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论作业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619799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论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论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论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论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论作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论作业 如何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意识的关系 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1401班 姓名:田欣 学号:201413053 分数: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伴随着机器越来越“聪明”一些担忧随之出现,例如,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意识等。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之间的关系。下面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具体分析。 人工智能,英文是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

2、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认知科学、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定理证明、问题求解、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博弈、决策、机器人控制等等,其关键问题是知识表达,即用一种计算机可解释的人工语言精确表示非数学的知识,以便能用机器演算和推理,得出有用的结果。在人工智能的领域中,计算机的智能模拟已经成为主流。它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算法,另一是启发式。利用算法可以求得所需要的解,甚至是最优解,但不保证计算所花费的时间;利

3、用启发式可以使问题简化,便于求解,但不保证求得最优解。此外,基于电子仿生学观点,从神经系统的结构出发,构造人工神经网络,虽然已经建立了若干脑模型,但目前仍局限于人脑局部功能的模拟。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机器智能的水平,仍有待深入研究。 然而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伴随着思维模拟的巨大成就,出现了关于“机器思维”、“机器意识”的担忧,这之中核心的问题在于担心人的意识是否有被取代或超越的危险,机器是否有摆脱被控制的可能。首先要从意识的概念说起。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于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意识、物质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4、而无论是意识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由此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区别如下:一、 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而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是对人的部分意识活动、思维活动的模拟。通常人工智能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可分为五个相应的部分:用机器的输入器模拟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用机器的存储器模拟人脑对信息的记忆功能,把已接收的信息积累起来,以供随时使用;用机器的运算机模拟人脑对信息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用机器的控制器模拟人脑的调节、指挥作用,以调节各方面信息,指挥各项指令正常进行;用机器的输出

5、模拟人的效应器官,用以输出信息。但由于人脑的极端复杂性,人工智能智能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二、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在行动时要考虑到由此引起的这样或那样的效果,人工智能只执行特定的指令,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不会考虑到社会后果 再次,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素质。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过程,是由人类的情感、直觉、想象、猜测等心理活动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机器思维是人们利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气元件和线路所组成的机械的、物理的装置,纯属无意识的机械物理过程。三、 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创造性。人脑的思

6、维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它能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发现新事物,并通过实践创造出属于人的新世界。人工智能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形式化和符号化,并通过一定的程序输入才能工作,机器模拟人的意识活动,却毫不理解这一活动,更不会提出新的问题来。总之,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人工智能绝不会取代、超越人的意识。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是创造与被创造、配与被支配、创造、支配与被支配、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第一、人工智能及其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一方面,它打破了精神活动的神秘性,人脑思维活动之所以可以模拟,就在于它有其一

7、定的物理机制和运动规律,证实了意识来源于物质的唯物主义原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及其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意识能动性原理。 第二、人工智能强化了思维形式、思维功能过程在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提出了哲学和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意识创造世界,不是由意识本身直接创造世界,而是人们从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出发,依照自己的需要在意识中形成观念的目的,创造观念的对象,并通过物质的活动改变客观事物的形态,从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使观念的对象变成现实的对象,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物质的界限。 模拟思维不可能超过其被模拟的真正思维,人类同机器的关系永远是制造与被制造、支配与被支

8、配、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而不是相反。认为机器思维能够完全取代人脑,人工智能能够战胜人类智能,机器人将会通知世界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从直接的因果关系上看,人工智能随不能完全代替人类智能,但它在延长人的大脑,扩大人的智能,放大和部分代替人类脑力劳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由于她不具备人类智能的社会性、主观能动性、自我意识、非逻辑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人脑的主观世界,因而不可能完全代替甚至超越人类智能。在现阶段人工智能还能离不开人类智能的帮助而达到自己的升级。所以进化和创造性还无从谈起。无论现阶段人工智能在局部表现出多么强大的功能,人工智能的作用只是作为人类智能的外化和作为人类智能工具的延长,从而被人

9、类智能限制在了特定的范围之内。起智能水平远不能和人类智能相提并论。如果将来人类智能真的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如“对人的大脑的彻底的动态解构、自生软件的诞生、人机合一的人工智能机的诞生等等。到那时再探讨这个问题将会有一个明晰的答案。 通过以上对人工智能定义和发展的分析,并结合最新人工智能的成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对人脑的功能会不断的进行认识,从而人工智能会不断的迫近人类智能。但从动态分析上,即人类智能也在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人工智能最为人类智能主体客体化的产物,起作用和功能受到人类智能的制约,所以要低于人类智能。总之,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人工智能绝不会取代、超越人的意识。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有着本质的区别,创造与被创造、支配与被支配、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而对于两者关系,相信以后会有更加深刻具体的了解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