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头针 耳针.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64055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 头针 耳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二节 头针 耳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二节 头针 耳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二节 头针 耳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二节 头针 耳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 头针 耳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头针 耳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头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是在传 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创用的。70年代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推广应用, 已成为能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脑源性疾病的常用针刺方法。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 于脑,后出于项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 走空窍。”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如足阳明胃经“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足太阳膀 胱经“起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人络

2、脑,还出别下项”。 此外,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手足六阴经中手少阴经“上夹咽, 系目系”,足厥阴经“上出额,与脉会于巅”,直接循于头面,其他阴经则通过经别在头项部 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直接上至头面部。以上经文充分说明头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头为 清阳之会,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 位,这就是头针能够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 随着头针的广泛应用,人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头针穴线的定位、适用范围和刺激 方法等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头针已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适应 国际间头针的推广和交流,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

3、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的 原则,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经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通过。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 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兹将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 额区(4条线) 1额中线正 (MS1) 定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DU24)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 2额旁1线 (MS2)(胸腔区) 定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BL13)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 3额

4、旁2线 (MS3)(胃区、肝胆区) 定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病等。 4额旁3线 (ST8)(生殖区、肠区) 定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 (ST8)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 米)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顶区(5条线) 5顶中线 (MS5) 定位 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DU20)至前顶穴(DU21)之段。 主治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 (MS6)(运动区) 定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

5、奇穴前神聪(EX-HN)(督脉百会穴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穴(GB6)引一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 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7顶颞后斜线 (MS7)(感觉区) 定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即从督脉百会穴 (DU20)至颞部胆经曲鬓穴(GB7)引一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 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 (MS8) 定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B17)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 (45厘米)。 主治

6、 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9顶旁2线瓜 (MS9) 定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约675厘米),从胆经正营穴(GB17)向后引 一直线,长15寸,至承灵穴(GBl8)。 主治 头痛,偏头痛,肩、臂、手等部位的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颞区(2条线) 10颞前线(MS1O) 定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的颔厌穴(GB4)至悬厘穴(GB6)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口腔疾病等。 11颞后线 (MS11) 定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GB8)向下至曲鬓穴(GB7)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枕区(3条线) 12枕上正中线 (MS12) 定

7、位 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DU18)至脑户穴(DU17)之段。 主治 眼病,颈项强痛,癫狂,痫证。 13枕上旁线 (MS13)(视区) 定位 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DU17)旁开05寸(15厘米)外起,向上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等。 14枕下旁线 (MS14)(平衡区) 定位 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B16)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 主治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二)头针的适应症 头针主要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偏瘫,肢端麻木,失语,皮层性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儿弱智,震颤麻痹,假性球麻痹等。此外,也可以治

8、疗头痛、脱发、脊髓性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三)*作方法 1选穴方法 单侧肢体病,选用对侧穴线;两侧肢体病,选用双侧穴线;内脏、全身性疾病或不易区别左右的疾病,可选用双侧穴线。一般根据疾病选用相应的穴线,并可选用有关穴线配合治疗。如下肢瘫痪选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 2体位 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刺激区,取得病人合作后,让病人采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快速进针 选用2628号1525寸不锈钢针,针身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人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将针快速推进到

9、相应的深度。头针持针式所示。 4快速捻转 术者肩、肘、腕、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用拇指第1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1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以食指的指掌关节不断屈伸,使针体来回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连续捻转2-3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两次,即可出针。快速捻转使患者的针感增强,有些病例可提高疗效。捻针时或留针时,家属协助患者(或患者自己)活动肢体,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病变部位(患肢或内脏)可出现热、麻、胀、凉、抽动等感觉,这种病人的疗效常比较好。也可用电针代手捻治疗。 5出针 押手固定穴线

10、周围头发,刺手夹持针柄轻轻转动针身,如针下无沉紧感,可 快速出针。出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6疗程 一般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1015次为1疗程,隔5-7天后,再继续下一疗 程。 (四)注意事项 1头部长有头发,因此尤须做到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针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感觉疼痛,应停止进针,将针往后退, 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刺激感强,刺激时间较长,医者必须注意观察患者病情,以防晕针。 4婴幼儿由于颅骨缝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针治疗。 5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 等症者,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6由于头皮

11、部位血管丰富,行头针治疗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1- 2分钟。 二、耳针 耳针是指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 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这些在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已有不少记载。近几十年来在继承前人利用 外耳诊治疾病的经验基础之上,又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使耳针有了更大的发 展。 为了便于国际间的研究和交流,我国制定了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 记载了“耳脉”,内经对耳与经脉

12、、经别、经筋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手太阳、手足少 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阴 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因此,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 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蹻,蹻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所以, 灵枢口问说: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与脏腑的关系密切,据内经难经等书记载,耳与五脏均有生理功能上的联系。 如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 令耳闻声。”后世医家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 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廓分为心肝脾肺

13、肾五部,曰:“耳珠属肾 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上是息息相关 的。在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耳廓形态和色泽的改变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诊断疾病。可见, 耳不仅与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而且在病理改变上也是不可分割的。 (二)耳廓的表面解剖 耳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轮 耳廓卷曲的游离那分。 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轮脚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丫”字型的隆 起部,由对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 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体 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 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向下分支的部

14、分。 三角窝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与相 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 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 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 起。 屏间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轮屏切迹 对耳轮与对耳屏的凹陷处。 耳垂 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甲 部分耳轮与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 分组成。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门 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三)耳穴的分布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区域。人体发生疾病, 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