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哭吵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两种.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639560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哭吵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两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生儿哭吵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两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生儿哭吵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两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生儿哭吵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两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生儿哭吵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两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生儿哭吵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两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哭吵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两种.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生儿哭吵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两种。非病理性哭吵可包括“冷、热、饿、尿、便、困、怕”等。病理性哭吵指异常的啼哭,如感染,疼痛等。 对寒冷的反应:哭声低,乏力,皮肤花纹或紫绀,严重时苍白,干燥,全身蜷曲,动作减少。此时,妈妈可将宝宝抱在自己温暖的怀中或加盖小被子。 对热的反应:哭声响亮,有力,皮肤潮红,额面部可以看到轻度出汗,四肢出现活动,严重者可出现轻度发热。此时,妈妈需要将所盖或包裹的小被子松解或移开,出汗多者需擦汗换衣,如出现发热者则可以予洗温水澡。 对饥饿或口渴的反应:宝宝的胃容量小,喂奶频率要高,距离前次喂奶2-3小时后,容易饥饿。这时哭声洪亮,音调高,而且有规律,同时头部左右转动,口

2、唇出现吸吮,伴伸舌和吞咽动作。此时,妈妈可试探性地碰触宝宝的嘴唇,如果宝宝立刻含住奶头吸吮起来,则给予喂奶。如果喂完奶后仍哭吵,再多喂点奶,如果天气热,可适当喂些水。 对尿湿或解便后的反应:哭声常突然出现,有时很急,下肢的活动比上肢的活动要多。解便前有时有面色涨红用力状。此时,可更换尿布,并注意小屁股的清洁与润肤,以防止尿布皮炎的发生。 对困乏的反应:如果宝宝累了,却又不容易入睡,会出现哭吵,哭声响亮,双手揉搓面部,尤其是鼻子和眼睛,此时,妈妈轻拍宝宝,注意拍打的节律,可稍慢于心率,并随着宝宝哭声的时有时无,越来越轻,拍打的节律也越来越慢,直至宝宝睡着。大人可以很快从醒着的状态进入深眠,宝宝却

3、不行。宝宝在进入深眠状态前,要先经过浅眠阶段。现在我们就让你的宝宝睡觉。 宝宝进入睡眠的方式不同 宝宝睡觉的时间到了。他的眼皮慢慢往下垂,在你的怀里开始打瞌睡。他的眼睛完全闭起来了,但眼皮还在翻动,呼吸仍然不规则、手脚还是弯着的,他可能会突然惊起、抽动、露出一丝微笑我们称为睡眠笑容。他甚至可能还会出现一阵阵的吸吮动作。正当你弯下腰,想把这个“睡着的”小宝宝放在婴儿床上,悄悄离开时,宝宝醒了。这是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完全睡着。当你把他放下时,他仍在浅眠状态。 现在,再试一次。用你平常哄宝宝睡觉的方法,抱着宝宝摇摇、喂奶、散步都好,但把时间拉长一点。很快,宝宝脸部的活动和身体的抽动都停止了;呼吸变得比

4、较有规律、比较浅;肌肉也完全放松。在这之前握着的拳头松开了,手脚也有气无力地悬着(软趴趴的手脚,是深眠的证明)。现在你可以把宝宝放下来,悄悄走开,你松了一口气,因为宝宝终于睡着了。夜间育儿第一课:宝宝需要被照顾着睡着,而不是被放下然后就自己睡着的。 为什么?婴儿在头几个月,要经过约20分钟的浅眠阶段,接着才会渐渐进入不容易醒来的深眠阶段。如果宝宝还在浅眠阶段,你就急着把他放下来,那宝宝通常都会醒来。这个道理,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一定要等他完全睡着了,才能把他放下”的麻烦宝宝。大一点的婴儿,不太需要经过浅眠阶段,很快就能进入深眠阶段。父母要学会辨识宝宝的睡眠阶段。深眠的宝宝,你把他从汽车安全座椅

5、上抱到床上,宝宝也不会醒过来。 宝宝的睡眠周期较短 你站在床边,充满爱意地看着宝宝安详地睡着。约一个小时后,宝宝开始显得局促不安。他翻了一个身,眼皮动了几下,脸上肌肉稍微扭曲,呼吸变得不规则,肌肉紧绷起来。宝宝再度进入深眠阶段中,如果此时有任何不适或打扰到宝宝的事情,宝宝就会醒过来。你将手温柔地放在宝宝背上,哼一首催眠曲,10分钟内,宝宝又开始从浅睡眠阶段进入深眠了。整夜都能这样吗?还没有完呢! 一小时后,宝宝又进入容易惊醒的浅眠阶段,或许今晚又要半夜醒来了。夜间育儿第二课:宝宝的睡眠周期比大人短,浅眠阶段出现的次数较频繁,因此容易在半夜醒来的次数也比大人多一倍。大约每个小时就醒来一次。大部分

