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突破8文言文 落实得分点突破翻译重难点.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64366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突破8文言文 落实得分点突破翻译重难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微突破8文言文 落实得分点突破翻译重难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微突破8文言文 落实得分点突破翻译重难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微突破8文言文 落实得分点突破翻译重难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微突破8文言文 落实得分点突破翻译重难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突破8文言文 落实得分点突破翻译重难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突破8文言文 落实得分点突破翻译重难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突破(五)落实得分点,突破翻译重难点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1)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译文:_(2)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译文:_

2、答案(1)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地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得分点:“济”“慨然”“矫”,句意通顺)(2)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在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得分点:“治”“未尝”“道”,句意通顺)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起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都叹服他的文章精妙。选拔进士,王安石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地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3、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在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冯)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

4、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1)良久,召(冯)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译文:_(2)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译文:_答案(1)过了很久,(文帝)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得

5、分点:“让”“间”“谢”,句意通顺)(2)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得分点:“飨”,“决于外”状语后置,“不从中扰”省略,句意通顺)参考译文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很久,(文帝)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毵,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

6、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竟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被秦人俘虏消灭。”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

7、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译文:_(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译文:_答案(1)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客死秦国而归葬楚国。(得分点:“亡走”“内”“竟”,句意通顺)(2

8、)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形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得分点:“被”“颜色”“形容”,句意通顺)参考译文怀王最后去了。进了武关,秦国的伏兵断绝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了怀王,要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大怒,不答应。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客死秦国而归葬楚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到秦国去而最终不得生还。屈平既已痛恨这件事,即使被流放后,仍然心里眷念楚国,挂念怀王,没有忘记想要回来。他思念君主、振兴国家,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了这种志向。令尹子兰听到这些情况后大怒,结果让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又放逐

9、了屈原。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形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渔翁见到他就问他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到了这里?”屈原说:“世人都是浑浊的而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人都昏醉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了。”易错警示1.不明古今异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某些词会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了某一新的

10、意义临时充当了另一类词。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3.多义词翻译错误。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4.漏译关键成分。一是漏译得分要点,二是漏译某些成分。文言文中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被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翻译时必须补译出句中省略了的成分,否则必因译文成分残缺而误译。5.不懂颠倒语序。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一种特殊句式

11、。它指的是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进行文言文翻译时,如果没有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将译文的结构进行调整,就必然失误丢分。6.随意增添内容而致误。许多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经常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原文。文言文翻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必须尊重原文,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地直译,不可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增添一些内容,否则就违背了上述原则,造成失误。7.迁移能力薄弱。不懂得将已掌握的词义迁移到考查的句子上。如果直接考查课文里的语句,可能很多学生能答出来,而一旦面对课外的文段就束手无策,这是因为不会将已掌握的知识灵活地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做到举一反三。文言文翻译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

12、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关键性词语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设定为阅卷的“采分点”。文言文翻译题一般从以下三个层面赋分: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对于考生来说,必须有强烈的“采分点”意识并且在具体翻译中落实到位。一、悟词义重点实词要落实所谓重点实词,就是那些在句子中承担关键意义的、意义有别于现代汉语的或有多重义项的词语。翻译时既要借助于平时的积累与联想,又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译准古今异义词为了考查考生对关键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者通常会选用那些最容易以今律古的实词来翻译。对此,考生要有足够的警惕

13、,千万不可先入为主,“今为古用”,应该紧紧结合语境确定其义。对于句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应格外关注,多数情况下需要拆成两个词来翻译。译准多义词重要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讲,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讲等。不管如何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

14、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译准专有名词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含有文化常识的句子。如果考生不知道它是一个文化常识、一个专有名词,结果硬译,就会使语意佶屈聱牙。其实专有名词在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翻译,如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至多加个字以突出其专用性。如2021年全国乙卷译句“皆令门下覆视”,“门下”后加“省”,以示一机构。另外,古人有个习惯用法,就是姓名的省略。一般而言,文章开头会出现完整的传主姓名,之后就只出现“名”,以“名”代指传主全称。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译出全称。不过要特别注意传主的“名”是什么,并且有意识地记牢,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句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把传主之名当成其他意义的词语。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建武末,魏军围司州,明帝使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拔涡阳,以为声援,起(王)珍国为辅国将军,率兵助焉。魏将杨大眼大众奄至,叔业走,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五年,魏任城王元澄寇钟离,高祖遣珍国,因问讨贼方略,珍国对曰:“臣常患魏众少,不苦其多。”高祖壮其言,乃假节,与众军同讨焉。(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七,有删改)(1)魏将杨大眼大众奄至,叔业走,珍国率其众殿,故不至大败。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