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576046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2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目 录前 言3第一章 概况11第二章 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32第三章 凿井辅助系统39第四章 劳动组织41第五章 施工工期43第六章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57第七章 安全生产77第八章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83第九章 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86前 言一、施工组织设计原则和依据本施工组织设计遵循下列法律、法规及行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作为本项工程施工的依据。1. 国家关于工程建设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的有关规定。2. 国家关于工程建设现行的规范、标准及行业的有关规定。3. 矿

2、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4. 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6.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矿山部分7.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施工技术规范8. 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程9. 煤矿安全规程10. 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1.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12. 煤矿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标准及检验评级试行办法13. 煤矿立井井筒装备防蚀技术规范14. 煤炭工业建设工程质量技术资料管理规定15. 煤炭工业煤矿井巷工程、建筑安装工程单位工程质量保证资料评级办法二、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1. 认真执行国家现行的规范、标准及行业的有关规定,在确保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合理

3、安排工程进度,优质、快速施工。2. 科学合理安排各工序施工顺序,优化施工方法,采取技术组织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精心组织三类工程平行交叉作业。3. 提高矿井机械化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4.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和矿井施工的顺利进行。把防水、防瓦斯、防爆炸、防井邦片落、防坠物等工作贯穿到各工序中,做到防治结合。第一章 概 况1.1工程概况井田位置山西方山金晖凯川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方山县县城西南直距22km的大武镇下庄村,行政隶属于大武镇。地理坐标:东经11106071110648,北纬374154374249。交通条件井田位于

4、方山县城西南直距22km的大武镇下庄村,东南直距大武镇7.5km,省道S218在井田东部南北方向穿越井田,沿省道S218东南行6.5km即与国道G209相接,距孝柳铁路离石煤焦集运站31km,交通较为方便。自然地理井田位于吕梁山脉中段的西麓,为一中山丘陵区,属典型的吕梁山系黄土高原地貌,地表切割较强烈,井田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最高处位于西北部山顶,标高为1254.80m,最低处在井田东南部沟底,标高为1070.00m,相对高差为184.8m。气象及地震本区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半湿润地区。据方山县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降水量为500mm,最大降水量744.8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年平均气温

5、在8.9,最高气温达36.4,最低气温30.5。每年10月底起降雪冻冰,最大冻土深度117cm,翌年3月底开始解冻,冰冻期160天以上。风向:全年多西北风,少东南风(7、8、9月),风速一般为1.7-2.6ms,最大风速21ms。(五)井筒工程概况主立井井筒设计净直径4.0m,井筒设计深度176.814m。标段内井筒及相关工程见下表1.1:井壁及相关工程表1.1序号部位(m)工程量(m)厚度(mm)强度钢筋备注环筋竖筋一井筒176.81401010500C30108070500C3080150.2480.24300C304150.24157.747.5500C305157.74160.662.

6、92300C30160.66166.165.5500C30166.16176.8140.654500C30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工程地质概况井田位于河东煤田中段离石国家规划矿区北部,中阳离石向斜北段褶曲的东翼,在离石详查区的北部,所含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全新统(Q4)。现将各地层简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奥陶系中统黄家沟组为厚层状灰白色石灰岩,偶为白云质灰岩,裂隙发育,为方解石脉充填,本组厚度大于1

7、00m。(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本溪组上部以灰色、深灰色的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少量中粒砂岩,下段以泥岩、铁铝质粘土岩为主。本组厚度为15.00-25.00m,平均为20.00m,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区域煤层特征表表2-1-2煤层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间距(m)最小-最大平均结构(夹石)稳定性可采性010-0.430.070极不稳定不可采3.02-11.745.30020-0.530.260-1极不稳定不可采1.80-10.997.03030-1.500.610-3不稳定局部可采2.45-12.287.3910-0.550.090不稳定不可采0.63-9.614.9020-0.

