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鲁迅写一封信.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58800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鲁迅写一封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给鲁迅写一封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给鲁迅写一封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给鲁迅写一封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给鲁迅写一封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给鲁迅写一封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鲁迅写一封信.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其作文题让人耳目一新,具有很高的研究与实践价值。一、原题呈现: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不愿意“我们的后辈”“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很多人热爱家乡,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假如你是鲁迅的后辈周飞,应邀返乡参观访谈,看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深有感触,请你以“归来时,我心

2、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立意:根据对命题的审视和对题旨的把握,我们就可以结合命题材料的文本小语境和当下社会大语境进行立意和构思。在考场特殊环境下,考生不必过多迂回,应该直接就着核心题旨展开推理、联想和想象,调动生活经验,激发生命感悟,从而迅速完成立意和构思。(一)立意角度三则材料加上命题提示语,蕴含若干对矛盾,运用关系思维结合命题材料梳理出每一对范畴的信息,可以产生相应的立意。1.离去归来:鲁迅离去,鲁迅后辈归来;农家弟子大量离去,黄文秀归来。不管离

3、去还是归来,都源于乡情乡愁。据此立意“昔日惆怅去,如今快意回”“离日故乡远,归时鲁镇新”,等等,通过对比昔日离开与今日归来的对比,展现鲁镇的新生活。2.心不安心安:鲁迅离开家乡的时候无限惆怅,不愿意后辈重复家乡种种“辛苦”的生活,他的心是不安的,那种针对家乡的“不安”心情就是乡愁;周飞返乡却是心安的,因为他(她)看到鲁镇新的生活,也就是当年鲁迅所期待的那种生活;黄文秀也是心安的,她自觉安心于建设家乡。据此立意:“先生,您可安心了”;“安我心处时鲁镇”等等,写今日的鲁镇如何让自己感到安慰、欣喜的。3.乡愁无乡愁:鲁迅是有乡愁的,由于种种原因远离家乡的人是“有乡愁”的;周飞返乡看到今日鲁镇新生活深

4、受感触,他心得以安宁,不再为家乡担心忧愁,所以他(她)“无乡愁”不用为家乡而愁;鲁迅如果看到周飞的信,如果他九泉下有知,他会为今日鲁镇的新生活感到无比宽慰,他也会“无乡愁”;黄文秀回到养育自己的家乡工作,利用自己的学识带领乡亲们实现以前可能得远走他乡才实现的生活理想,她自然“无乡愁”。据此可以从探析“乡愁”的内涵和价值,赞扬黄文秀那样的奋斗者使“我”回到鲁镇而“无乡愁”等方面立意。4. 曾经生活过的未经生活过的:鲁迅以及那个时代鲁镇人或者“辛苦展转而生活”,或者“辛苦麻木而生活”,或者“辛苦恣睢而生活”,那就是他们曾经生活过的;鲁迅希望后辈们有新的生活,是他所“未曾生活过的”。那到底是怎样一种

5、生活呢?鲁迅没有具体描述,因为本来就是未曾有过的,所以当然无法具体描述;黄文秀的家乡也由于有她那样的奋斗者而呈现“未经生活过的”新面貌。据此,可以结合课文故乡进行联想和想象,写出今日鲁镇的经济生活、文化生后、政治生活、日常生活等等。5. 家乡异乡:故乡中,鲁迅的故乡是鲁镇,他很早就在“异乡”学习、工作和生活,连老屋都卖给了别人,故乡其实已经没有了他的家,他的直系后代更是在“异乡”出生、成长和生活,对他们来说前辈的“故乡”反而是“异乡”但从文化传袭上说,前辈的“故乡”就是自己的故乡,所以“鲁镇”是“周飞”的故乡。黄文秀出生在百色市田阳县,人事关系归属的单位在百色市,工作的地方则是被派驻担当第一书

