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态势分析.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62553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态势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态势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态势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态势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态势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态势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态势分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概念以来,城市经济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或都市圈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自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受到强势冲击,而区域协作和一体化水平不断演进,代表区域城市化进程高级状态的都市圈逐渐形成,并走向市场经济的前沿。为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的要求,并进一步拓展这种一体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城市经济圈的构建应运而生并成为各地制定区域

2、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选择。本文就城市经济圈发展概况和态势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内在规律,力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一、城市经济圈发展的重大意义所谓城市经济圈,一般是以一个或几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几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的经济带。从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看,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是战后全球城市化进程的集中体现,是在现代交通、通讯条件下人口、资金、物资、技术、信息高度集聚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都市圈竞争决定世界经济格局。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

3、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于城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决定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加快城市群发展,带动本国或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世界前5大都市圈(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伦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美加大湖都市圈)代表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巅峰力量。它们不仅是国际经济、金融、商贸中心和控制中心,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和国际信息制造加工传播中心,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是连接国内国际的接点和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具有强大的国际辐射能力和“场效应”,不仅成

4、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而且其辐射力和影响力早已超出了国界。因此,尽快培育和形成若干个牵引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大都市圈,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城市经济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素集散功能。主要指经济圈所具有的一定范围内集聚和扩散商品与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由于都市圈打破了区域行政分割,降低了交易成本,加之科技力量较强、资本和技术有一定优势,具备发展较高层次产业的条件,能吸引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城市群聚集,理论界称之为“极化效应”。都市圈首先是一个集散中心,是区域经济循环网络的重要空间节点。凭借较优越的交通和信息服务

5、,成为大宗商品的交易地和进出区域货物的中转中心。伴随商品流的集散,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也将高速集散。生产要素的积聚,有利于在城市群内部形成协调有序、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减少产业雷同,避免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都市圈要成为区域性中心,必须在区域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成为区域内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流”流动的中心。服务功能。即都市圈所具有的为区域内的各种经济活动、商品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全面、高效、便捷服务的能力。都市经济圈必然是一个服务中心,它拥有一套高效的服务系统,为自身企业服务,为周边地域服务,为其他经济区服务,必须强化服务功能。这些服务功

6、能包括:交通运输服务;通信信息服务;中介咨询服务;市场设施服务;金融服务。辐射带动功能。随着城市群规模的扩大,产业的升级,效益的提高,技术进步的加快,创新能力的增强,必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心城市极化作用将带动综合经济中心的形成,形成和发挥制造中心、贸易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等多功能的综合经济中心的作用,成为本区经济振兴的基地,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推广中心,带动区域经济腾飞的龙头。整体竞争功能。通过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各城市之间形成合力,增强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逐渐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

7、三角洲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京津唐经济圈。它们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东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2000年,三个经济圈的GDP分别达到13740亿元、6439亿元、431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5.6%、7.3%、4.9%。而三个经济圈内的人均GDP则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4倍、1.5倍。集约用地功能。发展都市圈有利于用地空间统一布局。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用地紧张制约城市发展。建设都市经济圈,克服各个城市分散规划、分块建设的现象,利用都市圈内城市相邻的条件,统一规划用地,合理布局新建企业,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起到节约耕地的作

8、用。如果采取都市圈战略,尽量在有限土地面积上容纳更多城市人口,减少企业和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从而少占土地,才能做到既完成了工业化,又保护了耕地的基本需求。创新功能。即都市经济圈的制度创新能力。都市圈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然聚集许多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断推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体制,转换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创新产生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创新功能是区域发展的动力。都市圈要发展,必须发挥综合创造能力,成为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地,新体制、新机制的发祥地。二、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概况为适应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的要求,构建城市经济圈成为各地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从南至北

9、,由东向西,一出出区域协作的好戏令人目不暇接,可谓是“城市化”群雄逐鹿,合纵联横;“城市群”风起云涌,浪滚神州,城市经济圈成为当今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经济圈长三角都市经济圈。长三角包括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后又加入浙江台州)及其所辖区域。目前大长三角都市圈协调会议最多、呼声最响,也最为成熟。虽然还没有整体的发展规划,但有实质性进展。包括建立了多层协商机制。主要有:四年一次的长江沿岸城市经济协调会和两年一次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2001年又建立了每年一次的苏浙沪三省市合

