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587576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3.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wd.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公开稿1 规划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促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积极应对北京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自2009年起,市规划委和市民政局共同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至2010年底 根本编制完成初稿。此后,根据市政府要求,市规划委会同区县政府、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等部门,梳理和落实了2015年前有条件建设的集中养老设施用地。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开展养老服务业的

2、假设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和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开展的意见京政发201332号、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方法京政办发201356号对编制成果进展完善补充,进展专家评审,并征求相关委办局意见,形成了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最终成果。1.1规划依据1.1.1政策文件1关于加快开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066号2006年2月2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方法市人民政府令第63号2000年10月3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的意见京民福发2008543号2008年12月4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方法2009年10月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2005年1月6关于促进残疾

3、人事业发作的实施意见京发200917号2009年6月7老年人权益保护法2013年7月8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方法 2013年7月9养老机构管理方法 2013年7月10关于加快开展养老服务业的假设干意见 国发201335号2013年8月11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开展的意见京政发201332号2013年10月12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方法 京政办发201356号2013年10月13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2015年5月1.1.2标准标准1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标准GB 50437-20072北京市城市建设节约用地标准试行京政办发200819号3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建标144-20104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

4、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5养老设施建筑设计标准GB50867-20136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京政发20157号7关于住宅适老性规划设计有关意见的通知市规发2015164号8关于印发试行的通知市规发20141946号市域总规用地功能图1.2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1.2.1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覆盖市域16406平方公里。1.2.2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20年,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期限一致。1.3工作重点本次规划高度认识北京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和开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急迫性,在充分分析养老服务设施现状以及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差距根基上,以建成“以居家为根基、社区为依托

5、、机构为支撑的,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为依据、以空间资源协调配置为根基,明确各类养老设施的规划开展对策和建设要求,提出各类养老设施的规划实施建议。2 根本情况2.1 北京老龄化趋势及养老需求分析2.1.1老龄化趋势分析1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北京市1990年老年人口约111万,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至2014年底全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约321.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4.9%;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老年人口正以每年15万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常住老年人口将到达400万人左右。2空巢化、高龄化并行,失能失智老人增多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户籍人口中纯老年

6、人家庭人口约48.6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6.4%。按照人均寿命80岁计算,空巢期将会在20年以上。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人到达51.6万,占老年人口的17.4%;2020年高龄老人将逼近60万人,2050年突破100万人。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已占老年人口的14%,其中近一半为失能失智老人。3老年抚养比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受到不利影响老年人口增多,导致劳动力年龄构造老化、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社会稳定隐患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将导致对城市竞争力的不利影响,老龄化问题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巨大挑战。2.1.2养老需求分析1养老服务需求总量日益增大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老龄

7、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对养老设施需求总量日益增大。2养老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由于老年人家庭构造、年龄和安康状况、经济状况、养老观念等的差异,养老需求呈现养老需求全方位、养老模式多样化、养老服务提供特色化的特点。3养老服务专业化、特色化高龄老人增多、慢性病多发,导致老人对专业化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针对特殊老人的专门性、特色化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如专门收住痴呆老人的护养院。4残疾人的照护需求残疾人,特别是60周岁以下的重度残疾人约11万人在 根本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等方面的需求与老年人相近,可入住养老机构承受专业服务。2.2北京养老服务保障及设施开展概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有所养工作

8、,养老保障和服务政策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为根基、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会优待为拓展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2.2.1 养老服务和养老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1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设l 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如农村养老金和合作医疗等。l 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老年社会救助制度:如低保、五保和慈善救助等。l 分年龄段实施、适度普惠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如高龄津贴、养老助残券等。2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l 实施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方法,65岁以上老人可享受11项社会敬老优待措施。l 出台和实施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方法

9、。l 实施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的意见。2.2.2养老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北京市机构养老床位建设情况单位:万张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底全市机构养老床位约10.9万张,常住百名老人床位约3.4张。政府办与社会办养老床位比例约2:3,社会办比例正逐步上升。截至2014底全市已建设养老助残餐桌3669个,托老残所3727个;开展1.5万家养老助残服务单位,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老年教育、其他服务等六大类110项服务。2.3养老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取得了较大的开展,但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还存在较

