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RTK技术在某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616718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PS-RTK技术在某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GPS-RTK技术在某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GPS-RTK技术在某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GPS-RTK技术在某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GPS-RTK技术在某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PS-RTK技术在某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PS-RTK技术在某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GPS-RTK技术在某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杨静(安徽省宿州学院10测绘工程专升本班, 安徽 宿州 234000)摘要 以河北范县白衣阁煤田地质勘探中的测量工作为例,介绍GPS-RTK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结论认为GPS-RTK技术非常适合煤田地震勘探等大规模的物探测量。关键词 煤田 地震勘探 GPS-RTK 控制测量 二维放线 炮点放样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不断完善及计算机技术和相应科学的发展,GPS-RTK技术在测绘领域中不断扩展应用范围。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以河北范县白衣阁煤田地质勘探中的测量工作为例,介绍GPS-RTK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1 GPS-RTK技术测量原理及应

2、用特点GPS技术的出现,对测绘界来说无疑是一场技术革命,特别是GPS-RTK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使测量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测量的单兵作业,经济效益相当可观。RTK(RealTimeKinematic)技术,即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是实时处理两个测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三维坐标定点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的精度,所需时间仅仅几秒钟。RTK分为基准站和移动站,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无线电,将基准站接收机实时的观测数据(伪距观测值、相位观测值)及已知数据,传输给移动站的接收机。移动站通过无线电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并且采集GPS观测数据,在系统内

3、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通过坐标转换参数转换得出移动站每个点的平面坐标X、Y和高程H。其计算方程式为:Rj0 + ( Njp0 Nj0 ) + ( Njp Nj ) + jp j0 = ( Xj - Xp )2 + ( Yj Yp )2 + ( Zj - Zp )21/2 + d 式中,Rj0为卫星到基准站的真正距离,Njp0表示用户接收机起始相位模糊度,Nj0为基准点接收机起始相位模糊度,Njp为用户接收机起始历元至观测历元相位整周数,Nj为基准点接收机起始历元至观测历元相位整周数,jp为用户接收机测量相位的小数部分,j0为基准点接收机测量相位的小数部分,(Xp, Yp, Zp)为经过改

4、正后的移动站坐标,(Xj, Yj, Zj)为各卫星的地心坐标,d为同一观测历元各项残差。载波相位差分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修正法,另一类是差分法。所谓修正法,即将基准站的载波相位修正值发送给用户,改正用户接受到的载波相位,再求解坐标。所谓差分法即是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送给用户,进行求差解算坐标。可见修正法属于准RTK,差分法为真正RTK。2 测区条件与任务2.1 工程概况本次煤预查工作区是在2006年度白衣阁煤预查区的基础上,向北扩至杨庄、南王庄一线,向西扩至白衣阁、齐马厂一线,扩展后的普查区行政区划属于范县白衣阁乡、杨集乡及龙王庄乡,工区呈不规则形,南北长约15.9千米、东西宽约11.4千

5、米,面积约135.40平方千米,其中新扩面积约90.9平方千米。具体部署图见图1。图1 白衣阁(续作)工作部署图注:图中红色等高线为煤底板等高线。因原地震主测线与地层走向及主构造线方向夹角较小,所以本次地震测线布置调整为原地震联络方向变为地震主测线方向,具体是:向北延长 DL1联络线布置DZ16主测线,测线北端要以控制白衣阁断裂(F10)为准,测线长6500米,物理点325个;DZ16向西2.5千米间距平行布置DZ21主测线,测线长11250米,物理点563个;平行DL15测线向北约3.3千米处布置联络线DL13,测线长3150米,158个物理点;延长DZ1测线向西布置联络线DL18,以控制白

6、衣阁断裂为准,测线长4680米,计234个物理点。全区共布置主测线2条,联络线2条,测线总长度25580米,物理点1280个(表1)表1白衣阁煤预查区设计地震工作量一览表地震线号长度(m)物理点数备注DZ166500325南端点与DL1相接DZ2111250563DL133150158DL184680234东端点与DZ1相接合计2558012802.2 工作区已有资料工作区已有国家GPS控制点三个,分别是DJ142(D级)、DJ140(D级)、DJ136(D级)(见图1,见表2)。保存完好,质量可靠,可作为本次测量工作的平面及高程起算数据。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年国家高

7、程基准,中央子午线为117度,按6度带投影。我单位自制白衣阁1:25000工作部署图一份。表2 E级GPS网起算数据点名称X(m)Y(m)H(m)备注DJ1363966089.50520365913.31545.338D级DJ1403973078.23520364434.43446.211D级DJ1423969302.59620359195.58846.843D级注:此国家GPS控制点由河南省范县国土局提供。2.3 仪器设备美国产三台Trimble(天宝)5800和一台Trimble(天宝)5700 Receiver GPS接收机,配置一台35W的Pacific crest电台,标称覆盖范围2

8、0公里。该仪器于2009年8月8日被签发合格证书,仪器性能合格。3 GPS控制测量本工程采用GPS静态定位技术进行平面控制测量。3.1 GPS控制网观测技术指标卫星高度角:150;数据采集间隔:20s;观测时间:45min;点位几何强度因子(GDOP):6;观测时段:2;有效卫星总数:4。3.2 技术依据(1)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程煤炭部1987年版;(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3。技术等级:E级。3.3 操作要求(1)天线圆盘上得定向标志应依罗盘指向正北,其误差在100以内;(2)在对中正平仪器时,天线与标志中心的对中误

