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类学写作的多重含义文化论文.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63063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人类学写作的多重含义文化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3年人类学写作的多重含义文化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3年人类学写作的多重含义文化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人类学写作的多重含义文化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类学写作的多重含义文化论文.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马上删除。资料共共享,我们负责传递学问。人类学写作的多重含义文化论文人类学是在20世纪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20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人文社会科学争辩,无不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同时,20世纪的人类学表述范式也经受了从“科学”到“文学”的转向。梳理这两方面的重要转向及其相互关联,是把握新世纪思想变革和学术创新的极好契机,也是本次会议的主旨。关键词“人类学写作”,若从字面上理解,具有双重含义兼指文艺创作方面的“人类学转向”和人类学争辩与表述方面的“文学转向”。除此之外,从比方的意义上,“人类学写作”还可以泛指人文社会科学争辩方面的“人类学转向”。下面是由这三

2、种转向现象引发出的学理问题。一、文艺创作的人类学转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对象不是本族群文化,而是一个文化他者(空间上的他者,异族文化;时间上的他者,逝去的“原始文化”)。从高更的塔西提岛绘画到卡斯塔尼达的印第安巫师系列小说,20世纪的西方文艺美学所实现的“人类学想象”的变革和普及,及其在各个本土文化、非西方文化所激发的灵感与回应,推动着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对被西方文化霸权所压抑和遮挡的文化多样性现实的再发觉与价值重估。文学家的人类学写作,西方有黑麋鹿如是说、塞莱斯廷预言等;中国有马桥词典、尘埃落定及类似的“寻根”与“认同”诉求等。本会议第一议题是:从本土文化自觉的意义上,从地方性学问的价值

3、重估意义上,对中外文艺创作的人类学转向现象赐予关注,揭示其与后现代、后殖民运动的关系,以及其在各民族文学中多样性的表现形态,继而分析其文化再认同的理论蕴含。二、人类学的文学转向20世纪后期发生在人类学学科内部的“写文化”或“文化书写”问题,激发了与此相关的“人类学诗学”和“民族志诗学”诸流派的学术转向:为什么人类学家要放弃西方科学模式,而转向文学性或艺术性的“厚描”,乃至转向写作诗歌、小说类的民族志呢?“文本”的概念在20世纪学术思想变革中异军突起,发生了格外引人注目的关键词导向作用:从文学争辩领域,引申、拓展到人类学和文化争辩领域,毁灭了“三级跳”现象,催生出“文化文本”这个核心概念,带来整

4、个人类学学科性质的变更:从取法于自然科学范式的“文化科学”转向以人文学的意义解读为特色的“文化阐释学”。从解读文学文本的新批判派代表肯尼斯博克,到解读文化文本的阐释人类学代表吉尔兹,完成了从文学批判到人类学诠释的三级跳过程:文学作品(专指书面作品)文学文本(包括口传的)文化文本(包括文字的和文字以外的,如“图像叙事”、“博物馆象征”和“仪式展演”等)以解读文化文本为特色的阐释人类学派快速崛起,反过来对包括文学争辩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旧范式提出挑战。由此导出本会议的其次、第三个议题:1.对人类学范式的文学转向的学术史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的争辩。2.对当代文学争辩中的“文化阐释”潮流的学术史反思与系谱分

5、析。三、人文社会科学的人类学转向80年月“写文化”问题所引发的表述危机大争辩,给传统的文史哲争辩范式带来同样的危机意识和启示:中国哲学界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的争辩,史学界毁灭新史学、文化史和历史人类学争辩热潮,文学争辩中的文化热、“失语症”争辩和重估“中国文学内部多样性”的理论取向,“活态文学”和“口传文学”的田野再发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对多民族多族群文学互动关系的生疏要求,国学争辩视野与方法的拓展更新(三重证据法与四重证据法),均预示着文学人类学争辩的开放性与深化态势。当今学人如何对以上三种转向有所体察,形成学术理念和范式的自我超越,是实现文化自觉和跨学科学问创新的有效门径。期望通

6、过本次会议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所突破。第四议题:范式与方法:人类学如何引导我们重新进入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不是二十四史的权力书写建构的“中国历史”,而是“文化文本”意义上的中国历史,是包括赫哲族萨满招魂词与侗族大歌在内的多源多维立体呈现的中国历史。概言之,本届年会所强调的主旨是一、三个转向:1.文艺创作的人类学转向2.人类学的文学转向3.人文社会科学的人类学转向二、四个议题:1.文学家的人类学写作2.对人类学范式的文学转向的学术史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的争辩3.对当代文学争辩中的“文化阐释”潮流的学术史反思与系谱分析4.范式与方法:人类学如何引导我们重新进入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注释本文是中国文学人类学争辩会第四届年会的会议宗旨,由学会秘书处起草,叶舒宪、彭兆荣、徐新建执笔改定。责任编辑:刘承云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