10、大差距,主要表达养老设施硬件条件和养老设施政策管理两大方面。2.3.1 硬件条件方面1养老设施总量缺乏机构养老设施:2014年底全市常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为3.4张,与国外先进水平百名老人4-8床和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实际需求尚有一定差距。社区养老设施:根基薄弱,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城镇社区由于缺乏统筹、用地紧张,养老设施场地严重缺乏,日间照料、文体活动等设施难以满足需求;三分之二的乡村尚未健全居家养老服务设施。2养老设施空间分布不合理城六区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均高于远郊区县,老龄化程度严重。城六区由于建设空间有限,养老设施建设难度大,导致城六区养老设施缺口较大,老人就近入住养老

11、机构困难。3养老设施建设标准偏低局部机构养老设施,以街道和乡镇办为主,存在床位规模偏小、床均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空间较为局促、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和绿化场地,难以满足 根本养老服务功能需求。社区托老所使用面积差异大,大局部使用面积缺乏500平方米,难以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2.3.2政策管理方面1定位不明确,失能失智老人得不到充分照护根据国际经历,机构养老设施应以失能失智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长期照护服务。但现状机构养老设施的定位还不明确,入住机构养老设施的不能自理老人仅占30%。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引导政策、配套评估机制、专业护理人员,二是由于养老保障水平还比拟低,很多失能失

12、智老人无力支付高昂的护理费用。而社区养老服务以 根本的老年餐桌、保姆式服务为主,长期照护服务更加匮乏。由于难以得到机构或社区的照护服务,也导致一些老人不得不入住医院,长期占用医疗床位资源。2机制不健全,设施建设缺乏合理引导和监视虽然近几年国家和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多项法规,但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管理标准,导致设施建设引导和监视机制尚未有效落实。缺乏长期有效的行业开展指导,导致社会力量建设养老设施存在“有钱没地,有地没钱的无序现象;配套土地政策、多元化投资机制不健全,导致养老机构在土地取得、融资经营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养老设施建设机制不健全,存在配建缺失、建而不用、挪作他用及违规建设等现象;行业监管

13、不到位,局部公共福利设施变相为盈利设施,如会员制、宾馆改建设施的逃税行为;税收、水电、煤气、电信等方面扶持政策不到位,导致养老机构运营负担较重。3标准不完备,养老设施服务水平难以保证建设标准不完备:护养型养老床位缺乏,设施建设缺乏对老年人安康状况和自理能力的适应性;医疗服务水平差,现状局部机构养老设施未配建医务室或医务室不达标,大局部不具有医保定点资质。准入标准不完备:缺乏有效的行业准入及退出标准,行业标准与监管相对薄弱;服务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标准不完善,专业机构护理人员及家政服务人员匮乏。2.4经历借鉴2.4.1 定位明确的养老服务开展策略英、德、日、香港等面临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国家和城市都把

14、大力开展“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补充作为养老服务开展的 根本策略,把失能失智老人作为养老服务的重点人群,把长期照护体系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香港为例,香港倡导“持续照顾的理念,建设家庭到社区、到养老机构、及至医院的“无缝衔接的养老服务体系。针对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建设长期护理服务系统,由社会福利署负责对老人身体状况进展评估并编配所适用的养老服务,以确保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平性和针对性,使有限的养老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政府资助的机构养老床位集中在护理安老院和护养院,这两类养老机构主要服务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主要服务于生活可以自理老人的安老院正逐步取消和转型。工作对象及工作重点2.4.2 针对性突出的护理保险制度在已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下,德、日、韩等国纷纷建设护理保险制度,为老年人长期照顾服务提供专门、稳定的资金支持。以日本为例,2000年4月启动以介护保险法为根基的护理保险制度,将老年人的护理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内,对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等资源进展整合,以保险的形式确保了护理服务的经费来源问题,根据对老年人的身体评估提供所需的服务,提高了服务的效率。日本养老服务体系香港养老机构床位2.4.3多元化的投资运营模式英国、日本、香港等地在养老服务上均采取由政府、非营利机构、营利机构等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