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浙江丝绸文化史.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61866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浙江丝绸文化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二讲浙江丝绸文化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二讲浙江丝绸文化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二讲浙江丝绸文化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二讲浙江丝绸文化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浙江丝绸文化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浙江丝绸文化史.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浙江丝绸文化史第一章 曙光初现史前时期的浙江丝绸1926年,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中国考古学前辈李济博士带队挖掘考古出土了半个茧壳。这个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前期,距今约5000年。半个茧壳的出土被视为中国蚕丝业起源的重要物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传说皇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治丝的方法,历代统治者也将嫘祖奉为“先蚕”进行祭祀。远古的传说加上半个茧壳的出土,一时间黄河流域是中国蚕丝业发祥地的说法似乎成了公认。然而,亘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奔腾不息的长江,是否也同样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特别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那一片美丽富饶的平原上,是否也一样地诞生过功被千秋的原始蚕桑业?浙江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

2、渚文化等一系列史前遗址的发现,为解答这一疑问提供了重要线索。一、杖首上的蚕纹河姆渡遗址首次挖掘于1972年,在1977年冬的第二期发掘时,出土了一个牙雕杖首,其特别之处在于上面栩栩如生的雕刻着四条虫纹。这四条虫纹非常像蚕,看起来好像正在向前蜿蜒蠕动,头部和身上的横节纹明显。另外还有一件陶片上绘有昆虫吃叶纹,虫体弓背屈体,沿着叶的边缘吞食,形象逼真。河姆渡的先民们为何要在他们的器具表面绘上昆虫纹呢?这种昆虫与他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特殊联系呢?从出土文物推论,河姆渡人已经进入农耕定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富足而安闲。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鸟崇拜是东南史前部落最普遍的原始信仰,并与太阳崇拜密切

3、相关,而豕则与水、雨等自然力密切相关,是农业定居时代产生的一种观念,因此河姆渡人以鸟、太阳、豕、禾等图像来表达自己对天地的敬畏与未来的期盼。那么,牙雕杖首表面上刻着的四条蠕动着的虫又代表着什么呢?据推断,这四条虫很可能正是蚕。二、丝衣玉饰继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以后之后的良渚文化,从目前发掘的遗址与出土文物看,良渚文化已经有一套以玉器和祭祀为中心的完整的礼制形式,祭祀活动非常频繁,社会组织形态已经进化到邦国的阶段,出现了贫富差距与阶级分化,即从原始社会跨入了文明社会的行列。要探究中国蚕丝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脉络,最重要的莫过于出土于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的丝织品了。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有关

4、部门对钱山漾遗址进行了有计划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丝麻织品等有机物遗存,引起考古界与丝绸学界的高度关注。三、起源契机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4000多年前的丝绸制品,意义十分重大。丝绸业起源于史前时代的浙江是有可能的。这主要基于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也许正是两者的合力孕育了中国蚕丝业起源的萌芽。我们认为,催生丝绸业起源,虽离不开当时的环境条件、技术条件,但更关键的当是精神需求。换句话说,可能它一开始就是一项宗教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经济活动,而浙江所在的史前东南地区恰恰具备了催生蚕丝业的文化环境。桑与蚕进入人们的视线,并被关注、栽培、驯养,从而发展出史前蚕丝业,应该从远古人类的精

5、神文化需要中去寻找答案。四、传播之谜良渚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发展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蚕织技术。然而就在距今4200年前后,正当良渚文化发展到它的巅峰时却突然从太湖地区消失了,在其后的岁月里,浙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一度倒退返祖,农业衰退,玉器制造业消失,包括已达到相当高度的丝绸业也似乎沉寂了。与此同时,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辉煌的华夏文明正如红日冉冉升腾,光照寰宇。其后历经夏商周三代,中原大地上的丝绸业开始蓬勃发展,史不绝书。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良渚文化的衰落?生活在钱塘江畔和太湖之滨的良渚人到哪里去了?夏商周时代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的蚕丝业与良渚文化有什么关联吗?根据大量出土实物的

