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及能力精品资料考试必备.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59315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及能力精品资料考试必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及能力精品资料考试必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及能力精品资料考试必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及能力精品资料考试必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及能力精品资料考试必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及能力精品资料考试必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及能力精品资料考试必备.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知识与能力1.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2 第一章:教育基础1、教育学基础知识2、教育基础知识3、我国小学教育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5、教师及其专业发展6、小学学校管理、7、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第二章:学生指导1、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3、小学智育4、小学德育5、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6、小学生的安全指导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1、班级和班集体2、班级管理3、班级活动4、少先队活动5、课外活动5、班主任第四章:学科知识1、小学语文2、小学数学第五章:教学设计1、教学

2、设计与教案2、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3、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第六章:教学实施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3、小学教学原则4、小学教学方法5、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第七章: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2、教学反思(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1、 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2、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无名氏:中庸 无名氏:大学(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创立条件: 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 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创立的标志: 1、教育问题成为专门

3、范畴; 2、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 5、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主要教育学家:1、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3、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4、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5、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6、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三)

4、、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1)反对思辨教育 (2)主张用实验心里学研究教育问题 (3)提出教育三阶段:假设、实验、验证(4)教育实验在教育实践中进行(5)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利特 主要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问题的研究应该采取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4)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3、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经验增长(3)学校是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

5、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体现个别差异性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2)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传统;(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4)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学科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当代教育学的五大特征: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初步形成教育学科体系,出现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二节:教育

6、基础知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3、教育者:包括:(1)教师(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

7、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4、 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5、 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6、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

8、作就失去了对象;(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1)特征: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3、 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教育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师生关系民主化;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

9、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四、 现代教育的特征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

10、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现代教育的终身性含义: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基础教育、第一阶段教育 对象:6-12岁内容:基本技能:语言技能、运算技能、操作技能;基本知识:国家历史、天下大事、文化艺术、道德规范基本素质:善良诚实、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社会道德1、小学教育历史:产生:殷周时期西周:周天子在官府建小学春秋战国:孔子兴私学隋唐以后:官办小学和私办小学2、近现代小学教育19世纪80年代后,新式小学兴起近代小学开端:1878年张焕纶上海

11、创办正蒙书院内设小班-私立;最早的公立小学: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该校四院中外院即为小学;清末小学: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5年民国小学:1912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初小4年,高小3年,1919年改为小学6年前4年初小,后2年高小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1)明确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性质(2)明确“4+2”的小学学制(3)明确小学教育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4)小学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义务教育概念: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理解:义务教育普及教育 : 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意义:(1

12、)义务教育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且能促进经济发展;(2)义务教育体现文明程度,又促进国家文明程度的提升;(3)义务教育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培养公民法律意识。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1)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年国务院颁(3)宪法有关精神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1)实施对象:6岁入学,义务教育9年;(2)学制:“6+3”、“5+4”、“九年一贯制”(3)管理体制:财政分管(乡)、人权共管(县)、业务统管(县)(4)办学条件:经费+师资二、小学教育的目的1、小学教育的意义与依据(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13、2、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特定阶段的社会现实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2)儿童身心发展规律(3)教育理想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使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1、观念滞后2、课程目标过于重视知识传授3、课程知识陈旧,结构单一4、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5、思政教育实践性不强6、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具体目标:(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

14、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三、基础教育课改内容1、构建新的课程结构2、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3、教学过程改革(1)研究性学习(2)信息技术的普通应用4、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开发与管理5、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6、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4、鼓励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1、教师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教师的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3)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二、教师的角色扮演1、传道授业者2、知心者3、管理者4、协调者5、研究者6、促进者三、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1)目的全面性(2)对象差异性(3)任务多样性2、主观能动性(1)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