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虫等图片.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569248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针虫等图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金针虫等图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金针虫等图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金针虫等图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金针虫等图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针虫等图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针虫等图片.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米螟老熟幼虫 成虫夜蛾科(Noctuidae)昆虫玉蜀黍果穗夜蛾(Heliothis zea或H. armigera)的幼虫。体光滑,绿或褐色,是严重的作物害虫。 玉蜀黍果穗夜蛾(Heliothis zea)入土化蛹,成虫灰褐色(翅展3.5公分),一年发生45代。较早世代的幼虫主要取食玉蜀黍,尤其是穗尖的小籽粒;以後各代幼虫为害番茄、棉花和其他季节性作物。 编辑本段物种信息中文学名:棉铃虫 中文俗名:棉铃实夜蛾 棉铃虫拉丁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英文名:Cotton bollworm 所属科目:鳞翅目 夜蛾科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0

2、38毫米。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线、纹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肾纹前方有黑褐纹;后翅灰白色,端区有一黑褐色宽带,其外缘有二相连的白 成虫斑。幼虫体色变化较多,有绿、黄、淡红等,体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绿变褐。卵呈半球形,顶部稍隆起,纵棱间或有分支。 编辑本段生物学特征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因地区而异。在山东省莱州市每年发生4代,九月下旬成长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苗木附近或杂草下5cm10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翌春气温回升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出现第一代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尚有棉铃虫出现。

3、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500粒1000粒,最高可达2700粒。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农作的、杂草等其它植物上。 幼虫幼虫孵化后有取食卵壳习性,初孵幼虫有群集限食习性,二三头、三五头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头向叶缘排列、自叶缘向内取食,结果叶片被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或成网状枯萎,造成干叶。1龄2龄幼虫沿柄下行至银杏苗顶芽处自一侧蛀食或沿顶芽处下蛀入嫩枝,造成顶梢或顶部簇生叶死亡,危害十分严重。3龄前的幼虫食量较少,较集中,随着幼虫生长而逐渐分散,进入4龄食量大增,可食光叶片,只剩叶柄。幼虫7月8月份为害最盛。棉铃虫有转移危

4、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危害多株苗木。各龄幼虫均有食掉蜕下旧皮留头壳的习性,给鉴别虫龄造成一定困难,虫龄不整齐。 早晨露水干后至9时前,幼虫常在叶面静伏,触动苗木即会摇落地面,是人工捕捉的好时机。棉铃虫以蛹在地下约5cm10cm深处越冬,可结合冬季松土追肥将部分虫蛹翻至地面,死外电或为天敌所食。 棉铃虫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0%90%。第二代、第三代然害最为严重,根据我所1997年7月下旬至8月份的多次调查,严重地片虫口密度达98头/百叶,虫株率6070%,个别地片达100%,受害叶片达1/3以上,影响叶产量20%,质量下隆至少1个等级,苗木生长量影响很大,估测经济损失每亩300元左

5、右。 棉铃虫天敌很多,有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寄生蝇等,捕食性天敌乌雀类,及一些细菌、真菌、病毒等可对棉铃虫的卵和幼虫起到抑制作用。 编辑本段物种进化形态特征成虫: 成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缢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蛹形态特征 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腹部第五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 棉铃虫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幼虫: 幼虫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黑褐色,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

6、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体表布满小刺,其底部较大。 卵形态特征 卵约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棉铃虫成虫棉铃虫成虫棉铃虫幼虫和成虫沟金针虫百科名片 沟金针虫沟金针虫(学名:Pleonomus canaliculatus)是鞘翅目叩甲总科叩甲科的一种昆虫,幼虫别名铁丝虫、姜虫、金齿耙等,成虫则称叩头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区,属于多食性地下害虫。在旱作区有机质缺乏、土质疏松的粉砂壤土和粉砂黏壤土地带发生较重;长期生活于土中,约需3年左右完成1代。中文学名:沟金针虫拉丁学名:Pl

7、eonomus canaliculatus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亚门:有颚亚门纲:昆虫纲亚纲:有翅亚纲目:鞘翅目科:叩甲科种:沟金针虫发现者:Faldermann目录为害特点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防治方法编辑本段为害特点沟金针虫属于多食性地下害虫。在旱作区有机质缺乏、土质疏松的粉砂壤土和粉 沟金针虫成虫1砂黏壤土地带发生较重。2以幼虫钻入植株根部及茎的近地面部分为害,蛀食地下嫩茎及髓部,使植物幼苗地上部分叶片变黄、枯萎,为害严重时造成缺苗断垄。3主要危害禾谷类、薯类、豆类、甜菜、棉花和各种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危害性较大。2沟金针虫雌虫不能飞翔,行动迟缓,且多在原地交配产卵,因此其在田间的虫口分

