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633573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1、了解考查方式2、掌握阅读技巧3、提高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把握命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教学难点】如何排除与相关信息无关联的干扰因素。【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归纳。【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考点分析,文言实词。【教学内容】一、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年份体裁选材考查角度2009人物传记宋史朱昭传理解实词,要点概括,概括中心意思,翻译句子。2010人物传记明史花云传理解实词,要点概括,概括中心意思,翻译句子。2011人物传记宋使何灌传理解实词,要点概括,概括中心意思,翻译句子。二、命题特点1 .从选文体裁看,选文以人物传记为主

2、。2 从选文篇目上看,不选作者特别知名的篇目。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猜题、押题。从选文的体裁特点上看,总体趋势是稳定的。3选文的可读性较强,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内容相对陌生,体现了考试材料的公平性。4从考查的形式上看,题型稳定,一般为3个单项选择题加一道翻译题。设题形式比较固定,考点各有侧重,试题仍然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实词、虚词、理解和分析、筛选与概括、句子翻译等。5主观题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翻译题仍然备受青睐;侧重考查文言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鉴于上述特点,2012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仍会以史传文为主,适当关注散文。题型趋于稳定,分值的变化也不大。实

3、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文意理解和翻译仍将是考查的重点。三、阅读方法指导 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即使是一个选段,命题人都是从文章相对独立的部分中节选出来的。如果没有整体阅读意识,就没有办法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意,所以,我们必须认定“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道理。 史传语段阅读要层层划读,理清脉络,题文对照,由文及题。文言散文阅读要理清结构,把握主旨,抓住重点,综合分析。总之,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做到: 1.重视课文的朗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考前哪怕时间再紧,也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进行重点朗读,特别是对一些纪传性的文章要重点朗读,做到朗朗上口,很自然,很流畅。考试中

4、,我们遇到类似的文章,有了好的文言语感,对生疏的文章也就比较容易解读了。 2.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集中强化记忆,加深印象。 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应进行归纳,凡课文中多次出现过的实词,应把其读音、义项和例句熟记,凡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虚词,应一一归纳整理出其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并结合相应的例句进行记忆。 3.掌握文言文阅读与解题的方法。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借助任何工具书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较为紧张,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这种方法很草率。阅读解题的过程应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了解分析理解分析综合解答”的过程,即以“了解”定向,通过分析达到理解,在理解基础上进行

5、分析综合,通过分析综合反过来加强印证理解。 4.要学会智能阅读。 要学会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揣测。这是阅读能力的表现。揣度出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揣度所用的句式,揣度所省略的地方。这样便能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很多多义词的具体定位,都是根据语境分析得来的。 5.利用筛选的方法,先排除错误项。 文言文除文句翻译以外,大量的题目还是放在第卷中,即四选一的题型。对这种题,除了对答案很有把握便直选答案外,一般是先排除错项,然后将剩下的项细作比较,以敲定选项。 6.借助命题中暗示信息,为解题作出参考。 现在一段文言文阅读有5道题,其中4道是选择题。选择题提供了四个选项,要么3个对,1个错,要

6、么相反。在这些选项的叙述中免不了“泄露”出对文章局部的理解来。这些信息也许不能作回答另一道题的直接依据,但可以帮助理解全文,也就可以作解题参考了。 7.对信息内容综合归纳的题目要留意细辨,查找隐伏在大量正确叙述中的微小差错。四、课堂小结五、巩固练习:决胜练考P29(一)。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文言实词。【教学内容】一、考纲说明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

7、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或近音)代替的办法写成另一个字;古今异义词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汉语是表义文字,文言文一般一字一词,用语精练,多义性强,语境意义地位突出。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二、备考策略虽然考试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

8、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由于词义演变的缘故。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同上)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

9、(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就会掌握得越来越多了。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

10、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另作专题复习)4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它的两个或多个汉字往往只显示其中一个汉字的意义,另一个汉字没有意义。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意思是“劳作”。5.词类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

11、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三、课堂小结四、巩固练习:决胜练考P30(二)。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文言虚词【教学内容】一、考纲说明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

12、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2004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二、推断文言虚词八法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

13、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参考。 1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

14、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 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 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

15、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通“呵”,“喝问”;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 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5 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