6、不眠的夜晚,都是因为在这段敏感时期醒来后,没办法再睡着,没办法再进入另一个深眠阶段。 这对白天已经因为照顾宝宝而精疲力尽的父母似乎很不公平。夜间育儿第三课:宝宝会有这样的睡眠方式,不是没有原因的。 生存优势 假设你家宝宝的睡眠方式跟大人一样,晚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深眠阶段,只有少数时间处于浅眠阶段,而且就算醒来后,也很容易再睡着。听起来太棒了!对于你来说也许是好事,但对宝宝却不是。假如宝宝觉得太冷了,却不能醒来传达需要温暖的信息;假如宝宝饿了,却不能醒来传达要吃奶的信息。假设宝宝鼻塞,呼吸不顺畅,但却不能醒来向父母求救。我们相信,宝宝与生俱来的睡眠模式,让他在出生后头几个月,也就是夜晚需求最多,沟

7、通能力却最有限的时候,特别容易醒来,这真是再巧妙不过的设计了。 发育优势 研究睡眠的专家相信,浅眠对宝宝有好处,因为浅眠能让婴儿进行智力活动。在浅眠时做梦,能提供宝宝发育中的脑部视觉图像。这种睡眠期间的自动刺激,能增进脑部发育。有一天,当我正在解释浅眠如何有助于宝宝脑部发育时,一位疲劳的妈妈突然扑嗤一笑地说:“果真如此,我的宝宝以后一定绝顶聪明。” 宝宝要到什么时候才能一觉睡到天亮呢?婴儿进入稳定期也就是容易睡着,并保持睡眠状态的年龄因人而异。有些宝宝很容易睡着,但也很容易醒过来。有些宝宝很难睡着,但睡着后就不容易醒。不容易睡着,却很容易醒的宝宝最累人的。 宝宝出生后头3个月,睡眠习惯跟吃奶习

8、惯很像:吃是少量多餐,睡也短暂、频繁的小睡。小婴儿很少连续睡超过4个小时,而不需要起来吃奶。他们对于白天夜晚没什么概念,通常一天要睡上14到18个小时。 从3到6个月开始,大部分宝宝都会开始进入睡眠稳定期。白天醒着的时间拉长,有些晚上可以连续睡上5个小时,但还是至少会醒来一两次。随着宝宝越长越大,深眠时间会拉长,浅眠时间会缩短,晚上容易醒来的敏感时期会减少,也能更快进入深眠。这种情况称为睡眠成熟(sleep maturity),至于宝宝何时会发展出类似大人的睡眠模式,仍是因人而异。 这理论听起来不错,可是为什么宝宝还是会在半夜醒来呢?正当宝宝的大脑开始要好好睡时,宝宝的身体却把他叫醒。一些会唤

9、醒宝宝的刺激,如冷,牙齿痛(发生在长牙期)等,变得比以前更频繁。随着宝宝经历一个一个重大的发展里程碑(坐直、爬行、走路等等),他们常常会醒来练习这些新学会的技能。而正当宝宝开始要停止晚上的“热身运动”时,又有其他因素介入,如与妈妈分开的焦虑,让宝宝会在晚上醒来,提醒你为人父母是全天候的工作,虽然半夜醒来时无可避免的,但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这种情形也会减少。然后,又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降生了,于是忙碌的夜间育儿又得从头开始。 现在你已经清楚宝宝的睡眠的方式跟你的有何不同,以下要读的是我们从教养家中的8个宝宝,以及咨询几百对父母的经验中,找出的一套有效步骤。 第一步:好的开始 在一开头,先来看看你自

10、己对睡眠的态度。 建立夜间育儿心态 你对宝宝的睡眠有什么看法?你是否认为白天老是跟宝宝黏在一起,所以夜间是好不容易才有的休息时间,是跟宝宝分开的最佳机会?宝宝“一觉到天明”是不是你育儿最优先的考虑?如果宝宝没有好好睡觉,就是你育儿的失败?如果以上3个问题,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不适合用这个方法。 晚上与宝宝相处也是育儿生活的一部分,你的态度应该是:白天我希望宝宝能跟我亲近,信任我。我希望把白天与宝宝亲密的健康感情也带进夜间。我不愿意让我的宝宝觉得晚上与我分开了。换句话说,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亲密感,白天与夜晚是不同的,但这份亲密感仍然存在。我们希望父母能够避免这种心态:要让宝宝一觉睡到天明,需

11、要很多小玩具与缺乏人性的技巧,好“去除”宝宝在夜晚醒来的习惯。这种做法短期或许有效,就长远来看却是损失。当你去除宝宝晚上醒来的习惯是,可能也会同时将与宝宝之间的感情一并除去。 关于婴儿睡眠的基本知识 宝宝要先经过REM睡眠才能真正睡着;他们需要帮忙才能睡着。 宝宝的睡眠周期比大人短,浅眠时间比深眠多。 宝宝晚上容易醒来的时间比大人多,而且很难再睡着。 “一觉到天亮”在医学上的定义为:连续睡5个小时。 宝宝刚出生到6个月大时,通常一晚醒来2到3次;6个月到1岁大时,醒来1或2次;1到2岁大时,可能一晚醒来1次。 宝宝本身的性情对睡眠习惯的影响,比父母的夜间育儿能力大。宝宝晚上醒来不是你的错。 上