6、记的乐业县一个村屯。显然,田阳县是黄文秀的家乡,乐业县则是“异乡”。而相对她出生的以及后来派驻(暂时)工作的村屯来说,黄文秀工作单位所在的百色市既不是“故乡”也不是农村。当然,相对于她曾经求学的北京来说,百色就是家乡广西就是家乡。可见,“家乡”和“异乡”都是相对概念从籍贯上看,出生地是故乡,但这也有侠义和广义之分;从文化来说,血缘来源地就是家乡,即父辈乃至祖辈出生地就是自己的故乡,不管本人是否在那里出生;从心理上看,自己情感、精神归属的地方就是故乡;还有从习惯上,有些人直接把自己当前的居住地当“家乡”。据此可以立意,自己身在异乡心念家乡;有“异乡”青年把鲁镇当自己的家乡来建设,“国是大的家(乡

7、),家(乡)是小的国”的主题。(二)构思路径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命题材料文本的“内容及含意”简化为这么一个总的意脉:鲁迅的乡愁黄文秀的选择鲁镇的新貌周飞的安心。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叙述自己离开故乡的时候,带着沉重、眷恋和伤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他把那些乡愁化作对后辈们生活的期望,当然还有他自己的实践(写作);后来新中国成立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得长足的发展,而像黄文秀一样的有志青年投身家乡的建设,使得鲁镇今日走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周飞回到家乡看到今日的鲁镇面貌,正是先生当年所期盼的生活,因此感到欣喜和安慰,对于家乡不再有担心和忧愁;鲁迅先生读到周飞的信,得知今日鲁镇的生活,自然也像周飞

8、一样心安,再无乡愁沿着这样一个逻辑闭环,我们就可以在穿越中回归生活现场,在审视中表达生命感悟:1.西施豆腐,美丽一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后人打出了“西施豆腐”的品牌,总店在鲁镇,连锁店开遍全国,生意红火2. 鲁镇的路:先生在故乡中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现在鲁镇的高速公路、高铁路、立交桥等直观呈现鲁镇快速发展之路3. 闰土后辈几滋润:闰土当年见到先生时候“苦得不像个人了”,现在他的后辈都生活非常好,由于闰土是先生的少年朋友,他后人创办的农家乐顾客盈门4. 家乡文秀美,鲁镇日日新:鲁镇有大量青年就像黄文秀一样在外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9、,鲁镇面貌因这个新鲜的血液而充满朝气日新月异5. 家家无灰堆,户户装锦绣:当年搬家,闰土甚至要了我们家全部的草木灰,而且灰堆了不知是谁还偷埋藏了一些碗碟;现在鲁镇家家户户都用电气,没有人烧柴火做饭,自然没有草木灰,更不至于有人连草木灰都稀罕,几个碗碟也当宝贝甚至不惜偷拿6. 谁不说咱家乡好:家乡在新时代全面实现小康,浙江是最早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省份,鲁镇发展经济的同时还保护好环境;更由于鲁镇是先生的故乡,是众多著名文学形象、文学场景产生的地方,因此吸引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众多游客前来寻访,鲁镇人充满文化的自豪与自信7. 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述自己童年游乐、求

10、学的故事,引人入胜;如今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焕然一新,成了众多“跟着课文游绍兴”的人打卡网红景点8. 海边圆月皎,沙地西瓜甜:由于您在故乡中描写海边圆月夜,闰土看守西瓜地的动人一幕,现在那里开发成为一个重要文化旅游品牌项目,在海边西瓜地露营9. 缘于您呐喊,我等不彷徨:先生您当年为了唤醒麻木的民众,毅然弃医从文,用文学发出呐喊,那其实是您表达“乡愁”“国忧”的特殊方式!正是您勇敢的呐喊,极大鼓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觉醒并最终夺取革命的胜利;进入新时代以来,有更多如黄文秀一样的优秀青年,投身伟大的家乡建设、祖国建设事业中,鲁镇因而呈现远超于您当年期待的面貌,作为鲁镇的游子,

11、返乡看到这一切,我得心安,没有彷徨联系自己的阅读生活,从故乡中引出相关的人物、事件、场景等,结合黄文秀的事迹,以及自己的真实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感悟,尽情挥洒写这作文,就是写自己;为“周飞”代言,就是为时代代言。写作限制性其限制性有二:一是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二是以鲁迅后辈周飞的身份给鲁迅写一封信,谈回乡看到鲁镇的“新生活”的感触。理解“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这一主题,是审题立意的难点:何为“安”?即内心安稳、平静。何为“无乡愁”?乡愁是客观存在的,“无乡愁”是一种主观感受。“心安”与“无乡愁”之间是一种因果联系,因为“心安”,所以“无乡愁”。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立意的关联点有三:

