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林逋诗后》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58012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书林逋诗后》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轼《书林逋诗后》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轼《书林逋诗后》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轼《书林逋诗后》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轼《书林逋诗后》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书林逋诗后》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书林逋诗后》诗词赏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苏轼书林逋诗后诗词赏析 书林逋诗后 宋代:苏轼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不管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到处有,步绕西湖看缺乏。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 终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译文 吴人生长在湖山深曲处,呼吸着湖光饮的是青山翠绿。 不用说超然世外的隐士,连奴仆女贩都清如冰玉。 林先生并不是隔绝凡尘的人,天生就神清骨冷资质脱俗。 我不熟悉林先生却曾经梦见,目光清炯照人如同明烛。 遗留的

2、诗篇和墨迹到处都有,围绕着西湖总也看缺乏。 诗歌像孟郊但没有寒苦风格,书法似李建中笔力瘦硬刚拙。 终生高尚的风节无人能继,临终时精微的言语还值得记录。 自己说没有写过封禅书一类的东西,莫非他还肯把叹老嗟悲的诗句写出? 我笑江南人并不好事,倒喜爱建筑祠堂依傍着修竹。 不然就该让林先生的像配水仙王,将一盏寒泉一支秋菊向他献上。 解释 林逋:宋代钱塘人,初游历江淮,后结庐西湖孤山,隐居不仕。 吴侬:吴语自称或称人为“侬”,此泛指江南人。曲,一作“麓”。 渌(l):水清。 隐君子:隐居躲避尘世的人。 佣儿:一作“佣奴”。贩妇:女商贩。 可是:岂是。 神清:谓心神清朗。 了然:谓眼珠光明。 东野:指唐代

3、诗人孟郊。 西台:指宋书法家李建中,字得中,蜀人,善真行书,曾掌西京(洛阳)留司御史台,故称李西台或李留台。 微言:精微的言论。 白头曲:西京杂记云:“相如将聘茂陵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此处白头曲借指伤老嗟卑的诗歌。 水仙王: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荐:遇季节供时物而祭。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林逋生长的环境。开首即称他们生长在湖山深曲处,山水清澄。后两句讲那里的人物,世外的隐君子是高尚的,就是佣工贩妇也都是冰清玉洁的人。还没有写到林逋,却已经树立了高洁形象。 接下去写林逋高风亮节,源于天性。“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林逋不是与世俗

4、隔绝的人,上文写那个环境里除了“隐君子”外,还有“佣儿贩妇”,正说明他不是与世隔绝的。“神清骨冷”是从晋书卫玠传“叔宝(卫玠字叔宝)神清骨冷”来的。当时所谓骨,指气质品行而言,从神情到品行都清冷。接着,写他对林逋的钦仰,这种钦仰在梦中得到反映。他在梦中见到的林逋“瞳子了然光可烛”。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之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瞳仁光明,说明胸中正,跟神清有关;瞳仁昏暗,说明胸中不正。林逋既是“神清骨冷”,在梦里看到他,那就是“瞳子了然”,再夸大一下,便成为“光可烛”,可以照见一切了。这样写,正显示出诗人对林逋的仰慕已经形于梦寐了。这样写,概括了林逋为人的特点。林逋写湖上风光的七言近

5、体诗中,有的反映隐居生活和情思,写得“神清骨冷”。如湖山小隐二首之一:“道着权名便绝交,一峰青翠湿蘅芳。”如湖上晚归:“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跟权和名绝交,憧憬的是仙山,正反映他无意功名。赞美林逋,是跟林逋的这五首七言近体诗相结合的。 接下来就谈林逋的诗和书法。“遗篇妙字到处有,步绕西湖看缺乏。”这里赞美林逋诗擅长用字,尤其是咏西湖之作,更为湖上风光传神。“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这里用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来比林逋,读孟郊诗:“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认为孟郊的诗可以跟贾岛(贾岛曾做僧人,名无本)诗比清,不过豪放不及韩愈。祭柳子玉文称“郊寒岛瘦”,认为贾岛诗的缺点是寒苦。这

6、里指出林逋诗有贾岛之清而无其寒。“书似留台差少肉。”这句指林逋的书法像李建中,瘦硬有骨力。赞扬林逋兼有二人之长而无其短。王世贞在艺苑卮言(见名家评价)中一方面指出苏轼极为推重林逋的诗和书法,一方面又指出苏轼的评论,像董狐记事的直笔,不作虚美,不推重过分。这样讲是恰当的。 下面再结合他的诗来讲他的高风亮节。“终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自注:“逋临终诗云:茂陵他日求遗草,犹喜初无封禅书。”(宋诗钞初集和靖诗钞作:“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汉武帝的陵园称茂陵。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

7、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其遗札书言封禅事。”相如临死前还在讨好武帝,劝武帝到泰山去封禅,祭天地,告胜利。林逋不愿这样做,正显出他的高节。“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白头曲”原为卓文君因其夫司马相如对爱情不忠诚而作,后人多有以此曲为叹老嗟卑、自伤不遇之辞。此处当指后一义。林逋是高士,连封禅书也不屑作,更不会悲吟白头吟,以自伤不遇。 一结转到杭人对林逋的纪念。“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王世贞称:“始,钱塘人即孤山故庐,以祀和靖,游者病其湫隘。”吴人指杭县人,将林逋故居作祠堂,显得低

8、下狭小。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庙。”即认为林逋应当和水仙王相配,在水仙王庙里受到祭祀,用一杯寒泉和秋菊来祭。王世贞又称:“因长公诗后有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遂徙置白香山祠,与长公配。”由于水仙王祠早已不存,所以后来改在白香山祠内祭祀林逋,把他跟苏轼相配。 这首诗是赞美林逋,“终生高节”点明主旨在赞他的高风亮节。一开头从湖光到山绿,写环境的美妙,从隐君子到佣人贩妇,写人物的“皆冰玉”,这是陪衬。未写到林逋,已光荣照人。结尾变化有力,故称“夭矫”,即另出新意。用“修竹”、“秋菊”来作陪衬,也是取高洁相配。写到林逋本人时,点明“神清骨冷”,显示他的高洁源于天性。又用梦见瞳子了然来写他的正直,显出钦仰之情。再评论他的诗和书法。又用司马相如来比,更突出他的高节。这一比又归到他的诗上,回到书林逋诗后之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