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误差分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61252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误差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误差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误差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误差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误差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化生教研活动总结(化学)作者 夏天 王行均在理化生教研组组长王斌老师的倡议下,我们教研组理、化、生三科分别设计并组织开 展一次有关自己学科的有意义的教研活动。一是为了改变我们之前单一的在办公室开座谈会 业务学习,而是走出办公室开展一些不脱离教学的有意义的活动,从而使我们的教研活动变 得多元化;二是让我们教师从平时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放松身心,从而更有利于 后面的教学工作。上周星期六我们开展了有关生物学科的活动(户外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这周星期 一开展的为化学学科的活动。化学活动的课题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误差分析和对教 材实验装置的改进”。10 月 10 日下午两点半,我们教

2、研组全体教师都聚集在本次活动的地点化学实验室, 准备开展这一次的教研活动。化学组已事先准备好本次活动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其实验原理为:红磷燃烧后消耗掉装置内的氧气,从而使装置内气 体减少,压强减小,由于装置内外压强不一样(大气压强大于装置内气体压强),待装置冷 却后,打开止水夹,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从导气管压入装置内,装置内液面上升,进入装置 内的液体体积就等于原本装置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最后根据在集气瓶上标刻度的方法,估 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我们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所有老师以分组的形式,让每位教师都参加到这次活动中, 但每个小组得出的结果都比该实

3、验的理论结果小很多(理论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约占空气 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误差分析,实验结果比理论值小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该装置气密性较差。由于该装 置漏气,红磷燃烧完成后,虽消耗掉装置内的氧气,而此时装置内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外面 的空气就会从空隙进入装置,使得装置内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该装置内原空气中氧气的体 积,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装置内液面上升就会小于装置容积的五分之一,最终得出的 结论就比理论值小很多。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改进措施来减小实验误差:方案一:15.卜执就味如图 1 所示,先把玻璃棒的下端烧热(不必红热),燃烧匙内放一小 块的磷,把橡皮塞插入瓶(抽滤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4、然后把玻璃棒的 热端按下与白磷接触,观察白磷燃烧的现象。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后,打 开弹簧夹,观察烧杯中的水倒吸进瓶内的现象。如图2所示,导线的一端与燃烧匙柄相接,另一端串上开关、6V10V 干电池后跟燃烧匙盛放的磷的“匙”处相连。当闭合上开关,显然白磷接 触的导线发热引发白磷燃烧。燃烧完毕,待瓶冷至室温,打开弹簧夹,会 有与方法 1 相同的实验效果。 方案三如图 3 所示,在一根口径12mm13mm,长约 7cm8cm的玻璃管的两端,通过橡皮塞装上两只注射器,玻璃管内装 几团细的铜丝,把一个注射器内的空气体积调到50mL的位置,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的 铜丝部位。待铜丝被灼热后,把注射管缓慢地以23次/分的速度左右推动,可见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逐渐减少。大约34min之后停止加热。待玻璃管冷至室温后,观察注射器内空 气减少的体积数。但由于学校实验条件限制,以上这些实验改进方案都还没能得到实施,但我们相信这些都会在不久后的将来得到实现的。最后,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不光让我们组上的教师更加团结,还能让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加了解我们化学学科,这样我们相互学习、相互取经,我们就会得到共同进步,这真是一 举两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