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体打击乐下的歌唱教学.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602611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身体打击乐下的歌唱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身体打击乐下的歌唱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身体打击乐下的歌唱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身体打击乐下的歌唱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身体打击乐下的歌唱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身体打击乐下的歌唱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身体打击乐下的歌唱教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身体打击乐下的歌唱教学踏雪寻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双阳小学 芦嘉莉音乐教育理论指导:踏雪寻梅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歌曲以轻快活泼的曲调抒发了人们赏雪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是一首经典的二段式再现体歌曲。乐曲巧妙地利用旋律、节奏、速度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青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乐曲情绪欢快幽默深受小朋友喜爱。在“新体系小学音乐课堂”教育中,提到“以感性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主线、以音乐审美为指导”,凸显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全面育人”特别是“以情感育人”的功能与价值。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以实现自主情感体验为基本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学会

2、用音乐唤起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教学途径,学生只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自主实现感性体验,才能丰富实用音乐经验,才能获得精神愉悦,情感满足!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及方法梳理。教学理念: 本堂课是一堂以声势律动为主的综合课,以国际三大教学法中的“律动”、“奥尔夫声势节奏”为主线,让身体为音乐服务,用音乐融入身体,来唤起学生的情感,达到身体和音乐“同形同构”的教学目的。从音乐和情感出发,根据音乐的形式,内容和内涵引发主体情感而产生的具有自然、个性化特点及情感内涵的体态动作,以声势律动表达音乐情绪更强烈,以此获得内心音乐动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梳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新体系

3、”教学方式,以分成构建要素为主,把歌曲中每一个部分都拿出来体验,最后再进行整合。通过画图谱、声势节奏、律动,运用由感受体验表达移情,这一教学步骤,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展开教学。用声势律动来显现歌曲形式,用体态律动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感受,既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音乐本质,又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真正达到“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教育目的。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及创造能力正在逐步强,他们已经开始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音乐有了初步的认知和自己的看法。因而在上这一年龄阶段课时,我充分利用他们的“身体蹈形”及对音乐情绪的认知,通过视听、分层构建、节奏打击、律动感受、的综合手段来进行教学,激发和培养孩

4、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为本课的音乐教学服务。踏雪寻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身体打击乐踏雪寻梅教学目标:一、 感受歌曲的风格和高雅的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二、 能用声势律动辅助来完整演唱歌曲,表现歌曲,在律动中感受歌曲意境的魅力,从而升华自己的音乐体验情感。三、 在歌曲高雅意境的感受中热爱生活,并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教学重点:一、 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二、 能用声势律动为歌曲进行伴奏。教学难点:能用声势律动表现歌曲,用身体打击乐为歌曲进行伴奏。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初听感知。(一) 歌声组织问

5、好(二) 歌声带入,初听歌曲感受旋律。 教师一边清唱踏雪寻梅一边在黑板上画图谱,学生观看。师:“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好花开得瓶供养,伴我书生琴韵,共度好时光”。设计意图:教师课导中清唱所学歌曲,并把歌曲的旋律用图谱呈现出来,学生不仅能对歌曲有初步的听觉印象,还能更直观地对歌曲旋律形成视觉印象,可听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 课导过渡语:就让我们在愉快的课堂中,一起共度好时光!二、 新课教授。(一) 完整感受歌曲踏雪寻梅。1. 播放歌曲踏雪寻梅,学生聆听歌曲,教师根据播放的歌词出示相对应的卡片。(1) 第一段手指图谱;(2) 第二段

6、出示卡片,并将卡片贴在相对应的图谱上。设计意图:旋律图谱+图片表征,强化学生对歌词内容的记忆,为体态律动打基础。2. 听后思考:(1)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呀?(活泼欢快)(2) 师:这首歌曲中的歌词提到了哪些事物?(学生举手回答,整体感受歌词意境)3. 教师介绍歌曲踏雪寻梅师:这首歌曲中提到了雪霁天(解释雪霁天)、腊梅、驴、桥、铃铛、花、花瓶、读书声、琴声、好时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原来,它是中国30年代我国一个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以雪天为题材,而创作的一首经典的二段式再现体歌曲踏雪寻梅。全曲一共有(生:两段),并且第二段完全再现第(生:一)段,这么美丽的雪天景色啊,

7、我都忍不住要去赞美它!(二) 分段聆听,学习歌曲。1. 节奏感知第一部分:(1) 教师按节奏读歌词第一部分(铃鼓拍击)两遍。师生互动学节奏“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 (2) 歌词填空,教师边拍节奏边读歌词,并把括号里的内容交给学生完成。师生互动学歌词“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3) 学生完整按节奏读歌词。设计意图:用“歌词填空”、“一问一答”的形式学习歌曲,同时用节奏进行音乐交流,循序渐进,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增进师生默契和感情,直至学会歌曲,一举两得,寓教于乐。2. 旋律感知第一部分:(1) 教师示范旋律(边拍胸、拍手,边声

