着这一次次询问,一声声呼唤走进祖国的山川河流、城市农村,寻找着周总理的足迹。第二, 诗歌从“询问”起笔,再以“呼唤”拓开意境,通过寻找应答,引起人民的想象,这样的构思,使得诗歌抒发情感极为自然。前面二、三、四五节,每一节都有一句“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其实都是人民的呐喊,人民的呼唤。三、领会反复的表现手法的作用1.提问:文中多处用词完全一样,是不是啰嗦重复?(说明) 这样从反面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

11、反复这种写法的作用。讨论反复的表达效果,不能只是老师一味的讲台上用纯理论的语言讲述,还应该结合具体例子认真的领会,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应该在这一环节掌握以下几点:第一, 诗人在诗中多处用到相同的词语、句子,不是重复,而是有意安排的。这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者句子一再出现的做法,叫反复。反复这一表现手法可以给读者一种形式整齐的美感,增强表达效果,使得思想感情更加的深入。第二,诗中运用到的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每一节都有体现,那种连续反复用的最多的,要数诗中第八节: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 转自铁血社区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

12、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这个地方,一层比一层表达的感情深入,把人民对总理的深切关怀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强烈。表达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总理永远跟我们在一起,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四、朗读指导 诗人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美好的意境,为我们留下了这样广阔的思维驰骋空间。现在让我们更好的进入这个意境吧,看看怎样才能朗读得更好。在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以及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来朗诵诗歌就更加的容易了。首先老师可以再为学生们领读一遍,或者放示范录音,提醒学生划出应该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然后各自在座位上大声的朗读,熟悉内容到可以慢慢背诵。还可以找出比较擅长朗诵的学生,给同学们做示范。也可以实行男女生配合朗读,达到全班都参与的效果。最后让全班同学试着关掉课本,一起将诗背下来。课后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比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也可以增强他们对诗歌朗诵的兴趣。五、总体说明 这个教学设计是层层深入的,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初读时,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熟悉课文,然后紧紧抓住“你永远住在人民心里”这一主旨来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接着,跟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诗人写“周总理在其他的地方”的原因,以及赏析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的作用。使得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实现对诗歌中心思想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