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60291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参考答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B 4D 5D 6B 7C 8A 9C10B 11C 12A 13C 14A 15A 16A 17B 18C19B 20C 二、多项选择题21ABCDE 22ABC 23AB 24AC 25DC 26BD 27BCDE 28ABCDE29BC 30BCD 31ABDE 32ABCDE 33ABDE 34ABCDE 35ABCDE三、名词解释:36答: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对自己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方法的手段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的总称。37答:数学技能是完成某些数学任务的智力或动作的活动方式,它必

2、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完成。技能一般可分为智力技能与操作技能两大类。38答:直观教学是指通过多种感官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其目的是在此基础上由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直观教学由具体到抽象,有利于学生获得清晰的数学概念。39答: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定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它餐有思维的一般性质,又有自己的特性。四、简答题40答: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目标是:(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

3、、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000年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课程是:(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的最基础知识;(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41答:学习是主体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意向过程。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是:(1)动机

4、的激发。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需要。而学习兴趣又是学习动机中一种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对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如果在学习中注意激发动机,必然十分有效。(2)知识的感知。这是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对提供的数学材料、数学事实进行最初步的区分与认识,获得感性的认识。(3)知识的理解。这是指对已获得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或规律的实际含义,达到理性的认识。(4)知识的巩固。这是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的必要记忆。记忆的最终目的并非只是保持,而且要求一旦需要时,学生能从自己头脑的认知结构里及时而准确地检索相应的知识用以

5、解决当前问题。数学知识的巩固必须采用有效的练习。(5)知识的应用。这是指应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知识的应用有两大类:一类是浅层次的应用,将所掌握的知识直接应用于相似的情境,即一般解题练习;另一类是深层次的应用,即通过独立思考,用已掌握的知识解答新情境中的问题。42答: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应做到:第一,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和重要前提。它包括看-看教师的演示、板书与动作,听-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想-想学习内容、问题,说-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做-操作学具、做练习等;第二,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依据,要求课前预习阅读,课内新授、

6、作业时阅读,课后复习阅读等。应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第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提,要求学生在解答前,必须先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与思考,然后再确定解题的策略。对于计算题则要根据题里的数据与运算关系考虑:先算那步,再徒工那步,能否运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对于应用题,则要弄清题里的关系,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问题是什么,最后决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对于几何题,则要根据图形的特征,思考解题的有关公式,找到相应的条件与数据。对于不同题型的习题,也要掌握不同的审题方法。第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

7、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都要学生自己去主动获取与内化。要求学生做到:肯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并逐步培养学生能提出一些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第五,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基本、最经常的一项任务,是巩固知识、开成技能、体现智慧与能力的主要手段,而且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除了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外,还应做到:独立-在做作业时不依靠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要靠自己的能力去独立完成;专心-在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不左顾右盼;按时-指作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拖拉,并要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作业的习惯。4

8、3答:造成计算错误,除了知识方面的的原因外,还有以下心理方面的原因:(1)感知比较粗略。进行计算时,学生首先感知的是由数据与符号所组成的算式。但是,小学生感知事物特征时往往不够精细,比较笼统,而计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从而忽略了全面、整体的认识。学生会将一些新奇的、感兴趣的强成分首先撮入脑海,而掩盖了其它弱的成分。由于“0”和“1”在计算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凑整”往往可以满足简便计算的要求,因此,这些因素均会对学生的感知产生强烈刺激,使学生在计算时忽略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错误。(2)情感比较脆弱。学生计算时,

9、总希望很快得到结果,因而,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较为陌生,或算式的外形显得过繁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不耐烦,不能认真审题,也不再耐心地去选择合理的算法,这样,错误率必然会升高。(3)注意不够稳定。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差,尤其面临一些单调乏味的内容时容易产生疲劳;注意的范围比较窄,如果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上时,也往往会顾此失彼、丢三拉四的现象,造成计算错误。(4)思维定势干扰。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定势 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计算

