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570792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艾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王思成1 曹烈虎2 李卓東2 張前進3 扶小明4 蘇佳燦2 張春才2(1.上海中冶職工醫院骨科,上海 200160; 2.上海長海醫院骨科,上海 200433;3.福建泉州正骨醫院骨科,泉 州362300; 4.解放軍第169醫院骨科,湖南 421002)基金項目:上海市科委中醫藥專項基金資助(編號:08ZD1973100)。【摘要】目的:探討艾灸特定腧穴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案。方法:採用隨機對照研究方案,對治療療效,疼痛、關節屈伸度與爬樓梯分值進行評估。結果: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優於對照組(P0.01);疼痛、關節屈伸度與爬樓梯分值進行比較,均有明顯差

2、異(P0.01)。結論:艾灸特定腧穴治療的康復治療方案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功能,提高療效。【關鍵詞】艾灸 物理治療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Moxibustion on Knee osteoarthritis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Moxibustion definite acupoint on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3、 study of the program, 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 pain, joint flexion and extension, and an assessment scores up and down the stairs. Results: Comparison of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pain, joint flexion and extension, and up and down the stairs to compare sco

4、res, pain and joint flexion and extension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wo groups (P0.05,差異無顯著意義。1.2 採用ACR標準:11個月來大多數日子膝痛;2關節活動時有響聲;3晨僵30min;4年齡40歲;5膝關節腫脹伴彈響;6膝關節腫脹不伴彈響。符合1、2、3、4或1、2、3、5或1、6者可診斷膝OA。1.3 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4575歲;3符合前述的分期標準中的I期和II、III期患者;4同意治療過程中放棄其他藥物、理療、針灸治療措施,保證依從性良好者;5簽署知情同意書者。1

5、.4 排除標準:1排除合併有嚴重心肺疾患、高血壓、精神病史等患者;2排除合併有半月板破裂,關節遊離體以及由此引起的關節交鎖者;3排除前述分期標準中的晚期患者;4排除合併有關節風濕病、類風濕病、痛風等其它膝關節疼痛性疾病者;5排除膝關節手術史、嚴重創傷史患者;6排除已接受其它有關治療,可影響本研究效應指標觀察者;7排除不能或不願意對研究效應指標做出客觀填寫者;8拒絕填寫知情同意書者。2治療方法2.1 實驗組器具:自製艾灸箱,長方形木質箱,設有通風及煙霧循環、排出通道。治療時患膝踝關節上8cm至膝關節上30cm架空置於箱內,兩端肢體皮膚與箱孔的接觸處以軟質材料保護皮膚並密閉。箱頂設通風及排煙管道,

6、連接至室外。箱內肢體前、後、內、外側四壁設有安裝艾灸條的固定夾,該固定夾底座設計有滑動軌道,中部有萬象調節並鎖定裝置,可以隨意調整艾灸熱敏點的位置、方向。取穴:血海、梁丘、委中、陽陵泉、內膝眼、外膝眼、承山。操作方法:1患者仰臥位,按患膝長度選取合適長度艾灸箱,患膝置於箱內安放妥當,按上述穴位調節艾灸托位置,放置艾條後,調節萬向節,使其方向對準穴位。距離皮膚3-5cm。2點燃艾條,時間30min,留意患者不適、疼痛主訴,隨時調節艾灸點距離。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2.2 對照組採用物理遠紅外線治療儀對病變局部進行15分鐘熱療,再運用點、按、揉以及關節被動與主動相結合的按摩手法治療

7、15分鐘。疼痛劇烈時可給予止痛藥物西樂葆治療。上述兩組治療均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3療效觀察3.1 判定標準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和治療2個月後分別進行積分評定。參照膝骨性關節炎治療效果判定標準(JOA)進行評估,設立積分並進行評價。評分包括疼痛,屈曲角度及腫脹等,4大項22個小項的評價,按百分制進行膝關節功能的量化,進行臨床評價。優85分,良7084分,中5569分,差54分。3.2 統計學處理採用第二軍醫科大學SPSS11.01統計軟件,統計學數據採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SPSS11.5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組間均數比較,採用單因素的差分析,P0.05為差異

