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括号的认识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60476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括号的认识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括号的认识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括号的认识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括号的认识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括号的认识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括号的认识教学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小括号教学反思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 王元拿到课题后,从试教到定稿,一遍又一遍地尝试、思考、修改,虽然过程艰辛,却得到了收获、成长的喜悦。标题一本课的难点之一就是得到算式10-2+3=5,并产生应该先算10-2=8,8+3=11。可是想先算2+3这一矛盾,引出小括号。5月4日试教片段: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答,师板书:2+3=5,10-5=5。师:你的想法很好。大家能将这两个算式组合成一个算式吗?请你们在本子上写下来。生答,师板书:10-2+3=5。师:这样列式可以吗?能先算2+3吗?师:看来,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3这里添上个符号,说明你要表达的意思。师:现在请同桌两个讨论一下,试着

2、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反思:例3整个题目呈现出来之后,孩子们写出算式10-2-3=5并说明算式的意义,都很顺利。当老师问到:有不同方法吗?只有个别孩子举手,并说出了预设的答案:2+3=5,10-5=5.我接着问:“2+3=5是什么意思?10-5=5又是什么意思?”孩子含糊地说出了算式的意义。为了不影响“重点内容”的时间,我就没在这个环节太耽搁,接着就抛出任务:“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组合成一个算式吗?请你们在本子上写下来。”巡视一圈发现:有的孩子以为就是综合算式10-2-3=5.还有的孩子以为就用最后一个算式10-5=5来表示。依然只有个别孩子写出10-

3、2+3=5.其实在巡视之后我就发现,明白2+3=5,10-5=5的意义是多么重要。这个方法首先求“一共剪下多少个星星”,必须先算2+3=5,只有让这一点在孩子们心中根深蒂固,才能与算式10-2+3=5的写法产生更强烈的矛盾。所以,说明2+3=5,10-5=5的意义时,得多让一些孩子起来回答。课后与同事们讨论了一番,觉得黑板上呈现2+3=5,10-5=5 这两个算式不好,而且“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组合成一个算式吗?”这句话也不妥,将两个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是二年级的内容。我又仔细琢磨,在孩子说算式2+3=5时,我板书“2+3”;在孩子说算式10-5=5时,我再板书“10-”和“5”,最后不仅“按照孩子

4、们的意思”呈现在黑板上的是10-2+3=5.也避免板书“2+3=5,10-5=5”。还有一位同事提出:“为什么要先算加法,就得在2+3这里添上一个符号呢?这句话总感觉不对头。应该直接让孩子们自己去想怎么办。他们会想出很多办法的。”想想是这么回事,这么说是很别扭,可是从孩子们反馈的情况来看还不错。直接把“怎么办?”丢给孩子们吧,又怕他们没有一个导向,无从下手。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代替,只好试着让他们自己去想着“创造符号”。5月6日试教片段:师:这位同学用连减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太棒了,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生答)师:这个想法真好,大家听懂了吗?还有谁能像这样说一说?(指名3个同学口答)最后一名同

5、学边口答,师边板书:先算2+3=5,一共剪下了5个。(2+3)再算10-5=5,从总数里面去掉两次一共剪去的5个星星,还剩5个。(10-)黑板上呈现算式:10-2+3=5.师:这样写可以吗?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不对?生讨论并反馈:这个算式应该先算10-2=8,8+3=11。可是我们想先算2+3师:要想先算加法,该怎么办呢?大家先想一想,将自己的想法在草稿本上写一写,画一画。师巡视,生写并展示。反思:改进之后,有些孩子明显反对“10-2+3=5”这种写法。讨论之后让孩子说说想法,矛盾就出来了。可是感觉矛盾不够强烈,不能让人感到“改变10-2+3”这个算式势在必行。还得多让一些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在

6、座的同学也感受更深,让矛盾呼之欲出。在抛出问题“怎么办?”后,不少孩子就无从下手。有的孩子在草稿本上写着“先算2+3=5,再算10-5=5”,不知道要在算式“10-2+3”的基础上做一点点改变。经过思考,还是决定让孩子们想一想,直接起来说一说怎么做,只要一个孩子能说出方法,其他孩子听了就会有导向性,知道要在2+3这里加符号,他们就能模仿着说出添上其他的符号。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只要开启了他的思维,他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答案。5月9日试教片段:师:用这样一个算式表示行不行呢?小组先讨论一下吧。生讨论:这个算式应该先算10-2=8,8+3=11。可是我们想先算2+3(指名3个学生说)师:说的真好

