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604953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含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含答案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加点字的书写和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浮燥(zo) 矗立(ch) 震耳欲聋(zhn) 接踵而至(zhng)B骤然(zu) 驰骋(chng) 名副其实(f) 穿流不息(chun)C颠簸(b) 虔诚(qin) 怒不可遏() 目眩神迷(xun)D寒噤(jn) 苍劲(jn) 纷至踏来(t) 瞬息万变(shn)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这位名师的课讲得实在太精彩了,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听得目眩神迷。B一旦手中有权就摆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架势的人,其素质是极其低下的。C

2、红楼梦这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告诉了我们很多人情世故。D看了齐白石先生的画展,人们不禁叹为观止。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能否加强亚洲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携手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走向更为广阔前景的关键。B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C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学生的近视比例已超过50%以上。D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当代中国工匠传奇的人生故事,展示了他们非凡的职业绝技。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身材高大。”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身材”,谓语是“高大”。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

3、万重山。”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船行驶之快。C“我有这么笨吗?”这是一个反问句,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D“家父、舍弟、鄙人、臣、愚、拙著、寒舍、见教”等,这些在古代都是谦辞。6、下列排序,顺序正确的是( )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

4、去身上的尘土。ABCD7、古诗文默写。晴川历历汉阳树,_。(黄鹤楼)_,猎马带禽归。(野望)_,志在千里。(龟虽寿)冰霜正惨凄,_。(赠从弟)(5)攀条折其荣,_。(庭中有奇树) (6) 日暮乡关何处是,_。(黄鹤楼)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乙)老人引杨氏入

5、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渔人甚异之 异(_)(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3)老人引杨氏入山 引(_)(4)迫暮,与老人同出 迫(_)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B以耕以蚕 以其境过

6、清C杨氏谢而从之 乃记之而去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4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有共同之处,即 5你认为桃花源记所写的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真实存在吗?为什么?1 (1)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类 (3)带领 (4)接近、临近 2C3(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2)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4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给自足、和平安定、怡然自乐的原始农耕生活5我认为不真实这种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三、现代文阅读。(30分)1、丝路“糖史”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

8、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

9、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

10、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 n)”,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

11、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作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1选文主体部分以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

12、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3第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4第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5请简要分析第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2、植物也有语言夏爱兰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也是相互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动物也有属子它们自己的“语言”,比如通过叫声或者肢体去表达意图。那么,植物有“语言”吗?很多人觉得植物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无论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们都无动于衷,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语言呢?20世纪70年代,一位澳大利亚科

13、学家研究了植物对气候环境的反应,发现在严重干早时期,植物会发出一些奇特的声音。通过进一步的测量和收集数据,他发现声音的源头在植物体内的输水管上,植物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发生微小的震动。另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植物缺水时发出的响声大小和缺水程度是有相关性的,缺水越严重,发出的响声越大。但是,当时还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倘若是因为植物缺水而有意发出这种声音的话,这种具有意识性的表现实在令人惊叹。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语言非常奇特且魅力十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揭开植物发声的奥秘,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发明了一种“植物活性翻译机”,通过

14、连接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清晰地听到植物的声音。利用这台翻译机,他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有些植物若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一旦受到强光的照射,会发出较高音调的声音,如同人受到惊吓一般;有些植物在遭遇强风或者缺水时,发出的声音是低音调的,如同人承受到很大的痛苦一般;有些植物在经历生长环境变化后声音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比如突然有舒适的阳光照射在身上或者在缺水的状态下突然被浇灌,声音会从刺耳变得很悦耳,这便是它们表达愉悦的一种方式。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的植物声音进行研究后发现,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为了探索植物之间的声音差异,美国科学家通过仪器对植物的声音进行测量。在植物叶片的不同位置放置两个微型电板,电极的作用是接收植物发出的信号,再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器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声音,并通过增幅机进行放大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系统。通过对比测试,不同种类的植物会有其独特的声音。比如,豆科植物中有的声音类似口哨,有的声音犹如哭泣;而茄科植物西红柿却能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植物的“语言”本质上来说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