12、床前用固体食物将宝宝喂得饱饱的,并不能让宝宝睡久一点。 你可以让宝宝跟你一起睡。事实上,对许多家庭来说,让宝宝跟父母一起睡比其他安排都好,或许也比让宝宝孤单地睡在婴儿床上更“正常”。 你不能强迫宝宝睡觉。创造有安全感的环境,让宝宝自己想睡,是培养宝宝的睡眠正确态度的最佳方式。半夜常常醒来的情况,不会持续一辈子。 发展对你有用的夜间育儿方式 凡是有小宝宝的家庭,自然就会有一堆“专家”找上门来,教你如何不计代价地哄宝宝睡觉,让宝宝能一觉睡到天明。每个宝宝的性情不同,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因此,没有能哄宝宝睡着的正确方法,只有对于睡眠的正确态度。 每个宝宝与生俱来的性情,都会影响他的睡眠方式。而

13、且不同父母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睡眠习惯,这些都要列入考虑。你必须发展出一套既适合父母又适合宝宝的夜间育儿方式。试试那些你觉得能兼顾你和宝宝的夜间育儿方法,如果管用,就继续用,如果不管用,要勇于尝试其他的方式。 好好睡觉的宝宝部分是先天的,部分是被造就出来的,但绝对不是逼出来的。我们提出不同的夜间育儿方式,并考虑到每位家庭成员的夜间需要。这些技巧当中,至少有一个以上是在大多数时候,都能适合大多数家庭的。某个方法的一部分,可能又比较适合宝宝的某个成长阶段与父母的生活方式,而其他方法则比较适合其他阶段。我们只有一个要求:不要吝于尝试不同的方法,以便找出适合宝宝性情、你的生活方式与睡眠习惯的方法。 夜间

14、亲密育儿法 经过了多年的尝试后我们认识到,夜间亲密育儿法是对大部分家庭都管用的方法。我们在家用的是这个方法,在诊所也教别人这个方法,经验、科学、常识都告诉我们这个方法有用。这个方法不激进,不极端,很基本,也很简单。这种夜间育儿法有两个要素: 一、 白天调整与缓和宝宝的脾性; 二、 晚上挨着宝宝睡觉。 白天好好休息有利于晚上好好睡觉 大部分睡不好的情况,都跟生活不规律有关。新生儿的生活是没有规律性的。睡眠与吃东西的“时间表”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宝宝的生理系统似乎没有规则,这种缺乏规律性的状态,是要持续一整天的。如果你白天帮宝宝调整得好一点,他晚上的状态也会比较好。做法如下: 信号喂食 白天频繁的

15、信号喂食(即宝宝一发出饿的信号就喂他),能把宝宝喂饱,晚上宝宝也会睡得比较好。白天按照固定时间喂奶的宝宝,容易白天睡觉,晚上吃奶。 白天把宝宝背在身上 白天多用背巾背着宝宝。跟妈妈距离近,宝宝吃奶的次数会比较多,也会较安静,而白天安静的宝宝,晚上也会比较安静。(把宝宝背在身上能减少宝宝哭闹,见第444页。)你白天的育儿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对宝宝白天行为的影响,同样也会影响到宝宝晚上的睡眠习惯。躺在妈妈怀里的宝宝,发出的信号可以马上获得回应,自然能够学会信任与镇静。白天不焦虑的宝宝,晚上也不焦虑。 白天的亲密育儿法,对于宝宝夜间睡眠习惯的影响,在生来就爱哭闹得宝宝身上尤其明显。这些宝宝晚上睡不好是

16、出来名的。白天将宝宝哭闹不安的倾向缓和下来,晚上他也会比较安静。简而言之,白天的亲密育儿法能让宝宝早早地了解:没有必要哭闹无论白天或晚上。 对父母有什么好处? 除了因为常常喂奶和抱着宝宝,能减少宝宝的焦虑外,白天的亲密育儿法还能给妈妈在晚上开个好头。喂奶和把宝宝背在身上,让妈妈和宝宝的互动更频繁,妈妈对宝宝因此更加敏感。白天,你了解宝宝,晚上,你的敏感度也会让你凭直觉就知道:宝宝应该睡在哪里?该如何回应宝宝的哭声?让宝宝入睡最佳的方法是什么?奇怪的是,几乎每一种训练婴儿睡眠的方法都没有提到“你的宝宝的夜间需求”。亲密育儿法能帮助你填补这个空白。 你白天的育儿方式,能让你将这份亲密关系带到夜晚。在实践亲密育儿法的第1个月,许多父母会自然而然地想在晚上跟宝宝一起睡,不是因为他们看到书上说要这么做,而是他们自己觉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