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主要进展(三).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60008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主要进展(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主要进展(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主要进展(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主要进展(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主要进展(三).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主要进展(三)首先,依据小水源的浇灌特点,选择3种提水机具,即手压泵、汽油泵及潜水泵,并提出相应的灌水技术与方法。对于手动取水,一般宜用地面灌水方式,如点浇等;对于油动取水,可选用滴灌,抗旱坐水种、地膜穴灌及注射灌等灌水方式;对于电动取水,一般应选用喷灌、微灌技术,也可选用高效地面灌水技术,如膜上灌、膜下灌等,但不相宜于选取点浇等灌水方式。其次,通过对玉米、小麦等作物的屡次田间小区和掌握小区试验,指出定西春小麦需水与降水量之间存在着永恒的供需冲突,生育期缺水80160mm,进展集雨浇灌的需水关键期是拔节期,拔节期相宜的土壤水分下限为60田间持水量。3年田间灌水试验证明,

2、春小麦在苗期和拔节后期灌水2次,每次1030m3可增产2362,灌水利用效率到达3.584.8kgm3.玉米需水量关键期为抽雄扬花期,此阶段受旱减产18以上。试验证明,小麦和玉米的灌水方式以膜下滴灌为优,小麦膜下滴灌单产126kg,灌水利用效率到达2.3kgm3;玉米抽雄扬花期膜下滴灌1030m3,较未滴灌增产25109,水分利用效率到达3.256.88kgm3,较露地滴灌和畦灌都高。试验说明,定西半干旱区春小麦、玉米的集雨浇灌,一般年份滴灌12次,旱年灌水23次为宜,每次水1020m3为宜。最终,主要从引种筛选、掩盖、耕种栽培、间作套种和化学节水剂应用,以及田间治理等方面进展讨论,提出地膜小

3、麦栽培规程和玉米地膜集雨补灌技术规程,以及各种单项技术措施方案。通过讨论,指出定西农田布局相宜“保夏扩秋”,合理调配作物品种;地膜小麦在一般年份增产显着,大旱年分秸秆掩盖的节水增量更优。垄沟地膜玉米亩产可达835kg,较露地和平地膜增产27.7和38.3;采纳地膜加滴灌,玉米和马铃薯间套亩产可达1149kg,产值618.9元,分别较单种玉米和马铃薯产值高50和17。以钙赤合剂和保水剂为主的化学节水技术试验,钙赤合剂拌种增产10左右,保水剂玉米旁施和马铃薯穴施,以亩用量1kg为宜,分别增产22.3和40,投产比分别为14.5和113.3,是值得推广的高新技术。五、组装配套雨水汇合利用单项技术,建

4、立试验示范区,乐观参加西部大开发,不断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依据调查,专题系统总结并提出了黄土高原3种水窖配置模式及相应的窖水配套技术,即峁顶光头式配置模式,路旁葡萄串式配置模式及场、院、凹地单点式配置模式,其相应的窖水高效利用技术为自压微灌、外动力加压微灌、坑灌及水肥穴灌。同时,在定西县安家坡流域试验示范区创立了坡耕地活动式集雨自压滴灌雨水高效利用实体模型。提出“上部坡地夏季种粮、秋季覆膜集雨、地边打窖贮水、补灌下部作物”的一地多用,低耗高产,水保与集雨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模式。结果说明:防渗膜集流效率到达93,补灌新修梯田玉米亩产到达210kg,比对比区增产40;集流场坡地覆膜后播前土壤含水量为1

5、5.43,而对比区为12.48,有效地保持了土壤水分。坡地春小麦亩产166.8kg,比对比区高33.5kg,增产25.1。为了加大人工汇合雨水利用技术力度,在“节水农业技术讨论与示范”工程办领导、工程专家组、示范区地县乡村各级领导、专题协作单位和专题全体工作人员的协作下,本专题在甘肃定西县安家坡流域和九华沟流域、陕西富平县底店乡建立了3个试验示范区,示范了各种集流场和水窖建筑技术、集雨补灌应用滴灌、喷灌、微灌、点浇和坐水种等节水浇灌和抗旱补灌技术。包括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以及果树和大棚蔬菜,共计示范推广面积167hm2,增产效益明显。仅定西县安家坡流域和九华沟流域集雨节灌水窖878眼,补灌农田133hm2,亩产粮食平均300kg,较大田对比增产90,补灌水分利用效率到达2kgm3以上。本专题已到达和超额完成攻关合同的指标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