12、其一、周飞跟鲁迅谈鲁镇的“新生活”的所见所闻,这是对命题材料一中鲁迅对后辈期望“应该有新生活”的照应。其二、周飞应该谈谈自己对家乡鲁镇“新生活”感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新生活”的赞颂,表达内心的幸福与坦然,关联主题词“心安”。其三、周飞应该表达自己如何通过身体力行、或物质支持,或表达美好祝愿,助力家乡建设。从而表达主观感受上的幸福与愉悦,从而舒解乡愁,远离乡愁,照应主题词“无乡愁”。立意参考考生应该抓住关键词“新生活”“心安”“无乡愁”,理清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灵活组合排列,侧重强调,构筑篇章。立意1:由“有乡愁无乡愁”,其间插入鲁镇新生活的认识,表达对家乡发展的赞美之情和对家乡无限热

13、爱,即“心安”之所在。立意2:由“心不安心安”,其间叙写鲁镇家乡生活的今昔变化,从而表达对“新生活”的赞颂与憧憬,表达积极助力支援家乡建设的愿望,表达“无乡愁”。立意3:由“旧生活新生活”,通过今昔的对照,叙写家乡鲁镇的发展变化,表达自己(周飞)的幸福愉悦感受(心安),表达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的愿望,从而表达“无乡愁”。备考建议1.思辨审题,注意命题材料组接的层次与联系。2.立体化写作,“审题-立意-构思-写作”四位一体,不要片面孤立。3.构筑篇章注重层次逻辑,避免文章扁平表达,欠深刻。4.注重情境表达,表达要主题集中、对象明确,有“我”的思辨思考。归来是为了张起出发的帆(结合材料主题拟一个五言体

14、标题:心安无乡愁 扬帆再起航)敬爱的鲁迅先生:您在那边,安康否?(问候语最好单独成段)(正文第一段最好点明作者的身份以及写信的原因:我是您众多重孙中的一员,长期在省人民政府工作,今天应家乡之邀返乡参观访谈),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写下这封信,想告诉您,我们的家乡(变得)愈发美好了。这个静谧的水乡小镇,也已跟上时代的步伐,焕然一新了。那些白墙黑瓦的小屋也有了高楼大厦相伴,曾经泥泞坑洼的小路现在能跑汽车。我看着乡邻们的笑脸,感到欣慰与满足。但最令我念念不忘的,还是我们的老房子。我循路而来,这里已经被划成了一片景点,唤作“鲁迅故里”。请您不要发笑,这几幢老房子,仍是保留了原貌的。三味书屋、百草园尚在,甚至

15、您刻在书桌上的“早”字也留着。我观察了周遭访客的神情,他们或庄重、或欢快,或若有所思,或会心一笑。在(多余,删掉)这里是一个时空隧道,为来访的人提供了一个离您最近的位置,与您的心灵对话;也为我们这些后代,保留着一个与您见面的机会。之所以仍称您为“先生”而非“曾祖”,是有我的想法的。现在有一个词语叫做“乡愁”,是远离家乡的游子赠寄家乡的愁思。我的乡愁不只是曾经历过的乡邻的笑意、镇中水路的漫游和亲人友人的真挚情谊这些现实中的部分,还有一部分,寄托在您的文字里。有那个棹着小舟去听社戏的夜,有那个陪“我”一起捕麻雀吃瓜的闰土,有那个茴香豆下酒的落魄的孔乙己,有那个叉腰站在店门外的杨二嫂(排比列举,寄托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这些久远的意象伴着您的文字留在我的心里,与现实复合起来,成为我心中最深重的乡愁。“鲁迅先生”,是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是家族流传的一缕情绪,称您为“先生”,让我仿佛消解了时间(改为“时空”更好)的隔阂,与您共同站在家乡的土地上谈论我们的故乡。您在故乡中写到,愿“我们的后辈”“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确实不负您所愿,不仅过上了新生活,而且离开了鲁镇,看到了精彩的大世界。多年来,也有不少的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然而,数年来的漂泊,孤独,独在异乡的迷惘,无时不在撩拨我的心弦。我尤为担心的是家乡的符号是否还在?这次回来,我心安了。我们的家乡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