8、970.350-3不稳定局部可采2.40-9.006.0330-1.570.570-1不稳定局部可采1.42-17.809.6040-2.370.910-1较稳定局部可采2.30-8.615.314下0-0.600.190不稳定不可采2.92-13.126.9550-5.411.230-3较稳定局部可采0.53-5.722.925下0-0.770.160不稳定不可采2.20-17.1011.8860-1.890.900-2较稳定局部可采5.80-15.0912.4870-1.070.470-1不稳定局部可采7.20-24.7014.6980-1.670.550-2不稳定局部可采0-12.537

9、.1090.58-3.071.390-2较稳定局部可采0-10.686.62102.25-7.124.730-6稳定全区可采1.40-8.204.81110-0.730.140-5极不稳定不可采5.20-9.707.09120-0.400.040极不稳定不可采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本组地层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砂岩、灰岩及煤层组成,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本组旋回结构清楚,厚度较稳定,为80.00-98.00m,平均90.00m。从沉积特征来看,太原组煤层形成于海进过程中,聚煤作用发生于滨海平原上,海侵之初将潜水面抬升,致使海滨平原沼泽化,大面积沼泽分布,堆积了泥

10、炭层,海侵的发生为泥质层埋藏保存创造条件。根据沉积旋回及其含煤特征可分为二段:下段:自太原组底部晋祠砂岩(K1)底至(L1)灰岩底之间的一段地层,除K1砂岩外,主要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灰岩和9、10号煤层组成,9、10号煤均为稳定可采煤层。上段:从L1灰岩底至L5灰岩顶之间的一段地层,由深灰色灰岩、中粗粒砂岩、砂质泥岩、粘土岩及6、7号煤层组成,煤层不稳定不可采。本组含有大量的植物茎叶化石,以K1砂岩为底界标志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山西组是以陆相沉积为主的含煤沉积,主要由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灰色细砂岩及煤层组成,厚度稳定性较太原组稍差,本组厚

11、度为54.00-72.00m,平均为61.00m。本组从沉积特征看,形成于海退过程中,聚煤作用发生于海退的滨海三角洲、平原及湖泊、泻湖、潮坪环境中。本组的砂岩层较太原组发育一些,而石灰岩则不发育。按其沉积特征和旋回结构可分上、下两段:下段:包括自山西组底部砂岩至3号煤层顶之间的一段地层,岩性主要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4、4下、5、5下号煤层组成,5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上段:从3号煤层顶至山西组顶部之间的一段地层,由灰黑色中细粒砂岩、砂质泥岩、粘土岩、泥岩和03、2、3号煤层组成,其中3号为稳定可采煤层,2号煤为不稳定局部可采,03号煤层不稳定不可采。本组含大量的植物茎叶化

12、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岩性上部和中部以紫红、浅灰、灰黑色的泥岩、砂质泥岩、砂岩为主;下部以灰白、灰黑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为主。该组厚度为残留厚度20.00-50.00m,平均为30.00m。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6)上第三系上新统(N2)岩性为红色、黄红色的粘土,底部为砾石层。厚度为0-60.00m,平均30.00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7)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为淡黄色粉砂土、棕黄色砂质粘土,夹棕红色粘土条带及3-5层钙质结核,厚度为0-70.00m,平均35.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8)第四系全新统

13、(Q4)为河流冲积物、残坡积物,厚度0-13.00m,平均7.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水文地质概况井田位于河东煤田北部黄河流域三川河系北川河支流东侧。区域位于黄河东岸,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经过长期剥蚀和堆积形成现在的一个似簸箕状向西南开口的地形形态,地表水系也随地形形态发育,河流、沟谷以主河道为轴向两岸切割地层,形成河谷两岸的黄土、基岩侵蚀中等山地地形以及河谷堆积地形。1、地表水区域内河流属黄河流域,以黄河为主干随地形发育,呈树枝状分布,较大河流有湫水河和三川河。湫水河发源于兴县黑茶山南麓由北向南经临县、三交镇流向西南至碛口镇注入黄河,全长10

14、7km,据林家坪水文站资料,河流量历史实测最大值3670m3s(1967年8月22日),多年平均3.216m3s,最大月平均54.5 m3s,1986年平均1.01 m3s,1988年7月18日最大1090 m3s,湫水河属季节性河流,雨天河水猛涨,雨后迅速减退,枯水季节流量甚小,7-9月份流量占全年的50%-70%。三川河由北川河、小东川河、大东川河、南川河等支流,分别自北向南,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汇流而成,由东向西经柳林注入黄河。三川河最大流量2260 m3s,年平均5.34-9.54 m3s。黄河从本区西缘由北向南流过,河底高程m,据吴堡水文站年资料,年平均流量924.4 m3s,最大流量19500 m3s。2、含水层(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灰岩岩溶水含水层离石详查区外围广泛出露,岩性为蓝灰色致密状灰岩,常夹泥灰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