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分光镜: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分层》读书摘记4.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638366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权力分光镜: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分层》读书摘记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权力分光镜: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分层》读书摘记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权力分光镜: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分层》读书摘记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权力分光镜: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分层》读书摘记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权力分光镜: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分层》读书摘记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权力分光镜: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分层》读书摘记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权力分光镜:电视新闻中的社会分层》读书摘记4.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社会阶层影像的生态建构1. 电视新闻拟态环境主要是靠电视带有写实性的表征手法来建构的。关于社会分层意识形态也在这种写实中体现和贯彻。因为电视的建构式表征特点,电视新闻完全可能系统地建构出一套关于社会分层的“常识”,并通过电视的写实主义风格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影响,因为它似乎确实在正确地反映世界。很多观众把电视表征的拟态环境当做真正是现实。P2232. 新闻媒体对各社会阶层形成大致稳定的报道框架,他们的阶层形象日趋固化,形成刻板印象,并成为新闻报道心照不宣的例行规范。这种刻板化的阶层形象表征是通过直接作用于人们的阶层认知,进而影响阶层态度(strata attitude)的。阶层态度是人们在

2、对社会阶层结构的认识和自身体验观(察)基础上对其他社会阶层的评价和行为倾向。阶层态度表现于对其他阶层的内在感受、情感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个层面。社会各阶层的电视新闻形象首先就是作用于受众的阶层信息和知识,进而影响到阶层态度的。P2242253. 新闻架构化表征成为受众理解新闻报道的一种限制性力量,但也并非就意味着意义的完全封闭。P2264. 文本的闭合策略不可能绝对地排除破坏性力量(破坏性力量定义见226页)。新闻受众对破坏性力量的发掘和利用,并不是经常的和成功的。受众在接受新闻的时候,更多是仪式性地、惯常性地、习以为常地看待事件,“现实就这样”,对新闻的框架性呈现具有天然的接受现实的心态

3、。P2262275. 面对不同社会阶层在电视新闻表征中所体现出来的巨大差异,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电视新闻传播的仪式性维度,创造一种超越社会阶层的新闻话语;在社会阶层分化、受众细分的基础上,使新闻节目进一步对象化,创造出各种适合于不同阶层的新闻节目;此外,还应加强各个阶层,特别是中低阶层的电视新闻素养,从而促进社会分层新闻影像的生态建构。P2286. 在仪式性的传播观念下,电视应该努力建构一种能够超越社会阶层的新闻话语,从客观、平等的视角出发对待各个社会阶层,应该基于“主题间性”(intersubjectivity)思维方式,在主题间性的思维框架下,以平等为基础,充分尊重阶层中人物的差异和多元,

4、为社会阶层营造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强调通过节目这个中介化的客体和客体化的中介进行阶层的交往、对话和理解,以弥合和降低阶层之间的表征反差。P2292307.受众的分化是在社会分层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闻传播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受众本身相互建构。也就是说,在新闻传播者看来,并没有稳定不变、完全固定的受众;对受众而言,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新闻传播意义。新闻的生产,首先即是基于新闻传播者对受众的建构,在这种建构基础上才会进行相对应的新闻生产活动。P2302318. 在受众细分模式中,常常是以性别和年龄这些阶级阶层属性并不明显的维度来进行划分的,或者较少从文化程度、职业、地位与收

5、入差别等视角切入,几乎从不直接从阶级阶层切入,因为这样会更少地表现出意识形态的影子。P2319. 随着电视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节目的对象化观念越来越受到推崇。电视传播本来是无远弗届,接受面最为广泛的大众媒体,但是为了增强传播效果,锁定自己的特定受众群体,窄播反而成为一个最佳的选择。P23110. 节目的分化,表明电视节目关注群体的多元化。但是,相对于其他节目而言,电视新闻的分化程度是相当小的。P23111.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阶层出现分化,作为电视的观众,自然影响到电视内容的生产制作。电视节目理应回应这种社会变化,将关注点进一步分散,如此一来,不同社会和阶层都或多或少得到关注。 此外

6、,电视新闻对社会阶层报道的视角也还需进一步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文化重建的新时期,健全的个性开始复归,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尊重各个阶层的特点,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成为新闻报道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体制改革给中下阶层造成的巨大心灵震荡还在继续,还需要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给予精神的抚慰与心灵的关照。节目视角应该力争更加多元化、平民化,从社会宏观利益位移到阶层的生存方式,从时代精神走向平民大众。P23212. 受众电视新闻素养的提高,也可以改善各个社会阶层在新闻表征中的形象。电视新闻素养是“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一部分。(媒介

7、素养定义见233页)P233 通过受众媒介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特别是处于中下层的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解读能力,对传播资源、传播媒介的掌握,从未为改善其媒介表征、促进社会各阶层的生态建构提供了基础。P235结 语(一)基本结论1. 电视新闻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建构主义表征,与社会现实阶层有着巨大的反差;2. 社会阶层在新闻中的形象因为不同阶层、不同地位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3. 从阶层新闻表征的语境分析,发现了媒体惯常的报道框架,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物主导报道框架页呈现出较大差异;社会阶层在新闻表征中的巨大差异,是不同阶层社会权力的投射,通过新闻表征,这些阶层的权力得到再生产、电视新闻报道复制、强化了

8、不同阶层的社会权力结构。(详见p237)4. 新闻对社会分层的表征,受制于很多方面的因素,新闻价值观,宣传价值观,新闻的具体生产场域的控制,以及新闻从业者自身的阶层自反性等。P2385. 社会分层新闻建构仍然有着努力的方向,特别是重视受众分化的现实,促进新闻节目的进一步分化;培育受众的电视新闻素养,提高新闻弱势阶层对新闻信息的批判反思能力,提高他们对媒介资源控制和使用的能力等等。P238(二)研究启示在社会分层的新闻表征这一问题上,各个阶层的现实处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阶层的表征,而反过来,各个阶层的新闻表征又影响着现实生活中这些阶层的自我认同,并表现于其行为。各个阶层的现实与新闻表征二者成为一个辩证互动的过程。如果仅仅致力于社会阶层的符号建构而忽视弱势阶层的现实改善,未免将问题本末倒置了。P23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