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太极拳天人合一思想.doc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6KB
约13页
文档ID:543609465
太极拳天人合一思想.doc_第1页
1/13

阴阳家道教文化与太极拳 阴阳家的哲学,主要阐述的是宇宙生成沦,由“阴”、“阳”概念观点而得名在中国的哲学思想范畴里,阴阳是宇宙形成的两个主要法则,中国古今的人都相信,阴阳的结介与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阴阳家的论述强调“五行”的什用,最早的记载见于《书经·洪范》里,“五行,一口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范》中还告诉人们,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君主方面的恶行,会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种观念被阴阳家发展成为“天人感应沦” 道教的出世修仙思想文化,到唐末五代后,逐渐演变成人世救人的方法,而服食金丹超升仙界的外丹修炼法,也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内外丹兼修的理论如《成川略志卷一·养生金丹诀》记载:“然内丹未成,内无交之,则服外丹者多死譬如枯草弊絮,而置火其下,无不焚者 五代末到宋代,内丹学说的兴起完全取代了外丹修炼说,出现了历史上最重要的道教人物陈抟与张伯端这两人各成一家之学,一派之祖,影响极为深远其中,在当世贡献较大的成就者为陈抟,他精于易学、黄老学、内丹学,递传火龙真人,火龙传张三丰,被史称为“隐仙派” 按《宋文鉴》卷八十五所载“易龙图书”,载有“西蜀崇给龛陈抟序”,为陈抟所著的易学论述。

又被《汉上易解》、《太极图接受考》、《化书后序》等宋代著述记载陈抟所著的易学思想理论及《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等,经种放与穆修一传至邵雍,一传至周敦颐,在整个宋代学术界大放异彩 陈抟对内丹术的实践,成就出著名的睡功陈抟所著的《指玄篇》则根据天地方位,五行所属,阴阳交感,四时运转的道理,指明人身脏器对应的部位,修炼的时机,调息的方法和感应的功效他的内丹功法学说,由火龙真人传与张三丰而张三丰祖师在此基础上悟创了内功外拳相合一的太极拳法,撰写了《太极拳敛神聚气论》、《太极法说》等有关太极拳修炼的著述如张三丰在《太极下乘武事释》中云:“……要非沾粘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化境极矣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运,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 阴阳家的五行学说,后成为道教文化的内丹学派之重要理论根据内丹学说在阴阳家哲学的影响下,吸纳了“天人感应论”及“宇宙生成论”,在积极探讨人体生命延长原理的方向上开辟了新的途径,最终为“隐仙派”的张三丰丹士所资用,悟创了内丹功法和外拳运作统一和谐的太极拳术其中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太极拳敛神聚气论》中云:“气聚神凝,然后于动静之中导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一身中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太极拳的古典论述中由“天人感应论”的引导,在用于人体实践体悟阐发立义方面做出了值得骄傲的贡献。

张三丰曾云:“夫天人相合,惟道独尊,阴阳交替,万理昭明阴阳,万变之纲纪也”;“大道惟简,须从阴阳处讨真机”;“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吸之至下而不冲肾,呼之至上而不冲心……暗合周天造化之功,夺一年之候也” 由上述可知,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体系并非道家哲学独门所经营,它也吸收了阴阳家哲学的理论精华,此种状况与道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关联甚深 以人为本并与宇宙自然有机之整体联系起来,向着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层次内涵迈进,结合人体的具体实践,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人类生命延长的人体机理以征服一般的自然生命过程,正是未来太极拳界应该努力探求的目标之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义蕴广远,不易简约叙述,以下章节,言之极精要,君友会王爱君著述引录于下:「中国自唐虞以来,即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敬天即所以爱人,爱民即所以尊天。

所谓天人合一,实包含了天定胜人与人定胜天两个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干卦大象)中国的思想,不偏于天定胜人,亦不偏于人定胜天中国无宗教,但中国人极富于宗教精神,此为中国文明的特征左传载:『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六六二年)史嚣之语,代表中国古来之人文主义,即天人合一的宏旨历代圣哲,莫不为继续宏扬此天人合一之道而努力以中国与西方比较,中国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合;而西方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分故中国哲学,以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而为一周易『干元资始』之说,不涵神学气氛,以天道贯通人事,正性命以明道德修身之原此说明中国正统哲学之天道思想,纯是合理化的形而上学『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干文言)非与天合德,其孰能如是哉?西方哲学,则道德哲学(精神哲学)与自然哲学,各有领域,分送发展,源远而未益分中西治学方法之不同,其所成思想体系亦迥异吾人确信,在古今各民族,最能了解人与天地宇宙之关系,因而企求保持天人和谐者,为中华民族中国哲学里不包括宗教信仰,但也不反对宗教信仰,骨子里隐藏着对『上天』信仰的观念,却不显露出来,所讲的对象乃是『人』。

这种以人为重点的天人之学,可以称为人文哲学各家阐释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儒家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禅宗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道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唯物  天人合一: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季羡林新解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钱老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的补充明确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编辑本段《黄帝内经》观点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天地对应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