8、有顯著性意義。對比兩組治療方法術中,治療後一般情況,記錄各組治療前後疼痛程度、上下樓梯、關節屈曲程度,計量資料用(Xs)表示,並作t檢驗分析。3.3 治療結果(1)兩組療效綜合評估,見表1。表1 兩組膝骨性關節炎治療效果判定標準(JOA)判定結果例()分組例數顯效進步改善無效治療組4022(55)14(35)4(10)0(0)對照組4013(32.5)19(47.5)8(20)0(0)經Ridit分析,u=2.0345,P0.05,兩組治療療效有顯著統計學差異,治療組優於對照組。(2)兩組治療前後疼痛、關節屈伸度、關節穩定度與爬樓梯分值的變化比較,見表2。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後及治療後疼痛、關

9、節屈曲度與上下樓梯分值比較(Xs)組別實驗組對照組治療前(45例)治療後(45例)治療前(40例)治療後(40例)疼痛程度10.762.7626.563.19*10.672.3221.212.32*關節屈曲度18.453.4229.454.45*18.573.9723.754.28*上下樓梯9.781.2922.982.55*9.681.8918.733.11*兩組患者各項分值經治療前後比較均P0.05,說明積極的治療對本病的康復有幫助;兩組間治療後疼痛,關節屈伸度,爬樓梯比較,P0.01,有顯著統計學差異,說明治療組的治療方法對止痛、關節活動度及爬樓梯的療效優於對照組。4討論骨性關節炎屬中醫

10、骨痹、膝痛、痹証的範疇,早在內經痹論中即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論述。中醫學者認為肝主筋、腎主骨。由於中年以後肝腎虧損,肝虛則筋失濡養,筋不能維持骨節之張弛,腎虛而髓減;氣血虧損,脈絡空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寒凝經脈則氣滯血瘀,終致筋失所養、脈絡不通、關節失滑利而為症。中老年隨年齡的增長,氣血失調,氣虛血瘀,血瘀內阻,不通則痛,表現為痛症的臨床血瘀征象。因瘀阻而臟腑組織器官失養,引起各種病理變化,加速衰老,且又加重了血瘀的形成。即因瘀而痛,因痛而瘀,瘀痛加重衰老。艾灸療法是中國傳統康復治療手段之一,其不同於西醫物理熱療,是因為其具有集熱療、光療、藥物刺激與特定腧穴刺激於一體的作用4。現代研

11、究認為,艾灸治療OA的原理主要為:1艾草本身燃燒生成的揮發油可附於皮膚上,通過灸熱由損傷的皮膚滲透入機體,起到某種作用;2艾灸燃燒時釋放大量熱能,並產生光熱輻射,熱效應及紅外共振輻射效應可能是其發揮療效的基礎;53灸法可調整機體各系統臟器的機能活動能力,增強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的免疫,從而提高機體的免役能力5。另外,除卻艾灸本身的作用,傳統中醫學理論認為針灸治療作用在於刺激穴位,激發經氣,氣至而有效6。經絡系統另有機制,尚不為人們所認識。艾灸治療效果與選穴密切相關,刺激不同穴位可產生不同的治療效應。因此,穴位的特異性是影響艾灸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穴有特性,灸才有特效。本研究發現採用艾灸特定腧穴治療

12、膝骨關節炎後,確能使療效明顯提高,關節屈伸度及爬樓梯功能明顯改善,其效果明顯優於對照組。是因為艾灸治療具有疏通經絡,鬆解黏連,改善膝周血液循環,促進炎性介質吸收,能消除或緩解膝OA疼痛等臨床症狀,減輕關節內壓力及骨內壓,可能有利於關節軟骨基質的合成,加速損傷的良性修復。正是因為艾灸治療的強大止痛作用及對機體的調控作用,使患者疼痛減輕,全身及局部狀況改善,從而使患者能夠配合進行正確的肌肉功能鍛煉,提高了肌力,進一部改善了關節的功能,提高了治療效果。通過本研究,認為艾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好,且沒有口服中西藥物所產生的胃腸道及全身副作用,避免了手術治療的創傷及經濟負擔;另外,本治療方案簡便易行,器具製作簡單,無須大資金投入,可在基層醫院廣泛應用。參考文獻1Petersson I, Jacobsson L, silmanl,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