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的主要复习内容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64229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复习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复习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复习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复习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复习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复习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营养学的主要复习内容(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题类型一、名词解释(20分)二、填空或选择题(30分)三、简答题(30分)四、问答题(20分)第一章1、营养物质,概略养分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分为哪几 类?试解释它们的概念。营养物质:饲料中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营养物质,简称 养分或营养素。总水分:自由水与结合水之和。初水:即自由水、游离水、原始水分。新鲜饲料在60-70C烘箱中烘一定时间, 室温恒重,所失重量即为初水。吸附水:即结合水、束缚水。风干饲料在100T05C烘箱中烘一定时间,干燥器 冷却恒重,所失重量即为吸附水。粗灰分:饲料样品在550-600C高温炉中,有机物全部燃烧氧化后剩余的残渣。 粗蛋白CP:饲料

2、样品中中所有含氮物质的总和。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测出样 品含氮量后,再乘以6.25即为粗蛋白含量。粗脂肪EE:饲料样品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采用乙醚来浸提样品的所得产品, 也称乙醚浸出物。粗纤维CF: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成 分。评定饲草中纤维类物质的指标: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 涤木质素ADL无氮浸出物NFE:即不含氮的一类浸出物,也称可溶性碳水化合物:NEF = 100%-(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2、比较动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组成的差异。元素组成差异:所含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化合物组成差异:碳水化合物:

3、是植物的结构物质和储备物质,动物含量较低。 蛋白质: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量多,植物因种类不同所含不同。 脂类:动物的储能物质,一般植物含量低。水分与灰分:植物体的水分含量变异范围很大,而成年动物体内水分含量相对稳定;动物体内灰分含量比植物体 内高。第二章1、简述动物主要的消化方式和吸收方式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通过采食、咀嚼和胃肠运动,将食物磨碎、混合和推动食物后移, 最后将消化残渣排除体外的过程。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道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或饲料中含有的消化酶对饲料进行 分解的过程。微生物消化:通过消化道内的有益微生物对饲料营养物质进行分解的过程。 吸收方式: 被动吸收:通过滤过、渗透和

4、扩散等方式使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的过程,包括简单 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主动吸收:通过消耗能量、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物质转运的形式(机体绝大部分营 养物质的吸收是靠主动转运完成的)。胞饮吸收:是吸收细胞以吞噬的方式将一些大分子物质吸收的过程。2、简述动物的消化力及其影响因素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能力称为动物的消化力。 影响消化力的因素: 动物因素:动物种类和品种,年龄及个体差异。 饲料因素:饲料种类,化学成分(蛋白质含量、粗纤维水平),饲料中的抗营 养因子(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双香豆素),饲料加工调剂。 饲养管理技术:饲养水平,饲养条件,饲料添加剂。第三章1、简述水的来源和排泄途径水的

5、来源:饮水,饲料水,代谢水厶 排泄途径:粪和尿的排泄,肺脏和皮肤的蒸发,通过形成动物产品排出。2、简述评价动物饮水品质的指标 饮水品质指标:气味特性,理化特性,病原微生物存在与否,矿物质或化合物是 否过量。第四章1、概念:EAA、限制性AA、氨基酸互补、氨基酸拮抗、理想 蛋白、RDP、UDP、蛋白质周转代谢、梅拉德反应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需要,必须由饲粮提供的氨基 酸。限制性AA: 定饲料或饲粮所含必须氨基酸的量与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必须氨基 酸的量相比,比值偏低的氨基酸。氨基酸互补:由于各种饲料所含EAA种类、含量、限制的程度不同,多种饲料 混合可起到EAA取长补短的作

6、用。这是生产实践中提高饲粮蛋白质品质和利用 率的经济有效方法) 氨基酸拮抗:由于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的需要量提 高,这种现象称为氨基酸的拮抗作用。理想蛋白: AA 间平衡最佳,利用效率最高的蛋白质。RDP:在瘤胃内被降解的饲粮蛋白质称为可降解蛋白(约占饲粮蛋白40%-80%)。 UDP:在瘤胃内未降解的饲粮蛋白质称为瘤胃未降解蛋白或过瘤胃蛋白。 蛋白质周转代谢:蛋白质降解的氨基酸进入机体氨基酸代谢库,一部分又被重新 用于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梅拉德反应:饲料热处理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影响氨基酸被动物消化,在干燥 的条件下,使得蛋白质上面的游离氨基酸与还原糖中的醛基形成一种氨糖

7、复合 物,从而不能被蛋白酶消化,此现象称为梅拉德反应。2、简述单胃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过程单胃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发生在胃、小肠和大肠,在胃中,蛋白质在盐作用下发 生变性,再在胃蛋白酶作用下降解为不同长度的多肽链。小肠是蛋白质消化和吸 收的主要部位,消化方式为化学消化,在胰腺和小肠腺分泌的各种蛋白酶、羧基 肽酶等作用下消化为氨基酸或小肽分别经载体转运吸收,在肠细胞内小肽被降解 为氨基酸。大肠消化为微生物消化,对单胃动物猪、禽的意义不大,对草食动物 马、兔的意义较大。(天然蛋白因其特异有序的立体结构可阻止消化酶的作用, 故不能被消化。蛋白质变性后可使有序变为无序,增加对酶的敏感性,HC1和加 热可

8、使蛋白质变性,HCl处理变性后对胃蛋白酶更加敏感。未被消化的蛋白质进 入大肠,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AA、N及其他含N物质,大部分不能被利用)(AA的吸收主要在小肠上部完成,为主动吸收,VB6可提高正常AA的运转, 有三个运转系统分别运转碱性、酸性和中性AA,三个系统各有不同载体。同一 类 AA 之间有竞争作用,但不影响另一类 AA 吸收。各 AA 吸收速度顺序为: L-AAD-AA)3、简述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过程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发生在前胃、真胃、小肠和大肠,其中前胃消化为微生物 消化,将大部分蛋白质降解成为氨基酸和氨等,再合成为氨基酸和微生物菌体蛋 白;消化过程:进入瘤胃的蛋白质被瘤