6、线索分析,有些专家认为,良渚先民的小部分南迁粤北,而其主体可能北上中原了。南下的良渚文化很快被当地的石峡文化同化,而北迁的良渚文化就不同了,尽管他们也未能在中原地区重建自己的文化,然而在中原文化中深深地打下了良渚文化的烙印,并最终融入华夏文化。良渚先民带去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成果成为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上古时代光芒四射的华夏文明,形成于中原地区,却不仅仅是中原文化的产物,而是各地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大地融合的结果。在这方面,良渚先民们也无疑作出了自己的巨大贡献。太湖地区(包括浙江)的蚕丝业,据考古发掘则更早在河姆渡文化中已出现端倪,至良渚文化是缫丝丝织技术已十分先进,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在

7、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完整的绸片与丝线、丝带的也只有良渚文化的钱山漾遗址。这就引出一个疑问,中原地区发达的蚕丝业是土生土长的还是良渚先民带去的?或者说,中国史前的丝绸业是多中心起源的还是一个中心起源然后向其他地方传播的?目前学术界一般的看法是多中心起源说。第二章 吴越桑曲先秦时期的浙江丝绸业辉煌灿烂的良渚文化消失后,浙江的文明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期。考古学家对此有种种推测,一般认为,大约距今4000年,地球上可能遭遇过一个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异常期,导致了良渚文化的突然消亡和良渚古国的解体。经过一段时期的沉寂与复苏,一批新的移民来到这里劳作生息,从而开启了浙江历史的新时代。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寻找蛛丝马

8、迹。吴楚争桑:吴国想来十分重视蚕桑丝绸业。春秋时期,吴国的丝绸业应该是比较发达的,这一点可以从吴楚边界居民因争桑而发生的纠纷中得到证实。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王僚九年(前518)时,“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妇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这两都就是楚国的居巢和钟离。这件事成为吴王阖闾大举伐楚而掀起吴楚大战的前奏。这从以侧面说明吴国对蚕桑丝绸生产的重视及其在经济上的重要地位。西施浣纱:西施被选中送往吴国之前,是一名在苎萝山下浣纱的农家少女。苎萝山现在浙江诸暨市境内,离现在的市中心不远的一条河边,现尚留有西施浣纱处,立有一块刻着

9、“浣纱”两字的巨石,岸边筑有浣纱亭。西施的故事更是2000多年来代代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西施被范蠡征入宫以后,“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即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进行调教,可谓用心良苦。三年后的西施身披罗縠,真正成为以为仪态万方、光彩照人的美人了。范蠡提出的强国计划中,“省赋敛、劝农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越王勾践自己亲自耕作,夫人荆钗布裙,亲自蚕织,杜绝一切浪费,为贵族们作出榜样,同心协力,厚积钱

10、帛,增强国家经济与军事实力。从越国最终打败吴国成为一方霸主看,这项政策的实施是相当成功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越国的蚕桑丝绸生产必定在越国君臣的大力倡导下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从包裹于“者旨予赐”越王剑剑柄上的丝织品推测当时浙江一带饲养的蚕品种一般为多化性蚕,蚕体小,单丝细,因此缫得的丝比较细而匀,织出的丝织品也较轻薄。史载,当时越国生产的丝织品有罗、縠。纱等,都是以轻薄见长,成为浙江丝绸产品的特色。第三章 走出低谷汉晋南朝的浙江丝绸汉代是中国丝绸史上的第一个全面鼎盛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当时丝绸生产最兴盛的地方,京师长安、齐郡临淄和陈留郡的襄邑成为汉代历史上著名的丝织品生产重镇。汉皇室在长安设置

11、“东西织室”,在临淄和襄邑设置“服官”,专门为朝廷制造锦、绮、罗、縠、纨、绣等高级丝织品,织工各达几千人,每年所需的开销达数千万之巨。四川是汉代丝绸生产的另一个总要产地,四川的蚕丝业发源很早,至东汉中期以后,成都等地生产的蜀锦已闻名天下。汉代的民间丝织业也十分发达,普通农户以农桑为业,在家宅四周种上桑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至东汉时,随着庄园经济的兴起,丝绸手工业成为庄园经济的重要内容,人们按照季节的变换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浴种、采桑、养蚕、缫丝、织绸、染帛、缝衣等一系列劳作。一些饶有资财的豪强地主还自己开设规模不等的丝织工场。如河北巨鹿陈宝光家的丝织作坊就以生产散花绫闻名。这种散花绫织造复杂,需

