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二课时赵丽萍22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575293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光曲》第二课时赵丽萍2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月光曲》第二课时赵丽萍2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月光曲》第二课时赵丽萍2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月光曲》第二课时赵丽萍2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光曲》第二课时赵丽萍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曲》第二课时赵丽萍2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执教人 :綦江区营盘山小学 赵丽萍一、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28课月光曲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积累当中的好词句,背诵九自然段。2、分辨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那哪些是引起的联想。体会二者结合写法的好处和作用。3、运用描写事物及由此产生的联想的写法将文段写具体。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实在的事物与由事物产生的联想结合写作的写法与好处,并能运用。四、教学过程:课前交流:音乐导入,了解贝多芬1、播放命运交响曲导入师:你们是六几班呀,我也是教的六三班,不过是在营盘山小学教六三班。我姓赵,想知道你们喜欢听音乐吗?初次见面赵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一首音

2、乐。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这首曲子,想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吗?第二个问题:这首曲子的作曲者是谁?第三个问题:这首曲子你听后你感觉到什么?闭上眼睛,(播放曲子)生闭眼听音乐。师:睁开眼睛,谁能回答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分别抽三生回答问题。2、交流对贝多芬的了解师:这首曲子的确是命运交响曲。这首曲子向我们阐释了作曲家贝多芬坎坷的命运。同学们昨天学习月光曲。我想你们对贝多芬也应该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了解的贝多芬?作为一个大音乐家,双耳失聪,这对贝多芬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贝多芬没有沉沦,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你们谁知道?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能做到

3、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师:这句名言在学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还会谈到。说到命运的坎坷,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和命运抗争的决心,所以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交响曲就体现了贝多芬和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力量。一、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6课,月光曲,看看贝多芬的月光曲和命运交响曲听起来一样吗,它又是什么样的呢?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师强调“曲”的笔顺。齐读课题二、复习回顾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是如何谱写而成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回忆一下:贝多芬弹了几次曲子?第一次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A、好奇B、热爱音乐C、懂事打动了他D、盲震撼了他2、是的,贝多芬走进这个贫

4、苦的家庭,让他觉得震惊的是这位酷爱音乐的姑娘竟然是个一味失明的姑娘,于是怜爱之心油然而生。从第二之第五自然段,贝多芬决定给盲姑娘弹琴。课文在描写的过程中有两个特点,发现没有?第一个特点是:层层递进。他为什么会靠近?靠近了为什么会推门?推门又看到了什么?这个故事就发展的扣人心弦了。这就是写故事的诀窍。第二个特点:因为这个故事有三个人物,作者写了三个人物的对话,而且每个人的语言都符合他的身份。4、为穷人造福,就是贝多芬追求的幸福。奇怪的是贝多芬不仅弹了一首曲子给他们听,而且是弹了一首再弹了一首,这是为什么?5、用上“因为。所以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能说上一段话吗?后面说的同学要和前面同学说的不

5、一样,你至少要有一个亮点。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十分感动,于是产生了弹第二首的想法,创作的激情也油然而生。三、新授1、有了一位这样的好姑娘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还有什么别的原因给他创作的灵感?找找第八自然段。 这首曲子后来取名为? 月光曲A、举手的同学全部站起来齐读出描写月光的句子。B、师是的,当时的月光也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但他们读得不够好,因为他们忽略了句子中的这个词,(清幽)什么是清幽?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调(舒缓)?你能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还谁想读?2、师: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不是A、师: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板书:联想)这句话里哪里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里是联想。(板书:事物)B

6、、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如果再加上由此产生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教大家一招,联想部分一般都是用“他想”、“好像”、 “似乎”一类的词引出来,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志,当然也有没有的。四、学习第九段,体会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1、看到了清幽的月光贝多芬就在此时此景有了创作的欲望,于是他按起了琴键。(播放月光曲)2、师伴着音乐读飘出来的文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3、这段文字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第9自然段)4、请读读第9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用横线画出。哪些句子是联想,用波浪线画出。读一读联想的部分,想一想课文描绘了怎样的三幅画?(学生默读第9节,边读边划。