7、!这样写我们就要先算(师手势,生答10-8),可是我们想先算(师手势,生答2+3)师:那该怎么办呢?(给孩子一点时间考虑)谁能说一说?反思:这次课中“用这样一个算式表示行不行呢?”,重点强调“一个”。让孩子们明白还是2+3=5,10-5=5这种方法,只是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了,看来,这个算式还是得先算2+3.强化矛盾,效果更好。的确,让孩子说“怎么办?”比让孩子写出来效果更好,有的孩子说在2+3下面划横线,有的说在2+3下面标上三角号,还有的说给2+3加上小括号可是黑板上没有留下任何孩子们创作符号的痕迹。孩子们的符号意识也不深刻。是不是让孩子们说了之后再写再画更好呢?5月13日赛课片段:师:用这

8、样一个算式表示行不行呢?小组先讨论一下吧。生讨论:这个算式应该先算10-2=8,8+3=11。可是我们想先算2+3(指名3个学生说)师:这些同学说的你们同意吗?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觉得得先算2+3,可像这样写是先算它吗?那怎么办呢?小组讨论一下。有方法的孩子把方法写在答题板上,黑板展示。反思:赛课中的一句“这些同学说的你们同意吗?”,让孩子们都有改变算式“10-2+3”的想法。首先让孩子们小组讨论,孩子之间交流起来更加容易,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并且他们还喜欢效仿。当孩子们都有想法之后,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让孩子在写有“10-2+3”的黑板纸表示出来,展示并且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环节应该会很

9、精彩。可能因为某些孩子的“超前学习”,已经认识了小括号,在讨论中一传十,十传百,所以巡视中发现孩子们都是添的小括号。于是我将此法展示后,直接引出了小括号。标题二小括号是一年级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有些困难,小括号是规定好的,得由老师“端”出来,然后就是计算枯燥乏味的课型。第一次试教后就发现,前半节课就是讲了又讲,后半节课就是算了又算。没有让人产生涟漪的地方,也没有挑起课堂气氛的环节,孩子们也平平淡淡地上完了一节课。课后我在想,对于我这样一个经验不足,语言功底也不强的老师来说,上这节课能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什么?今天练习的都是符号在改变,运算顺序也随之改变。何不换个角度,让符号不变

10、,变动其中一个数呢?不要总是求最后的得数,将算式中间的某个数抠出来,让孩子们根据小括号的知识,确定填几。这样就想到了-(2+3)=10和12-(+3)=3。可是这种题型也没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让人的思维产生碰撞,形成共鸣。如果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这些答案间却存在某些共性。大家的眼光就放到了小括号上。12-(+3)=3这一题中首先要把小括号里面的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不管小括号里面怎么变,结果得是9.那就让小括号里面变一变,干脆将两个数都变成未知数:12-(+)=3。这样就达到了万变不离其中的效果。进一步又把算式演变成了12-(+)=2.括号里面“凑十”,这样就更加凸显小括号的作用,为以后的简便

11、计算做铺垫。标题三预设片段一:师:你能根据刚才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生:一共剪掉了多少个星星?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生:2+3=5(个)师:反应真快。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生:还剩多少个星星?生成片段:师:你能根据刚才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生:一共剪掉了多少个星星?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生:还剩多少个星星?师:哦,你又提出一个新问题。(课件出示问题)谁能把这道题完整地读一读?反思一:课后想想,虽然学生没有听清楚我的提问,又说出一个新问题,但还是得把前面的问题解决,也好为后面2+3=5,10-5=5这种方法做铺垫。预设片段二:师:用这样一个算式表示行不行呢?小组先讨论一下吧。生讨论:这个算式应该

12、先算10-2=8,8+3=11。可是我们想先算2+3(指名3个学生说)师:这些同学说的你们同意吗?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觉得得先算2+3,可像这样写是先算它吗?那怎么办呢?小组讨论一下。有方法的孩子把方法写在答题板上,黑板展示。反思二:原本以为会有不同于小括号的符号出现,但是课堂上出现了一点小插曲。在反馈10-2+3=5这样写行不行时,一个孩子说:“先算10-2=8,再算8+3=11.要把2+3这里加上一个小括号才能等于5.这样在孩子们讨论并写出想法时,都写成10-(2+3)=5.把孩子的这个想法展出后,老师直接端出小括号。其实学生回答得非常精彩,应该着重表扬。还有当我巡视看到孩子们大部分都写成10-(2+3)=5时,还可以引导那些没有完成的孩子写出其他一些符号来表示。这样展示时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些想法都很好,都不错,不是只有小括号才行。只是数学家们为了让大家的都知道,就发明了一个统一的简洁地符号小括号。本节课也凝聚了同事们的汗水,是大家智慧的结晶。但是我个人经验不足,课堂上一些突发事件处理可能还不到位;语言功底以及课堂调控能力还不够,不能随时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以后在这方面还要提高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