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加减法的验算(三).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593689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加减法的验算(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加减法的验算(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加减法的验算(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加减法的验算(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加减法的验算(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加减法的验算(三).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加减法的验算(三)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教学设计:小组交流、整理知识。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正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小组3:我们小组还知道笔算

2、加法又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笔算减法又分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小组4: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组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的验算。(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巩固练习、发散思维。尝试编题,抽象法则。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187726940708+59+598-762-389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订正时提问)师:笔算加

3、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生1: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生2: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师: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生: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的是:加法是满十进一,减法是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生1:我提醒大家计算时看清加号还是减号。生2:我还提醒大家计算连续进位加时,不要忘记加上一,连续退位减时,不要忘记比原来少一。生3:我觉得计算时关键的是要认真,仔细。师:以上几个同学对大家提的醒确实非常重要,大家能记

4、清楚吗?生:能!反馈测试,灵活掌握。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题各4道)(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课件演示,集体订正)(反馈)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第二题:啄木鸟诊所4423500501301+349-453+389-84762157880227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的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应用拓展,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书架上层有126车,中层157车,下层95车,你能提出问题吗?(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课件出示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

5、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118=455(只)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生: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445=792(只)师:谁还有其他的问题?生:还剩下多少个鸡蛋?学生独立列式计算:900-792=108(个)课堂小结: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

6、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我国古代的读

7、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