10、方面,则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计算法则、方法的掌握,从而造成计算的错误。(5)短时记忆较弱。记忆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信息的储存,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及时准确地提取。在计算中,经常需要发挥短时记忆的功能。虽然瞬时记忆在大脑中逗留的时间仅为一秒钟左右,短时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时间也仅为一分钟左右,但它们在计算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由于学生短时、瞬时记忆能力较弱,不能准确地提取储存信息,使计算出现错误。以上种种造成计算错误的心理原因,并不是孤立存在,它们往往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要做到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帮助学生加以克服。五、论述题44答:操作

11、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些设备或学具,由学生独立操作,找出对象的性质或问题答案的一种方法。如用操作实验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剪好一个三角形,蒙上透明的方格纸,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然后,老师要求学生不数方格设法直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促进学生看书对手去拼捐摆,动脑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可引导学生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去试一试(可让学生准备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或分组准备不同种类的三角形,并画上底和高),教师允许学生随意拼摆,即使是摆出不符合要求的图形也不要横加指责。操作实验法学生是操作者,人人动手,认真观察与思考,思维随之活跃的展示,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12、。学生通过亲自操作,通过对手、动口、动脑,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使学生认识到公式推导的前提、方法、过程和结果,切实体会到“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方法。一旦公式有所遗忘,学生也会通过回忆自己过去的实验操作来 有效地探索这一公式。操作实验法虽然费时较多,但学生印象深、效果好,而且思维价值高。操作实验法强调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手脑并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也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操作学具时,把学具作为中介物,利用自己的动作,把某些蕴涵的数学的抽象逻辑关系“物化”出来,他们的动作便反映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又通过语

13、言的作用“内化”成智力活动方式,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并发展了初步的数学思维。实验操作法操作学具,使学生的手、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有利于建立广泛的神经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取。操作实验法有利于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45教师的心理素质表现在教师的认识过程、注意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等方面。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就能不断克服对学生群体、学生个体的认识偏差和自我认识的偏差,在完善学生的同时也完善自我。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应具备以下的良好心理素质:(1)教师在认识过程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是:具有求知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能驱使人们积极进取,求民创新;教师应具有敏

14、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分辨也事物的细微差异;教师应具有理智的注意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任何外部环境的干扰,能专注于完成某件事情;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记忆力,掌握记忆规律,学会记忆不同类型事物的方法;教师应具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进行分析与思考,寻找多种解题思路,并从中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与途径;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展开新颖、合理、富有创造性的假设与想象。(2)教师在情感过程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由于教师工作的性质与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师要比常人更豁达、坦诚,更理智、宽容,更克已、忍让,更富有同情心与正义感,更能经受挫折与不幸。当然,

15、这不等于去千就、纵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应该做到爱与严相统一。(3)克服对学生群体的认识偏差。学生的群体是由许多有思想、有个性、有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个体所组成的。因此,群体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教师要用辩证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对待和处理群体在认知过程中功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不能因为启而不发就埋怨学生懒惰、不爱动脑筋,而应从教师自身寻找学生“不发”的原因;教师不能因为少数几个优等生的表现,就误认为应加快教学英节奏,从而提高教学要求,反之,也不能因为几个暂时后进生的表现,就误认为要放慢教学节奏,教学要求应该降低。教师要冷静分析,找到群体的“脉搏”,适时调整教学进程,使不同

16、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能在原有基础一有所提高。教师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克服认识上的偏差与发挥教学机制的重要条件。(4)克服对学生个体的认识偏差。教师的教育观支配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要使每一个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下自觉、努力学习,教师必须克服对学生个体认识上的偏差。做到对数学成绩好有学生不偏爱,对其缺点要严格批评,对成绩中等的学生不能忽视,注意激发他们参与学习和认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成绩差的同学不能歧视,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帮助他们摆脱自卑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集体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爱要给每一具学生,使他们都能在各自的起点上不断进步。(5)克服自我我认识的偏差。教师对学生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