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其业,专其攻.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57973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其业,专其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其业,专其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其业,专其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其业,专其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其业,专其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其业,专其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其业,专其攻.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其业,专其攻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应当是关注语文形式。忽略了语文形式,只重视课文内容的语文教学,是偏离了语文学科本质的教学。根植于语文形式,语文教学才能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关键词:语文教学 根本任务 语文形式我们的语文课究竟给了学生什么?一堂种树郭橐驼传可以上成种树原理课;一堂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上成建筑设计课;一堂别了,司徒雷登可以上成历史课在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节课时,教师摆出来的理由大同小异:深究文章内容,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同时,思想情感得到熏陶,能力素养得到提升。然而,教师们苦心投入,深入地研读课文,可最后的结果却是学生的语文能

2、力和素养不见提升,就连语文学科最基本的尊严和存在意义也被丢掉了。语文教师做其事,却大多不能精其业,专其攻。要想改变这尴尬现状,笔者认为语文界必须先要明确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语文课堂怎样才能更具语文味。追思前辈们对语文学科教学根本任务的认识,在延续发展中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当代语文学科教育教研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是呼吁对语文学科根本任务进行思考的第一人。他非常清楚地指出:“不论国文、英语,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后继者张志公先生说:“要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也就说,要通过弄清语文形式,理解语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为什么用这种

3、语文形式表达这个内容。”王尚文先生也认为:“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否则,就不能打给及格分数。”这些学界泰斗都在高呼:语文学科的根当是语文形式的学习!何谓语文形式?叶圣陶老先生是这样认为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说,而不那么说,要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要用这个口气,而不用那个口气,所有的这些都跟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换言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既要关注课文“写什么”,更要关注是“怎么写”。细究其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两点。1.语文课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所以以内容学习为根本任

4、务是行不通的旧式的教育思想认为:语文教师得成为杂家。因为语文课本上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无所不有,假如教师不懂,就没办法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可是,试想一下语文教师的政治、地理或是历史等能比专业教师更专吗?学生从语文课上所获得这些专业知识能有多大用处?所以,要语文教师成为一个杂家,以内容学习为根本任务的教学思路,是极其不实际的,极其不科学的,极其荒谬的。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惟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这里,叶圣陶老先生早已提醒我们,对课

5、文内容情感懂与不懂,懂多少,对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没有多大影响,因为这是语文教学任务之外的事情。语文课堂只要能完成分内的事情,即“怎么写”就够了,而对内容而言只有内化为形式,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2.开设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日常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看看我们先行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那些大学毕业生,那些天之骄子,那些祖国未来社会的栋梁吧,说出话来却颠三倒四,写篇文章错字连篇。难道要把所有的错都归结到学生的头上吗?那对学生来讲就太不公平了。我们的教育者首先得担负起这个责任。新课标里已经非常清楚地指出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只是其表征属性,工具性才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何谓

6、工具性?就是有实用的价值。而我们现实的课堂大多又是怎么做的呢?夸大人文性,缩小工具性。笔者最近听了一节课伶官传序(第二课时),授课者花了将近30分钟的时间大谈:李存勖怎么复仇,怎么失去天下,得出了什么样的启发。在我看来这是一篇较浅易的文言文,学生只要在疏通好字词后,应该是不难读懂本文内容并获得启发,且对于高中生而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是不难理解的,何不将朗读或是与同类文体的比较中得出一般的议论文结构作为本课的主要目的,让学生学完这课,真正有得,而不是似乎读懂了一个道理而已。语文课堂的工具性,即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了有用,这样的学科设置才能长久且有意义、有价值地存在。不运用

7、,用不上,就谈不上什么工具性,人文性就更无从谈起。这种现状如果不尽快改变,长此以往,“误尽苍生”就可能不再是个别人的一句愤激之辞了。“语文”,是一门基础之基础、工具之工具性的学科,把握住了这点,也就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根,也就带上了语文课自身的味。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着眼于语文形式呢?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首先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关注词语朱光潜先生认为:“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确,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定是不会滥用语言,因为语言是紧随思想,它可以辞藻不华丽,可以平淡,但必须妥帖。如柳宗元的段太

8、尉逸事传中有一句“吾戴吾头来矣!”新唐书转录时删去后一“吾”字,林纾认为删得无理,虽表达的内容一样,但因为被删去的“吾”字富于言外之意:“一则哂全军之不武,一则示己身之有胆。”如果只知道作者“说什么”却不思考其“怎么说”,那定然辜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苦心,当然更不可能学得遣词造句的真本领。2.关注节奏节奏,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词语的编排停顿。节奏的准确编排,不仅能使文章语言通顺、脉络清楚,而且对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有着语言起不到的作用。例如,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临终时,作家是这样设置句子节奏的:“宝玉!宝玉!你好”两个!写出黛玉用生命在呼喊;一个将黛玉百感交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复杂心情和神态刻

9、划了出来。句子省略的部分可以让读者充分想象,这样更能打动人的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省略号起到了许多文字不能起到的妙用。此外,还应关注文章的句式、修辞、文体等方面的应用,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做一个称职的、问心无愧的教育者,就应当明确自己的根本任务,分清自己的职责,那就是要在教学中转变旧有的“重内容,轻形式”的教学思想,着眼于语文形式的教学,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内容,才能找回真正语文课的味道,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师当精其业,专其攻,才能挽回语文学科的尊严和存在意义!参考文献:1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 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 王尚文.“说什么”与“怎么说”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 朱光潜.咬文嚼字m.湖南人名出版社,1980.5 朱光潜.谈文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