9、胃微生物分解为肽和氨基酸,未被分解的 蛋白质进入真胃和小肠被消化。 吸收过程:蛋白质在瘤胃降解产生的氨可通过瘤胃壁吸收,小肠主要吸收氨基酸。4、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配制饲料时,应注意日粮的组成,注意能氮平衡(高能低氮、高氮低能都会影 响蛋白质的利用效率),注意蛋白质的种类数量及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配比; 对饲料进行碾碎、发酵、青贮等调制与加工,增加饲料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 从而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 某些饲料应经过特殊处理以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 可在日粮中补充少量合成氨基酸,以使日粮全价性和氨基酸平衡,减少氨基酸 拮抗,尽量接近理想蛋白; 在反刍动物饲粮中合理使用NPN可节约优质

10、蛋白质来源。5、如何提高反刍动物对非蛋白氮的利用?在生产实践中常用的NPN为尿素: 瘤胃微生物对尿素的利用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一般需2-4周适应期 用尿素提供氮源时,应补充硫、磷、铁、锰、钻等的不足 日粮满足瘤胃微生物正常生长对氮的需求时不宜添加尿素,一般在高能或高采 食量情况下瘤胃微生物对NPN的利用能力较强 饲粮中尿素不宜过高,需注意氨中毒6、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体内生物功能的载体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 遗传物质的基础第五章1、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分类?碳水化合物主要含C、H、0,包括单糖、低聚糖或寡糖、多聚糖以及一些糖的 衍生物。

11、多糖包括营养性多糖和结构性多糖。2、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 供能储能作用 参与动物机体的构成和调控体内代谢形成动物产品 其他作用:粗纤维,功能性寡糖3、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代谢方面 有何异同?单胃动物:小肠是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场所,碳水化合物以形成葡萄糖为 主、形成 VFA 为辅。反刍动物:可借助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发酵降解碳水化合物,以形成VFA为主、 形成葡萄糖为辅。反刍动物不能利用葡萄糖合成长链脂肪酸,而是通过糖原异生 来提供葡萄糖。4、简述日粮纤维对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的营养生理作用。对反刍动物: 功能作用:经瘤胃降解所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主要的

12、能源物质 维持动物正常的生产性能 维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动物的健康 有效纤维的调控作用对非反刍动物: 维持肠胃正常蠕动,刺激胃肠道发育 提供能量饲粮粗纤维的代谢效应解毒作用 改善胴体品质功能性寡糖的益生作用5、NSP的概念及分类,为何可溶性NSP对单胃动物有抗营养作 用?NSP:非淀粉多糖,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抗性淀粉组成,不能被单 胃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水解。根据水溶性特性,NSP分为不溶性NSP (如纤 维素),和可溶性NSP(如半纤维素中的B-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可溶性NSP 对猪、禽具有明显的抗营养作用:可在肠道中产生黏性胶质,阻碍消化酶与底物 的接触,减慢已消化营养素向肠

13、壁的移动速度和降低食糜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增 加内源性物质的损失,加剧宿主和细菌之间对养分的竞争,破坏肠道有益微生物 菌群。过高的非淀粉多糖摄入可使动物腹泻、生长缓慢、生产性能下降等,对家 禽的影响尤为显著。通过添加NSP酶可有效降低NSP的抗营养作用。第六章1、脂类的组成、主要性质?脂类氧化酸败? 脂类通常是指饲料干物质中的乙醚浸出物,包括甘油三酯、类脂、蜡类、甾类和 萜类。按营养或营养辅助作用及组成结构分为可皂化脂类(简单脂类、复合脂类), 非可皂化脂类(固醇类、类胡萝卜素、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性质:脂类的水解特性、脂类氧化酸败、脂肪酸氢化 脂类氧化酸败:包括自动氧化和微生物氧化 自动氧化:

14、是一种由自由基激发的氧化,脂肪f脂过氧化物f氢过氧化物f短链 的醛和醇f酸败味f粘稠、胶状或固态物质微生物氧化:是一种由酶催化的氧化,存在于植物饲料中的脂氧化酶或微生物产 生的脂氧化酶最容易使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催化反应与自动氧化一样,产物较多2、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 构成动物体组织的成分 参与体内物质代谢的调节 具有供能和储能作用:能源物质,额外能量效应,动物体内主要能量储备形式 其他:促进脂溶性营养的吸收,磷脂乳化特性促生长,胆固醇促进虾生长繁殖, 脂类的防护作用,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等 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在饲粮中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

15、水化合物 和蛋白质后,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饲 粮的净能增加,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这种效应称为 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3、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在脂类的消化、吸收、代谢方面有何异 同?相同点:脂类水解f水解产物形成可溶性微粒f小肠粘膜吸摄取这些微粒f在小 肠粘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f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不同点: 非反刍动物消化吸收在空肠,十二指肠;非反刍动物在瘤胃壁,回肠 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过程形成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 物不同 反刍动物瘤胃对脂类的消化特点有: 不饱和脂肪酸氢化为饱和脂肪酸,甘油被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 少量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微生物合成支链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多4、EFA的概念、种类与作用?EFA: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 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须脂肪酸。种类:亚油酸、a-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作用: EFA是细胞膜、线粒体膜和质膜等生物膜脂质的主要成分 EFA是合成类二十烷的前体物质 EFA能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分的不通透性 降低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