8、势节奏演唱两遍)声势节奏“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2) 旋律填空,教师边声势唱歌词,边把括号里的内容交给学生。师生互动学旋律律“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3) 教师声势节奏,引导学生声势节奏完整演唱歌曲第一部分。3. 歌谱体验感知第二部分:师竖起一根手指在嘴边作“嘘”动作,说到:“听,是什么声音?”(1) 教师示范唱歌曲第二部分内容两遍。“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一边唱,一边用双手根据旋律音高走向做声势动作)(2) 教师边声势动作,边把括号里的内容交给学生演唱。“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

9、(3) 学生完整演唱第二部分歌词,并随师做声势动作。“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4) 思考并感受歌曲中旋律的起伏。 师:同学们,这串小铃铛的旋律为什么忽高忽低的起伏呀?我们来试图揣测一下,作曲家黄自想要用这段高低起伏的旋律来刻画一幅怎样的场景呢?(学生畅所欲言)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旋律的变化起伏,同时,使他们对音乐形象能大胆地展开联想,让每一位学生在音乐中都能获取不同的联想感受,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小毛驴在拱桥上行走的时候,由于桥面师拱形,而桥上又有积雪,所以,它走起路来,一脚深一脚浅,小铃铛呀就跟着发出优美起伏的旋律。同学们,我们来试着用清脆的歌声

10、,唱唱谱去体验一下这段起伏的旋律吧! 唱歌谱3 5 5 0 | 2 5 5 0 | 3 5 5 0 | 1 1 10 |a.教师边唱歌谱,边做声势动作,二遍;b.学生填空唱谱;3 5 (5 0) | 2 5 (5 0) | 3 5 (5 0) | 1 1(10) |c.学生完整唱谱,并随老师做音高声势动作。 填入歌词,再次感受。师:我们填入歌词,再次感受一下这起伏悦耳的铃声吧!4. 律动学唱歌曲第三部分:(1) 学生声势动作唱完“响叮当”教师立即律动演唱第三部分内容两遍。 (2) 学生随教师律动,填空演唱歌词内容。(3)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第三部分,并随教师律动。设计意图:律动显现歌词内容,将音

11、乐的表象用直观的动作表达出来,强化记忆,升华音乐体验。5. 完整表演,要素整合。学生随教师完整演唱踏雪寻梅,并做完整声势律动。设计意图:音乐体验实际上是由对各音乐要素的体验整合构建,就是每一样要素都拿出来体验(聆听体验节奏体验朗诵体验跟唱体验唱曲体验演唱体验),最后再结合,学生的体验会更深刻!三、 身体打击乐体验教学。师:同学们真棒,老师从你们的动作中感受到了你们的心情。可老师觉得刚才的动作呀还不足以表示现在的激动和开心,所以,我要加入“九语汇”、“交替拍腿”的声势动作,完整示范,学生观看。(一) 思考并回答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分别在哪两句歌词中,加入了哪些动作?(学生举手回答)(二) 学习

12、“铃儿响叮当”歌词“九语汇”声势动作。(由慢至快)1 出示节奏 X X X X X | X X X X | ti lili titi titi titi 学生随师读节奏两遍,生拍击并读出节奏。2.把节奏转化到声势中,形成“九语汇”。(先学第一小节声势,再学第二小节声势,最后整合)(三) 学习“共度好时光”歌词的声势节奏。1. 出示节奏 :X X X X X X X X |2. 把节奏转化到声势中去,交替拍腿。(四) 声势整合。 教师带领同学一起完整演唱踏雪寻梅并做声势律动。(五) 学习“间奏”的声势动作。 师:真是太开心了,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是经典的什么式再现体吗?(二段式)对了,所以,这首

13、歌一共有(两段)并且第二段完全(再现)第一段。刚才,我们只唱了第一段,所以,还差一段。可是,第一、二段的中间是不是需要一段旋律来进行衔接过渡呢?(是)我们把这样衔接过渡的旋律称为间奏。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身体就是咱们最好的乐器,老师将用身体来为这首歌曲作间奏。请同学们注意看,仔细听。1. 教师示范“间奏”的声势节奏,学生观看。2. 生学习“间奏”部分的声势节奏。师: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够震撼,我们一起来。3. 教师引导学生做声势节奏。四、 要素整合,完整体验,用身体表达音乐情感。师:同学们,接下来我邀请大家来开一次演唱会,我想邀请几位同学到台上来当小歌手,自由的做动作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享受歌曲、

14、再邀请其他同学当乐手,为小歌手的演唱进行伴奏。(选择五到六位同学到台前来扮演歌手,剩下的同学为歌曲做声势伴奏)师询问台上的同学:“小歌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询问剩下的同学:“乐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下面我宣布,四年X班的演唱会正式开始。设计意图:1. 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不空出多余的学生。以丰富全体学生音乐情感体验为主,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同学都参与音乐,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和音乐的协调能力,每位学生都能获取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的收获。2. 身体律动可见,音乐律动不可见,而律动的可见性在集体协同表演和教学个别观察时,特别有用。经过训练的体态律动可较为充分地表现各种音乐作品。四、 移情,激发教育: 师:这首歌曲的意境相当美丽,少年骑着毛驴,走过小桥看雪天绽放的腊梅,诗情画意。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乐趣,也要懂得多探索音乐,发现音乐。身体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好的打击乐器,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就等聪明的你,去创造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