12、用120蹑的提花机制织,据说60天方成一匹,每匹要价万钱。大将军霍光的妻子曾一次将25匹散花绫及24匹蒲桃锦送给淳于衍做礼品。汉代的丝绸生产技术也比前代有了很大提高,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西汉时期的大量丝绸衣物与匹料,品种有锦、绮、绒、纱、罗、縠、绢、绣等各种印花织物,色彩绚丽,技术高超,的确美不胜收。汉代丝绸史上的另一件大事是丝绸之路的开拓。汉武帝时期,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的贸易通道,被后人称为“凿空之举”;大将卫青、霍去病则率兵北击匈奴,扫平漠北,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保证了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自此以后,漫漫西行路上商旅不绝,将中国内地生产的大宗丝织品源源不断

13、地输往西域各国,经过粟特、波斯商人的转运到达罗马帝国。然而汉代的浙江丝绸业仍然乏善可陈。秦汉时期,浙江真正出名的是葛、麻等植物纤维类织物而不是丝绸。早在春秋时代,越国就以精美的葛布而闻名。越绝书卷八记载:“勾践罢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称,于越出产著名的葛麻织物,是因为地气使然。总之,“越布”是先秦至汉代浙江最负盛名的纺织品。后汉书记东吴著名易学家陆续的祖父闳建武年间任尚书令,“美姿貌,喜著越布单衣”,光武帝见了好生羡慕,于是下命令会稽郡每年上贡精美的“越布”。汉明帝刘庄的马皇后贤淑有德,明帝死后曾以“白越三千端”赏赐即将离去的诸贵人,以表惜别之意。东汉宫廷

14、以“越布”为赏赐,说明其价值虽然比不上丝绸,但也非寻常之物。秦汉时期全国丝绸生产重心无疑在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和南方的川蜀地区,且前者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纵然有一定规模的丝绸生产,也是相形见拙的。这种情形直至汉末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才有所改变,而大力开发浙江、发展蚕丝业的正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孙权。孙权统治江南达53年,在位期间,东吴将居住在山区的越人迁到平原耕作区,同时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使得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他还重视海外贸易,多次遣使“聘问海南”,加强了江南地区与东南亚诸国之间的联系,使中国丝绸继陆上丝绸之路后,开始通过海上交通线输往海外各国。孙权立国后,重视农桑,下

15、诏在农桑季节不准官府以役事骚扰民间,违者要受到严厉处罚。地方官员也切实劝导,督促农桑。孙权重视农桑,为三分天下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浙江的太湖沿岸和钱塘江流域,是受战争破坏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蚕丝业的倡导最有起色。除倡导农桑外,孙权还在宫中建立了官营织造机构,这在江南历史上还是首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三绝”闻名的孙权夫人赵氏。孙权的后宫精彩纷呈,唯有这位赵夫人以机巧出名,且颇具传奇色彩。赵夫人善于绘画,笔触构思巧妙无双。她还能在手指间用彩丝织成云龙虬凤图案的锦,大的过尺,小的盈寸,宫中称她为“机绝”。孙权常常慨叹魏、蜀两国没有平定,很想有擅长绘画的人为他绘制一幅有山川地势可供行军布

16、阵用的地图。于是丞相赵达就把他的妹妹推荐给孙权做了夫人。孙权让赵夫人用笔描绘九州江湖方岳的形势图,赵夫人说:“丹青的颜色很容易褪灭无痕,不能长久保存,妾能刺绣。”于是把全国地形绣在一块方形的丝绸上,有五岳、河海、城邑以及行军布阵的图形,然后献给孙权。当时人称她为“针绝”。孙权住在邵阳宫,因为江东的夏天过于湿热,孙权一向为此所苦,就卷起了紫绡帷帐。赵夫人说:“妾要穷虑尽思,能使绢帷放下而清风自入,看外面没有蔽碍。周围的侍者也觉得飘然自凉,好像驾着风行走一样。”孙权十分吃惊,他从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帷帐。赵夫人用极细的丝织了几个月才织成极轻的罗縠,然后裁剪成帷幔挂起来。这帷幔飘飘如烟气轻动,房内自然变得清幽凉爽。当时孙权还在军旅,他常将这件帷幔随身携带,作为行军的幕帐。帷幔展开后长宽好几丈,卷起后则可以放在枕头里面。时人称之为“丝绝”。西晋末年的内乱和十六国时期的混乱,使北方人民流离失所,引发了我国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