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古诗《破阵子&amp#183;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623552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天祥古诗《破阵子&amp#183;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天祥古诗《破阵子&amp#183;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天祥古诗《破阵子&amp#183;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天祥古诗《破阵子&amp#183;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天祥古诗《破阵子&amp#183;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天祥古诗《破阵子&amp#183;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天祥古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 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 想。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欢迎大家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是宋朝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 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白发生!【前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 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 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

2、,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 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 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 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注释】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 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 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

3、号角声。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 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 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八百里:牛名。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 八百里驳。分麾(hui)下炙(zhi):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 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 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 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 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4、。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 中原事。(11) 赢得:博得。身后:死后。(12) 可怜:可惜。【翻译】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 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 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 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 方的长官。他安定民

5、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 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 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 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 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 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 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 “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 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

6、,因 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比这无言的动 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 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 “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 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 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 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 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所

7、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 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 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 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 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 了战无不胜的前景。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 意”,从而

8、显示出这是另一,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 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 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 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 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 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 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 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

9、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 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 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 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 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 陇头水),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 “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 “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 够“推倒一世之

10、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 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 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 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 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 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 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 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 以写得极

11、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 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 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 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 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 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 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 果。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 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 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 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 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 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 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 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 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 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