7、然后指名读划出的联想部分句子。)师:找的很对。同学们,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大海波涛发出的阵阵涛声,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生:是由贝多芬弹的月光曲引起的。那连接事物与联想的词语在这段儿里有哪些? (板书:仿佛)5、师:为什么作者在写作时除了写兄妹俩在听贝多芬弹奏的样子,还要写上他们产生的想象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A、师:对。我们采用一个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分析。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留实实在在的事物,那会怎么样呢?读读抽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的大大的眼睛。全班自读第九段师: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和第9段有什么不一样?生:不美了

8、。不具体了,没有写出月光曲的美和动听。B、师:对了,同学们呀,贝多芬弹奏的是一首-板书:(声响)请问音乐看得见吗?摸得着吗?是啊,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咱们用别的语言表达方式很难表现出来,这里作者用了联想的方法,将音乐转化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我们读来如临其境,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可见,联想实在是功不可没。6、那就让我们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A、要想读好第九段,首先要弄清,是谁听了贝多芬的音乐产生的想象?(兄妹俩)不同的人产生的联想是不一样的,有的会想到高山、有的会想到流水、有的会想到草原,那本文中皮鞋匠听到乐曲看到了几幅画面? B、出示图画,你觉得哪些语句分别描写了这三幅画?分析语句列出小标题C

9、、现在,我们运用联想已经把月光曲转化成了三幅画面,听,贝多芬是这样弹的。那我们应该怎么读来表现月光曲呢?轻柔舒缓、刚健明快、高昂激荡分析“微波粼粼的海面上。轻纱似的微云。”“忽然。岸边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分别应有的语调。D、自己练读。抽三个学生展示。E、皮鞋匠看着妹妹。她同样听得那么陶醉。,出示句子,全班读。F、再大组轮读。师生合作读。7、这么美的画面,这么动人的语言,老师听得如痴如醉,让我们赶快把它积累下来。自己试试,看谁能最快背下来。早就听说咱们六三班的孩子成绩好,最优秀,相信自己,开始。8、抽生展示。9、能背一起背。四、迁移学习1、师:学习这段,我们通过对比进一步

10、明白了,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就会把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其实这样的写法,很多作家都喜欢运用,本期我们学过的第二课山雨里就有大量的例子。出示大屏幕语段请认真阅读,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加上去联想的句子有什么好处?2、学生认真阅读语段,找联想的句子。师: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1段和2段。一段是看到的,二段是听到的。师:谁能把找的联想的句子读一下?师:连接是事物和联想的词语在这里有哪些? 板书3、师:有看到的有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在后面写上联想的句子呢?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怎么样? 如果去掉了就感受不到山雨的样子了。感

11、受不到山雨的特点了。 师:山雨有什么特点? 轻柔、优雅、美丽4、师:体会得非常好!综合这本课和第二课关于联想句子的学习,总结一下这样的写法:a、谁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了联想。b、用上好像、似乎、仿佛、是、成了等词语来将事物与产生的联想连接起来。c、通过联想表现事物的什么特点8、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锦上添花。你们看看,能不能加以补充。荷花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阵风吹来,花儿摇动起来。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出示修改要求:a、

12、谁在欣赏荷花?b、你欣赏时感受到荷花的什么特点会产生怎样的联想来?C也可以写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名句。 D、用上好像、似乎、仿佛、是、成了等连接词。 提示:可以适当添加语句,让全文更加连贯、完整。接下来请拿出作业纸,想想可以在什么地方加上联想,注意使用插入符号。开始(学生认真读,认真修改,老师巡视。)师:大多数同学修改好了,有的修改得相当出色。谁来读一读?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来到荷花池塘边观赏荷花。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把池塘挤得满满的。花儿从荷叶的细缝中伸出来,白的,红的,全开的,半开的,婀娜多姿,竞相开放。一阵风吹来,花儿摇动起来,我觉得荷花变成了小姑娘,荷叶变成了她的绿裙子,为我翩翩起舞。一朵刚刚绽开笑脸的花骨朵,像一个怕羞的小妹妹,躲在荷叶的背后,一只蜻蜓在它上边飞来飞去,一会落在上面,我不由得想起四年级学过的小池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五、总结全课,提炼收获今天的课文,我们重点学习了由事物和由此产生联想的写法。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在习作中用它来表现出那么无影无形不容易写出来的事物。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