9、差不大于3mm;(3)测站在开、关机前后各量一次天线高,其差值小于5mm;(4)内业处理的均方差要小于0.03m。3.3 布网及方案实施以DJ142、DJ140、DJ136三个已知点作为起算点,联测到测区构成由4个点组成的三角网,最大基线边长10公里,最小基线边长2公里。(图2)图2 控制点展点图G1点采用木桩和石灰构成,选择在非耕地处,以利于长期保存,且交通便利。点位附近无大面积水域,高压线,微波塔及其他影响接受信号的障碍物。使用GPS接收机进行静态观测。有效观测时段100分钟。总共观测4个测站,有效观测时段数为1.2。高程采用GPS拟合高程。加密的4个基站点采用快速静态测定。(表3)内业处

10、理采用天宝TGO商用后处理软件进行基线解算及网平差,然后采用北京54坐标系的大地成果进行匹配处理,获得G1点的平面坐标成果(表4)。平差后基线边相对中误差为1:9万至1:27万之间,高程拟合精度0.3m。表3白衣阁二维地震勘探E级加密点成果表点号Y(m)X(m)H(m)备注T013964922.05020364316.49344.936木桩T023963398.18720361999.67246.126木桩T033968652.20220361872.08745.992木桩T043969339.17020364399.63146.361木桩表4二维地震勘探E级GPS成果表点号Y(m)X(m)H

11、(m)备注G120365440.7483961921.82246.488木桩4 RTK放样采用GPS实时差分测量(RTK)放样,使用一个E级GPS控制点配合3个流动站作业。工地校正平面残差最大0.025M, 垂直残差最大0.025M。放样前将测线端点和终点坐标输入测量控制器(手簿)内,建立直线放样。放样一般从小号开始,3个流动站分段向前放样。基站随测线移动,基站距离流动站的基线长度均不大于4公里,每次发展的参考站均采用已放样点进行检核。实地放样点均为固定解。测线点位采用线号加桩号来表示,如:DZ21-108,DZ21表示线号,108表示桩号。从起点开始每隔20米放一个物理点,物理点采用石灰加木

12、桩表示。测线经过村庄不能实地放样时,在木桩上表明线偏距离,并在附近墙壁上喷红漆注明点号与偏心距离。测量工作日报按要求均在现场填写完整。在每日施工前,搬迁至新的参考站;接收机、控制器内的数据或参数更新后;接收机或控制器出现断电、死机或参考站断电造成流动站失锁等故障恢复后,均须详细检查基准站和流动站的有关数据,并复测2个以上已放样点或复测两次单个控制点进行检核。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施工。为了使放样的物理点成果尽可能接近理论设计值,为了控制物理点点位放样精度, 设置报警半径为5m,数据记录半径为0.5m(CQ值),实时差分流动站距参考站的距离控制在4千米以内,采用后援软件对物理点放样实测值与设计值进

13、行比较如下:0.00m Fs 0.50m: 数量:1225 占百分比:95.70%0.50m Fs 1.00m: 数量: 42 占百分比: 3.28%1.00m Fs 2.00m: 数量: 13 占百分比: 1.02%放样测线道距为20m,均满足煤炭物探测量规范不大于1/10道距的误差要求。工作完成后,要对物理点进行复测检验。对全工区73个检核点互差比较如下:0.00m X 0.20m : 数量:51 占百分比:69.86%0.20m X 0.40m : 数量:12 占百分比:16.44%0.40m X 0.60m : 数量:10 占百分比:13.70%0.00m Y 0.20m : 数量:4

14、7 占百分比:64.38%0.20m Y 0.40m : 数量:15 占百分比:20.55%0.40m Y 0.60m : 数量:11 占百分比:15.07%煤炭物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动态测量技术规范规定, 实时载波相位差分测量(RTK)复测、检核的物理点与原测点的成果互差最大限差为:􀀂X0.6m;Y 0.6m,从以上检核点互差比较, 全部成果符合要求。对工区RTK放样点精度统计如下(表5):表5 检核点精度统计表放样点总数检核点总数检核点占总点数百分比(%)点位中误差(m)1280735.7Mx = 0.09mMy = 0.10m煤炭物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动态测量技术规范规定,

15、 物理点点位中误差:X 0.3m;Y 0.3m,从以上精度统计表明, 放样物理点中误差远远小于规范要求。从以上各表数据统计表明:RTK虽然是一种动态作业,但系统比较稳定,应用于煤田地震勘探,其精度远远高于煤炭物探测量行业标准,高精度满足煤炭地震物探的要求。根据大量事实表明,流动站相对于基准站来说,RTK放样点的精度控制在60cm范围内是完全能够达到的。5 应用体会通过本次GPS-RTK在煤田地震勘探测量中得应用,得出如下体会:(1)GPS-RTK作业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测绘功能强大。GPS仅需一个人操作,在待放样点上经12秒即可获得该点坐标,然后根据给出的坐标差,迅速接近放样点,一般只需34次便可完成放样。整个作业过程全由电脑控制,自动记录,自动数据预处理,自动平差计算。(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