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调研报告 .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63439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调研报告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3年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调研报告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3年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调研报告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3年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调研报告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3年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调研报告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调研报告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调研报告 .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调研报告 一、根本情况 一就业情况 在劳动年龄范围内的被征地农民共有4177名,其中已就业320230人,仍有112023人没有实现就业,在已就业的320230人中,自主创业的181人;受聘于人的1723人,其中从事瓦工、木工、油漆、水电工作等459人;企业聘用318人;外出务工62人;临时就业786人帮人看店、勤杂、保安、保洁、保姆等。从上述就业情况来看,就业人员中绝大多数人工作随意性大、稳定性差,自身无技能,很容易再次失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人员情况 经调查,目前市xx县区共有被征地农民5775人,其中劳动力4177人,按照性别分:男2220人,女1957人;按照年龄

2、状况分:1640岁1947人,41-60岁2230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需求量加大,被征地农民将会越来越多。 三技能情况 根据调查,4177名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3611人,高中文化程度464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的20232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574人,其中持相关技能证书262人,未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3603人,其中有培训意向的89人。劳动力受教育普遍较少,职业技能低,就业竞争力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被征地农民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培训任务繁重。培训的覆盖面小。因培训能力缺乏,只有局部的被征地农民有时机参加培训。局部被征地农民因需要交纳培训费用而不愿参加培训,即使参加培训

3、,也是培训费用低廉的技术含量低的专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快速转移。 二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严重影响着转移就业选择和求职成功率。男性就业多从事建筑、水利工程等重体力的技术要求相对不高的行业,而女性那么多从事餐饮、保洁保绿等行业。 三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管理机制和效劳体系不健全,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一是被征地农民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缓慢,信息效劳网络和根底设施薄弱。二是劳务信息不畅,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大局部被征地农民向外转移以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马路市场现象普遍。 四资金保障乏力,投入明显缺乏。尽管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但相对于这一效劳体系建设

4、需要,投入明显缺乏。专项经费落实较困难。 三、被征地农民现状 一被征地农民角色转换难 在政府提出建设新工业园区的方案后,迅速进入论证实施阶段,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全面提速,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进入了超常规开展时期。城市加速扩张和工业园区等建设工程的大力实施,使得农民在短期内失去土地,无论政府还是农民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致使被征地农民在由农民意识转化为市民意识,由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转化为市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等方面出现了“无所适从的现象。 二被征地农民就业难 由于农民受教育和培训的时机相对较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普遍较低。失去土地后,他们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也较差,就业成为被征

5、地农民的突出问题。 三被征地农民进入城市难 一是集体资产的处理难。村改居后,原集体经济组织性质发生了变化,对原始集体资产的处理由于主体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债权、债务及合同变更等问题。另外还存在社会保障、就业政策上,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权利的问题等。 四被征地农民收入来源减少 局部农民依靠地方企业优势,从事苦力,如窑厂等,收入高;局部近郊农民从事经济效益较高的种养业;局部农民依赖于产权归属自己的房屋从事房屋租赁、仓储、批发零售、餐饮等经营活动,且房屋的增值效益明显。由于征地拆迁,农民的收入来源直接受到影响。 四、目前已开展工作 一深入调查摸底,科学制定配套文件 为了摸清我区农村劳动力现状,有针

6、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效劳工作,我们对辖区内的农民进行了三次地毯式调查摸底。对农村劳动力的根本情况进行分类汇总、装订成册,并录入计算机动态管理,建立被征地农民根本情况档案。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xx县区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效劳工作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 二加强阵地建设,完善就业效劳体系 在涉及的两个办事处设立劳动保障所的根底上,所属七个自然村各设立劳动保障工作站一个,做到职能、人员、编制和经费“四落实。 三加大宣传引导,转变农民就业观念 从被征地农民思想观念入手,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小农意识和就业观念,促进尽快就业致富。一方面以免费培训、保 证就业等一系列承诺,充分调动农民就业的积极性;

7、另一方面采用多种宣传形式相结合,长期不间断地深入农户宣传。 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能力 一是积极开展岗前培训。以思想观念、法制和平安生产、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三大重点开展就业前培训,促进被征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和职业道德。二是积极开展“四免培训。根据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意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开展根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所有培训实行“四免,即:免培训费、免费、免午餐费、免技能证费。培训科目主要有电动缝纫、保结保绿、机械加工、汽车驾驶等。 五广开就业渠道,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坚持以采取举办专

8、场专场招聘会、支书送工、中介输送、企校联盟、挂钩帮扶、以工带工、引凤还巢、企业用工座谈会等2023多种送工方式,扎实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将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指标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对办事处和村实行一票否决。 五、下一步对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被征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进厂务工难,从而在xx县区形成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要让素质较低的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让农民转变为市民,就应该“给其面包不如给其猎枪,以培训为切入点,让他们转变小农意识,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及市民观念,让其在思想观念、劳动技能上适应和跟上城市开展的需要,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农

9、村社区化。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农民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在城市中的赚钱本领。 拥有一技之长后进厂务工,这不仅是农民自身生存、开展的需要,也是效劳企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培训,让被征地农民能在“洗脚上田后在城镇中立足,让更多的农民在城镇中找到生存和开展的空间。以加强就业培训为主,增强被征地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措施,既解除他们眼前的“生存之忧,也解决今后的“就业之忧。 政府加大培训投入,解决被征地农民缺乏就业技能之忧。征对被征地农民缺乏就业技能现状,政府加大培训资金投入,继续实行“四免职业技能培训,即免费培训、免费就餐、免费接送,培训合格后免费办理技能证书。并推介就业不少于

10、3次。对被征地农民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转变就业观念、标准职业行为和增强劳动技能三个方面。把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保证培训后的就业率。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效劳 1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发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尽可能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并通过各种渠道向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信息,为用人单位和被征地农民创造沟通和交流的时机。 2鼓励、引导和支持被征地农民走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之路。农民自主创办企业或开办个体工商业,享受城镇居民创办民营企业和城镇下岗失业职工自主创业同等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促进农民就业。 努力争取被征地农民就业再就业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被征地农民再就业

11、优惠证应发尽发。通过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被征地农民打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3鼓励愿意从事种养业的农民为调整农业结构、开展高效农业做奉献。在征地和拆迁的过程中为被征地农民规划留用地,或者采取转包、出租、转让等方式,在周边土地富足的乡镇划出局部“四荒地、“河滩地或耕地给被征地农民从事种养业。 4组织劳务输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多种渠道和措施,建立比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同时,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将培训合格后的被征地农民直接输送到该企业就业。 三筹建xx县区劳动力市场,畅通被征地农民就业渠道 通过到周边县区、苏南兴旺地区学习参观,吸取借鉴他们的优秀成果、好的做法,并结合工作实际,拿出劳动力市场筹建方案,并组织实施。为辖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平台。 内容总结1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调研报告 一、根本情况 一就业情况 在劳动年龄范围内的被征地农民共有4177名,其中已就业320230人,仍有112023人没有实现就业,在已就业的320230人中,自主创业的181人2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被征地农民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培训任务繁重3三被征地农民进入城市难 一是集体资产的处理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