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环能煤矿地质环境调查

上传人:I*** 文档编号:543575482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14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潞安环能煤矿地质环境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潞安环能煤矿地质环境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潞安环能煤矿地质环境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潞安环能煤矿地质环境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潞安环能煤矿地质环境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潞安环能煤矿地质环境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潞安环能煤矿地质环境调查(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智创新变革未来潞安环能煤矿地质环境调查1.区域地层特征及地质构造分析1.煤层分布及赋存条件调查1.含水层分布及赋存条件调查1.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及评估1.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1.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评价1.煤矿地质环境保护规划1.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编制Contents Page目录页 区域地层特征及地质构造分析潞安潞安环环能煤能煤矿矿地地质环质环境境调查调查区域地层特征及地质构造分析区域地层特征分析1.本区出露的地层属于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统至中统,地层层序以碳酸盐岩为主,夹有少量碎屑岩。2.地层发育完整,层序稳定,岩石以灰岩、白云岩和页岩为主,部分地段发育有砂岩和砾岩。3.地层走向为东北向,倾角一般

2、小于30,为缓倾构造。地质构造分析1.本区地块构造主要受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影响,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带和构造单元。2.构造单元以大断裂带为界,既有稳定的陆台区,也有受构造活动影响的褶皱断裂区和破碎带。3.主要构造变形为断裂和褶皱,断裂以塑性破裂为主,断面平缓,断层走向多为北东向和北西向。煤层分布及赋存条件调查潞安潞安环环能煤能煤矿矿地地质环质环境境调查调查煤层分布及赋存条件调查1.煤系地层发育齐全,煤层赋存于二叠系山西组的阳泉组、平朔组和太原组中。2.已钻探查明的煤层共有12层,其中可采煤层7层,总厚度12.4m。煤层主要集中分布在阳泉组中,厚度一般在1.03.5m。3.煤层埋藏深度一般在3006

3、80m,埋藏条件较好,有利于开采。煤层地质构造:1.地区主要受断层控制,断层呈NW向展布,将煤层分为若干断块。2.断层普遍赋有破碎带,破碎带宽度在0.55.0m,对煤层开采有一定的影响。3.断层两侧煤层走向、倾角变化较大,导致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煤层分布情况:煤层分布及赋存条件调查煤层厚度变化规律:1.煤层总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5.020.0m,平均厚度为12.4m。2.煤层厚度受地质构造影响明显,断层破碎带处煤层厚度减小。3.煤层厚度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煤矿开采计划的制定。煤层煤质特征:1.煤质以中灰、低硫、低挥发分为主,发热量较高。2.固定碳含量一般在45.0%65.0%,挥发分含量一般在25

4、.0%35.0%,灰分含量一般在10.0%20.0%,硫分含量一般在0.5%1.0%。3.煤质符合国家标准,可用于发电和工业用煤。煤层分布及赋存条件调查煤层赋存条件分析:1.煤层赋存于断块中,埋藏深度较浅,赋存条件较好。2.断层对煤层赋存条件影响较大,破碎带处煤层厚度减小,开采难度增加。3.煤层地质构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开采成本,选择合理的开采方式。煤层开采可行性:1.煤层分布集中,厚度适中,煤质良好,具备合理的开采条件。2.断层发育对开采有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含水层分布及赋存条件调查潞安潞安环环能煤能煤矿矿地地质环质环境境调查调查含水层分布及赋存条件调查含水层分布及赋存

5、条件调查1.煤矿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石盒子砂岩及煤系地层中,其中石盒子砂岩含水层为主要含水层。2.石盒子砂岩含水层厚度一般为10-30m,呈孔隙型,赋水性好,单孔出水量可达10-20m/h。3.煤系地层含水层厚度一般为10-20m,呈裂隙型或裂隙孔隙型,赋水性较弱,单孔出水量一般为1-5m/h。含水层赋存条件调查1.石盒子砂岩含水层岩性较稳定,透水性好,赋水丰度高,且水质优良。2.煤系地层含水层受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大,透水性不稳定,赋水丰度较低,且水质易受污染。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及评估潞安潞安环环能煤能煤矿矿地地质环质环境境调查调查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及评估地质灾害识别与调查:1.矿区地质背景调查,包括

6、地层岩性、构造断裂、水文地质等;2.矿山开采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调查,如塌陷、滑坡、水害等;3.综合分析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识别矿区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分布规律和成因机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1.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危险性、脆弱性和风险等级评估;2.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考虑地质环境、矿山开采条件、工程防治措施等因素;3.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应急预案。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及评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矿区地质环境变化;2.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3.完善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响应机制,及时预警

7、和处置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因地制宜,结合矿区地质条件、开采方式和环境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2.采用工程技术、水文地质治理、植被恢复等综合手段,有效控制和防治地质灾害;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及评估地质灾害治理效益评估:1.定期评估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包括地质环境改善、风险降低和经济效益等;2.完善地质灾害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3.及时总结地质灾害治理经验,为其他矿区提供借鉴和参考。地质灾害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责任、分工协作和应急处置程序;2.加强地质灾害