10、作与发展座谈会,旅游、人事、信息、科技、教育、工商、技监、城建、物流等部门的协商会。这些会议,对于加强宏观层面的合作、协商有关重大问题和开展部门间的实际联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进了重点领域的合作。在信息化、在旅游、教育、科技、外贸、人事方面,都有合作的方案。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江苏的镇江、扬州,安徽的马鞍山、芜湖和滁州共六个城市,目前已形成较为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规划在空间总体结构上形成一个核心、两个圈层、三条主轴。其中一个核心是南京都市发展区;两个圈层为距核心城市中心区5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核心圈层和10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紧密圈层;三条主轴为宁扬、宁镇、宁芜轴线。通过都

11、市圈的规划建设,将从区域层面上推进核心城市、节点城市与县域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与协作、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共同市场构建等方面进行合作,从而整合圈内城市发展的相关资源,形成强强组合、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提升整个区域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徐州都市圈。设定范围包括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安徽的淮北,山东的枣庄,河南的永城等。规划重点是“培育、发展、协调”,即突出对产业、劳动力、政策环境等发展要素的有序培育、择优培育和重点培育,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深化对城镇布局、交通网络、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的协调。按照徐州都市圈规划,圈内区域空间结构呈“单核心多节点放射状”,

12、具体就是:一个核心城市、四个重要节点、三条城镇发展轴。单核,即徐州市;四个重要节点,即宿迁新沂、丰县沛县、淮北宿州、枣庄微山四个跨市域城市功能组团;三条城镇发展轴,即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京福城镇发展轴、宿徐沛(丰)城镇发展轴。苏锡常都市圈。苏锡常是江苏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产业、人口、城镇高度密集的地区。其定位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先导地区和创新的中心,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体。都市圈的区域发展目标是,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城市群中,组合苏中,辐射苏北,联合浙北,围绕上海,相对独立,互惠互利,率先实现现代化,积极融入国际经济贸易体系和世界城市体系,实现三

13、市共同发展。苏锡常都市圈建设主要有三大具体目标:一是建立均衡发展的、大中小城市完备的城市体系,在做大做强大城市的同时,特别注重中小城市的发展。二是创建两大共建共享机制,即对资源、环境共同利用及保护机制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力争到2010年首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的基本修复。三是构建两大跨地区产业带和一个跨地区的产业中心,即苏锡常高新技术产业带、环太湖吴越文化旅游带和苏锡物流中心。杭州湾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打的是接轨上海战略。为主动接轨大上海,成为长三角国际大都市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其发展设想是,一是未来环杭州地区城市群将形成嘉

14、湖、杭绍、甬舟三片城市群;杭州湾滨海生态保护区,西部、南部水土保持与水资源涵养保护区,环太湖周边区域,平原水网密集地区生态保护区等四类生态区;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六个都市区。二是规划建设“七接、三通、二绕、多射”的高速公路网络,市县(区)高速公路覆盖率达到100。三是培育三大产业带,着重培育湖嘉片、杭绍片、甬舟片三大产业带。四是加强环杭州湾区域内23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利用工作,严格划定保护和建设控制范围,形成一个核心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等五个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珠三角都市经济圈有三个概念,一个是“小珠三角”,指的是广东省内的珠江冲积平

15、原,面积不到4.2万平方公里,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等十个城市。另一个是“大珠三角”,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城市经济带。目前,广州、佛山正在谋划建立广佛都市圈,使之成为“小珠三角”的内核。随着CEPA协定的签署,将使粤港澳城市群的经贸合作更加紧密,对周边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覆盖能力更强,港珠澳大桥和西南、华南一系列交通设施建设将为此提供物流载体。粤港为此达成共识,将合力打造“大珠三角”经济区,两地对经济发展重新定位,广东将致力发展成为制造业基地,香港则发展物流、金融和服务业中心,争取通过10至20年时间,把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全球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一个以广州为顶点,以港、

16、澳为两个基点三角连线所贯穿和包围的城市经济带正形成“大珠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第三个概念是“泛珠三角”。2003年广东省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构想,得到了其他地区的热烈响应。其范围按照“与珠江流域有关、与广东相邻、与广东经贸关系比较密切”的原则,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形成的区域经济圈,简称“92”。相对于“小珠三角”、“大珠三角”而言,“泛珠三角”是个全新概念。最为可贵的是,这一概念从已经转化为大规模的行动,这些地区直接或间接地与珠江流域的经济流向和文化有关,且在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着眼于长远未来,共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利益在于使“92”的经济主流化,使这个区域在20年后成为全球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地区。京津唐大都市圈。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