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吾与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57017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吾与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典诗词吾与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典诗词吾与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典诗词吾与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典诗词吾与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吾与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吾与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词,吾与子之所共适反复品读中华书局 2017 年 10 月出版的李元洛先生所著诗国神 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如古人般涵咏玩味,渺渺兮予怀,时光 悠然而止。称赏之余,不禁联想到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喟叹:“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 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既而心 下念之:“古典诗词,真乃无尽藏也。”古典诗词,非造物者之功,乃 人类妙笔杰作,属中国文化之无尽藏也。这部诗学专著集系统性、开 放性、可读性于一书,置于当代众多诗词鉴赏著作中,木秀于林,不 遑多让。系统性。本书从诗词创作的主体与本体出发,分为五大篇,即襟 抱篇、构思篇、

2、技巧篇、语言篇、风格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 程,而非零敲碎打互不相关。以文本(诗词)为中心,勾连起作者(诗人)和读者(欣赏者),形成“作者文本读者”的完整结构。五 大篇共 108 篇小品美文,每文以一个诗学问题一首诗为中心,旁征博 引古今中外诗论、文论,相参以他诗,既独立成文又相合为篇。襟抱 篇,顾名思义,侧重于书写创作主体的人格、襟抱、风骨。“有第一 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人品即诗品,庶几无差。 不晓诗作者,不足以品诗也。如“天下士”与“岳阳楼”魏允 贞岳阳楼一文,即以明朝诗人魏允贞的古绝句岳阳楼为中 心,书写古代爱国志士的伟大胸襟。有抱负有操守的诗人,其心声发 而为诗:

3、“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语 浅意长,慷慨悲歌,有余不尽。李元洛先生在追溯魏允贞身世遭遇, 描摹国事蜩螗的时代背景之余,重点寻绎“天下”“天下士”二词的 由来,令读者瞬间抓住“诗眼”。再以其他诗人诗作相参,以国事为 己任的志士群像顿时跃然纸上。另外四篇,即构思篇、技巧篇、语言 篇、风格篇是对文本的全方位扫描,是诗词鉴赏大而全的法门。凡此五篇,高屋建瓴地品评了作者与文本,那么读者在哪里呢?其实,李元洛先生在自序中已详细分析了创作与欣赏的关系,以及欣 赏者应该具备的素养。欣赏者应该“提高到但丁的水平”,即要有“必 要的知识储备”。当然,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就具体的欣

4、赏过 程而言,则是从“感性的投入,直觉的印象”到“理性的参与,知性 的分析”再到“欣赏者的艺术再创造”,一步步升华。可见,读者(欣 赏者)不是“作者文本读者”中可以阙如的一环,而是至关重要 的一环。而且,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实108 篇小品文中蕴含了历代 诗论家,包括李元洛先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融入了生命体验,他们 不就是读者这一环的代言人吗?毋宁说,读者这一环渗透于全书,完 美地阐释了接受美学所谓的读者在文本接受中居于主体地位的观点。开放性。本书引用五四以来的新诗与旧体诗词,以古鉴今,以今 证古,古为今用,呈现出古典诗词在现当代的继承与发展。大量引用 现当代诗人作品,如苏曼殊、郁达夫、徐志摩

5、、丰子恺、朱湘、戴望 舒、臧克家、郭小川、卞之琳、启功、吴兴华、曾卓、丁芒、李汝伦、 郑愁予、洛夫、余光中、叶嘉莹等大家,可寻古典诗词之余脉。如“七月派”诗人曾卓的名作我遥望:“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 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 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 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即暗合明代杨慎宿金沙江时空交错、 回旋往复的诗艺。接续古今而不忘融汇中西,援引西方诗论、文论,中外互证,让 古典诗词焕发现代的光彩与生机。自序中提到明代袁宏道初读徐文长 作品时,“读未数首,不觉惊跃”“读复叫,叫复读”,体现了作品的 “

6、惊颤效果”。“惊颤效果”是德国美学家本雅明评论现代派诗人波德 莱尔时提出的,指优秀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惊异与震颤的美感体验 袁宏道虽未出之以“惊颤效果”之阅读体验,但相仿矣。再如,“移 情”指移人之情于物,广泛运用于古典诗词中,如“相见两不厌,只 有敬亭山”。古人虽未用“移情”一词加以总结,却也有相应的理论, 如刘勰文心雕龙特色曰:“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 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可见,中国古典诗歌并不缺乏 移情论,并远远超出西方移情理论的内涵,赋予了独特的意境色彩。 又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可用“典型瞬间”的美学原理解读

7、。莱 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提出文学作品宜表现高潮来临前的顷刻。“儿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拈取回乡这一瞬间,“少小”至“老 大”几十年间的往事、诗人如何回答儿童的“笑问”等未置片言,留 下了丰富的悬念,激起读者的审美期待。以西解中的诗歌鉴赏方式令 人耳目一新。古今中外诗论互参互证,我们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尚待发 掘的深刻内涵,它们可能不在专门的诗话、词话中,而是广泛夹杂于 古人的笔记小说、小品文中,值得广大诗词研究者披沙拣金。李元洛 先生在书中大声呼吁:一味鼓吹“横的移植”,而不去作“纵的继承”, 不等于“藏金于室而自甘冻饿”吗?可谓警钟长鸣,动人心魄!除了以诗歌为鹄的沟通古今中外,

8、更旁搜博采其他艺术门类的长 处以说诗证诗,表现了广阔的包容性和现代艺术视野,为同类著作所罕见。引书法、绘画、音乐、摄影、戏剧等艺术门类的术语入诗歌, “跨界”拓展诗歌鉴赏的广度与深度。如将“提笔”“顿笔”等书法 概念引入诗词鉴赏,形象地描绘了句子间的节奏。李元洛先生在提 笔与顿笔陈人杰沁园春中说道:“书法的用笔之遒,讲究提 按顿挫,提主要指起笔,按主要指收笔。”“在词中,提笔,就是篇 中之起,笔所未到而气已吞,提纲挈领,笼罩下文;顿笔,就是篇中 的停顿转折,作用是欲尽未尽,使笔势回旋,言外有意。”这实在是 很有见地的说法,在古人诗论中已有痕迹。关于起笔,李元洛先生援 引了沈祥龙论词随笔中的“诗重发端,惟词亦然,长调尤重。有 单起之调,贵突兀籠罩,如东坡大江东去”。关于收笔,古今词 论引张砥中语:“后结如众流归海,要收得尽,回环通首源流,有 尽而不尽之意,方能使通体灵活,无重复堆垛之病。”虽非李元洛先 生的戛戛独造,但将书论妙入诗论的古典诗论方法介绍给读者,功莫 大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