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634018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六国论》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六国论》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六国论》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六国论》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教案编制:王铭鑫【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 :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过程与方法: 1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2 、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情感价值与态度: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教学设想】1. 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使用

2、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 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3. 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4. 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课时】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 1)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二、作者:作者简介:苏洵,( 10091066)字明允 ,号 老泉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人,人称“ 老苏 ” ,

3、与儿子 “大苏” ( 苏轼 ) 、 “小苏” ( 苏辙 ) 并称 “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 苏洵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 现在河南开封 ) ,以所著文章22 篇 ( 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 ) 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三、时代背景:前 275 年魏割温予秦前 273 年 魏( 1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 290 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

4、予秦 割南阳予秦。( 2 )秦灭六国时间表前 230 年灭韩 前 225 年灭魏 前 223 年灭楚 前 222 年灭赵、灭燕前 221 年灭齐( 3 )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 269 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 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 247 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 233 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 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4 )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西、北方边患严重,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 年,大

5、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并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北宋统治者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 万两,绢 20 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锐减, 委曲求全之风日上。 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答应。 1044 年, 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四、整体感

6、知课文1 、学生速读,熟悉课文。2 、教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3 、学生依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合作解决。4、学生熟读课文,力争对课文熟读成诵。五、分析文本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一)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归纳:1、朗读。 (齐读或者单独朗读)2、词义理解: (教师提问,学习结合课后注释作答)兵:武器赂:贿赂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不确定的指代)互:相继,先后丧:灭亡率:全都,一概完:保全故:所以以:因为完,形容词。活

7、用为“保全”,动词4、翻译:(学生翻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二)课文层次把握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找出这一段中的一个关键字:赂2、围绕这个字的说了几个方面:赂,不赂3、这几个方面最终是在说什么问题:弊在赂秦句子关系如下:六国破灭【反)(论点)毕it厢系(正)赂秦而力亏/r)

8、破灭之迪也“六国互丧, .杰耶? F不赂者范良赞(反U;.理 7L(论点)第二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一)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归纳:1、朗读。(齐读或者单独朗读)2、词义理解:(教师提问,学习结合课后注释作答)(1)实词:邑:城镇(相当于一个小镇子) 城:城市 亡:丧失 固:本来。(2)虚词:以:凭借 之:结构助词“的”,(3)其实:古义,它实际上。今义:有轻微的转折之意。3、活用:(学生总结)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句式:所字结构,“所得”“

9、所亡”“所大欲”“所大患”,注意“所+动词=名词”的格式。5、翻译:(学生翻译)注意省略句的补充翻译。受贿赂所得 /受贿赂/秦以攻取之夕大则得城。较秦之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思厥先祖父,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

10、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1、朗读。(齐读或者单独朗读)2、词义理解:(教师提问,学习结合课后注释作答)(1)实词:厥:相当于“其: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举:全,都 予:送给。 弥繁:更加频繁。判:分出,分清。得之:得当,示意。 然则:这样那么颠覆:颠倒,倾败。 宜然:应该这样。至于:上文的情况引起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暴:暴霜露fpo,暴露在霜露之中 暴秦之欲无厌fbdo,残暴(2)以:以有尺寸之地:凭借(这些努力)举以予人:拿(这些土地)(省略“之”)以地事秦

11、:用土地(3)古今异义:祖父:祖父和父亲。祖父。 然后:这样之后。承接连词。(4)通假字:无厌-擅3、活用:(学生总结)强弱胜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情况4、翻译:(学生翻译)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 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

12、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二)课文层次把握第2段:论证过程,从赂者的角度进行论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论证了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的观点。素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对比 秉之所得;熔?百皙 对比 大则得城广生窗 战胜而得(板)7罩式)诸侯之所 赂 对比 秦国之所大大欲)羽匕 战败而匚者;添手;敲5 诸侯之所大患*:关菽曩茴羲.】对比一论证赂奉为亏破灭之道思顺先起父,暴霜露,斩剂棘,以有尺寸之地小围吸)方生.,7子孙初之不甚性举以予工文联守其T矗薮 熊5程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4安 )对比度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亲

13、(宾娄塞苗,藤丁 r上诸侯之地葡印有隔)时近.奉之弥警5奉繁)对比 暴案之般无酸完,庆r秦国诸侯承之电急电置T景窗施)他八战而慢的胜以己判美 薪不尽(不尽)对比至支矮理固宜急火不灭(特3;萋茴矗I 口 ,金六、作业:1、基础知识的归纳:学生在课后整理文中有关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下节课检查。2、背诵1、2自然段第二课时使用时间:2009-4-27 星期一总第41课时【教学目标】1、检查作业:基础知识归纳、背诵 1、2自然段2、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 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3、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

14、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 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一、检查作业(具体整理如下)(一)实词1. 以地事 秦:事奉,动词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2.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始 速祸焉:才,副词3. 终 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4. 故 曰“弊在赂秦也” : 所以,因此,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旧,形容词 ( 二)文言虚词5. 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形容词诚不得已:能,能够,动词6. 暴秦之欲 无厌 :想要,追求,动词则秦之所大欲 :欲望,名词 7. 暴 霜露:暴露,显露,动词 暴 秦之欲无厌: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8. 强弱胜 负已判矣:胜利,名词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战胜,动词1.于A 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 B 其势弱于 秦 C 赵尝五战于 秦 D 青,取之于 蓝2. 以A 不赂者以 赂者丧BC以 有尺寸之地DE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3. 所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4. 为AC秦以 攻取之外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 是不材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