8、管理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潞安潞安环环能煤能煤矿矿地地质环质环境境调查调查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1.加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预警,编制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制定防灾避灾应急预案。2.采用工程措施(如边坡防护、排水沟渠),生物措施(如植被覆盖、生态恢复),综合治理地质灾害。3.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及时监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采空区治理1.调查采空区分布范围、深度和稳定性,评估地表沉降、裂缝、水害等风险。2.采用回填、注浆、压实等工程措施,加固采空区,防止地表塌陷、透水。3.加强水文地质监测,防止采空区透水导致地下水位

9、下降、地表水枯竭。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1.调查分析矿区水资源分布、水质,评估开采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2.采取防水、排水措施,防止矿山废水污染地下水、地表水。3.合理利用矿山废水,开展水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修复1.调查矿山废弃地性质、面积,制定生态修复方案。2.采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体治理等措施,恢复矿山废弃地的生态环境。3.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促进矿山废弃地生态系统恢复。水资源保护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地表水污染治理1.调查矿山废水排放情况、水质,评估对地表水的影响。2.采用截流、沉淀、生物处理等技术措施,治理矿山废水,达标排放。3.加强地表水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

10、,采取应对措施。大气污染治理1.调查矿区大气污染源,评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2.采用除尘、脱硫、脱硝等技术措施,治理矿山大气污染物排放。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评价潞安潞安环环能煤能煤矿矿地地质环质环境境调查调查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评价地质构造调查1.查明了煤田地质构造格局,确定了地区断层构造特征,为矿区开采提供地质构造依据。2.分析了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断距大小及空间分布规律,为矿区安全开采提供参考。3.揭示了煤层产状、倾角、褶皱构造特征,为矿山规划和资源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水文地质调查1.掌握了区域地下水赋存条件,查清了地下水类型、赋水层分布及水力参数。2.识别了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评估了煤矿开采

11、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3.调查了主要水文地质单元的时空分布规律,为矿区水资源利用和水害防治提供依据。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评价工程地质调查1.查明了矿区地表地质条件,识别了主要岩土体类型、分布规律及工程地质特征。2.评估了工程场地稳定性,预测了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3.获取了矿区主要岩土体的力学参数,为矿山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环境地质调查1.调查了矿区环境地质条件,识别了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分布范围。2.分析了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评估了环境风险等级,提出了环境保护措施。3.划定了矿区环境敏感区,为矿区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评价矿产资源评价1.估算了煤田煤炭资

12、源储量,查明了煤层赋存条件、煤质特征及可采性。2.识别了煤矿开采潜力区,为矿山规划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3.分析了煤炭资源的开采技术可行性,为矿山建设和生产提供参考。地质灾害调查1.查明了矿区地质灾害类型,识别了主要灾害诱发因素及潜在危险性。2.评估了地质灾害的规模、危害程度及发生概率,提出了预防和治理措施。煤矿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潞安潞安环环能煤能煤矿矿地地质环质环境境调查调查煤矿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地质环境保护目标1.保护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防止煤矿开采对水环境造成污染。2.保护地表生态系统和植被,减少煤矿开采对动植物的影响。3.保护矿区周边居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防止煤矿开采产生的噪声、粉尘和废水对

13、人体造成危害。地质灾害防治1.识别和评估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风险,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现和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3.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效应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突发的地质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煤矿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1.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定期监测煤矿开采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2.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评估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3.根据监测评价结果,及时调整煤矿开采方案和环保措施,有效控制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负面影响。生态修复与重建1.恢复和重建受煤矿开采破坏

14、的生态系统,保护矿区周边生物多样性。2.实施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等生态修复措施,改善矿区生态环境。3.引入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提高生态修复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矿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煤矿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绿色开采技术推广1.推广采用先进的煤矿开采技术,减少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破坏。2.引进和应用清洁能源技术,降低煤矿开采对大气环境的污染。3.探索和开发矿山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变废为宝,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公众参与与教育1.广泛宣传煤矿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2.组织公众参与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和监督,促进煤矿地质环境保护工作。3.开展煤矿地质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矿山企业和公众的地质环境

15、保护知识和技能,营造全社会保护地质环境的良好氛围。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编制潞安潞安环环能煤能煤矿矿地地质环质环境境调查调查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编制地质环境监测点位布设1.依据煤矿开采范围和地质构造特征,合理布设监测点位,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全面性。2.结合矿区水文地质条件,重点布设监测点位于含水层补给区、排泄区和关键流向地段,掌握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3.充分考虑监测点位布局与其他相关工程设施(如护坡、排水沟等)的相互影响,避免干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地质环境监测项目确立1.根据煤矿地质环境特征和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包括水文地质要素(地下水位、水质)、地质灾害要素(变形、开裂)和地表环境要素(植被、

16、土壤)等。2.结合监测对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3.综合考虑监测时段和频率,既满足监测目的对数据连续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又兼顾监测成本和可操作性。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编制1.建立规范化的监测数据采集程序,包括采样方法、分析方法和数据记录方式,确保监测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完整性。2.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和设备,并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共享一体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1.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趋势性分析,识别地质环境变化的规律和趋势。2.结合地质背景资料和现场勘察结果,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揭示地质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3.根据监测评估结果,提出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并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地质环境监测方案编制地质环境监测报告编写1.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要求,编写地质环境监测报告,全面反映监测成果和评估结论。2.报告内容包括监测方案、监测数据、监测分析、监测评估和建议措施等。3.语言准确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