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611855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小学数学第六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例1。教学目标: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生和女生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比赛,想知道他们的得分情况吗?课件

2、出示统计图。(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组每人得分)(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3)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用平均数来比较那个对的实力强一些比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指名学生回答)师: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小实验。二、在操作中体验平均数的涵义。1.课件演示:出示一个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块挡水板平均分成四个部分,形成四个水柱高低不同的水柱。师:四根水柱的高度一样吗?(指名回答

3、)2.师继续演示:如果拿开挡水板,会发生什么?(课件演示)师:现在高度一样了吗?(指名回答)师:这个一样的高度就是原来四个高度的什么数?(指名回答)师:刚才老师是怎样使他们变得一样高的呢?(拿开挡水板,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指名回答)师:你的意思是把多的一一部分给少的,使大家变得一样多。这种方法我们把它们叫做“移多补少”(板书)师: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水的总量有没有变?(指名回答)师:下面我们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出男女队投篮比赛中各自的平均数。3.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投中的个数在小组内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1)。第一组和第二组操作男生队,第三组和第四组操作女生队,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4、操作过程。(2)指名汇报交流。4.教师用课件演示投篮的移多补少过程。5.课件出示小练习。5.演示后小结:(课件出示)像这样,几个不相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是他们变得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学生齐读)师: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那么平均数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想不想做个小游戏?三、游戏中感悟平均数的特征。1、出示:各装有3根小棒的红蓝两个纸袋(红带内平均每根长14厘米,蓝袋内平均每根长10厘米)课件出示两个纸袋。2、师:猜一猜,如果从两个纸袋中各拿出一根小棒,哪个纸袋拿出的小棒长些?为什么?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几位同学上来,每位同学从两代中各抽出一根来比一

5、比。(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操作)3、师:从刚才抽的小棒中,我们发现蓝袋中的小棒不一定都比红袋中的小棒短,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平均数大一些,并不是说每一根都长一些。平均长14厘米,不一定每一根都是14厘米,也有可能比14厘米短的,也有可能比14厘米长的。平均长10厘米的小棒,有可能正好是10厘米,也有可能比10厘米短,还有可能比10厘米长。)4、师:(课件演示)平均数和原来那些数相比,处在什么位置?(处在中间的位置,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课件出示平均数的特点)师:我们感悟了平均数的特点,敢不敢挑战一下?5、挑战练习明辨是非四、探索中建构平均数的

6、算法。1、师:前面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的男女队各自的平均数,知道了女队的实力强一些。如果现在要进行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那么要计算什么的平均数呢?(要计算班级的平均数)2、师:一个班有六十来名学生,如果还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来获得平均数,你感觉怎么样?(指名交流)3、师:是啊,移多补少的方法对数据较小或数据个数比较少时,还是挺管用的。但是当一组数据比较大,数据的个数有比较多的时候,这种方法就有局限性了。看来,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更加通用的计算方法。4、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计算方法:(1)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平均分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师举例:有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2)哪

7、个条件已经知道了?哪个条件还没知道?(3)怎样求平均数?(师举例,3个小朋友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分几块?(4)推出求平均数的公式。(5)师:看来求平均数可以用公式来计算,计算时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要求出什么?五、学习例1,巩固公式计算法。1、出示主题图,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获得平均数。(课件演示)2、让学生试着用公式计算例题中的平均数。3、集体订正讲解。六、生活中的平均数。(课件出示)七、巩固练习。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

8、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1、算出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2、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体重。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七、课堂小结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