8、布很不均匀。幼虫的发育速度、体重等与食料有密切关系,尤以对雌虫影响更大。取食小麦、玉米、荞麦等的沟金针虫生长发育速度快;取食油菜、豌豆、棉花、大豆的生长发育较为缓慢;取食大蒜和蓖麻则发育迟缓或停滞,部分幼虫体重下降。沟金针虫在雌虫羽化前一年取食小麦的,产卵量也最多,则发生危害较重。3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沟金针虫幼虫4成虫:票褐色。雌虫体长1417mm,宽约5mm;雄虫体长1418mm,宽约3.5mm。体扁平,全体被金灰色细毛。头部扁平,头顶呈三角形凹陷,密布刻点。雌虫触角短粗11节,第三至第十节各节基细端粗,彼此约等长,约为前胸长度的2倍。雄虫触角较细长,12节,长及鞘翅末端;第一节粗,棒状,

9、略弓弯;第二节短小;第三至第六节明显加长而宽扁;第五、六节长于第三、四节;自第六节起,渐向瑞部趋狭略长,末节顶端尖锐。雌虫前胸较发达,背面呈半球状隆起,后绿角突出外方;鞘翅长约为前胸长度的4倍,后翅退化。雄虫鞘超长约为前胸长度的5倍。足浅褐色,雄虫足较细长。 卵:近椭圆形,长径0.7mm,短径0.6mm,乳白色。 幼虫:初孵时乳白色,头部及尾节淡黄色,体长1.82.2mm。老熟幼虫体长2530mm,体形扁平,全体金黄色,被黄色细毛。头部扁平,口部及前头部暗褐色,上唇前线呈三齿状突起。由胸背至第八腹节背面正中有1明显的细纵沟。尾节黄褐色,其背面稍呈凹陷,且蜜布粗刻点,尾端分叉,各又内侧各有1小齿

10、。 沟金针虫为害状(图一)5蛹:长纺锤形,乳白色。雌踊长1622mm,宽约4.5mm;雄踊长1519mm,宽约3.5mm。雌蛹触角长及后胸后绿,雄蛹触角长达第八腹节。前胸背板隆起,前缘有1对剑状细刺,后绿角突出部之尖端各有1枚剑状刺,其两侧有小刺列。中胸较后胸稍短,背面中央呈半球状隆起。翅袋基部左右不相接,由中胸两侧向腹面伸出。腿节与胜节几乎相并,与体钢成直角,附节与体轴平行;后足除附节外大部隐入翅袋下。腹部末端纵裂,向两侧形成角状突出,向外略弯,尖端具黑褐色细齿。6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细胸金针虫(图二)3细胸金针虫在东北约需3年完成1个世代。在内蒙古河套平原6月见踊,蛹多在710cm深的土层

11、中。6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活动能力较强,对禾本科草类刚腐烂发酵时的气味有越性。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表土内。在黑龙江克山地区,卵历期为821天。幼虫要求偏高的土壤湿度;耐低温能力强。在河北4月平均气温0时,即开始上升到表土层危害。一般10cm深土温713时危害严重。黑龙江5月下旬10cm深土温达7.812.9时危害,7月上、中旬土温升达17时即逐渐停止危害。2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中国的主要种类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宽背金针虫、兴安金针虫、暗褐金针虫等。 褐纹金针虫幼虫叩头虫一般颜色较暗,体形细长或扁平,具有梳状或锯齿状触角。胸部下侧有一个爪,受压时可伸入胸腔

12、。当叩头虫仰卧,若突然敲击爪,叩头虫即会弹起,向后跳跃。幼虫圆筒形,体表坚硬,蜡黄色或褐色,末端有两对附肢,体长1320mm。根据种类不同,幼虫期13年,蛹在土中的土室内,蛹期大约3周。成虫体长89毫米或1418毫米,依种类而异。体黑或黑褐色,头部生有1对触角,胸部着生3对细长的足,前胸腹板具1个突起, 可纳入中胸腹板的沟穴中。头部能上下活动似叩头状,故俗称“叩头虫”。幼虫体细长,2530毫米,金黄或茶褐色,并有光泽,故名“金针虫”。身体生有同色细毛,3对胸足大小相同。2. 细胸金针虫成虫: 体长89 mm ,宽约2.5 mm。体细长,暗褐色,略具光泽。触角红褐色,第2节球形。前胸背板略呈圆形

13、,长大于宽,后缘角伸向后方。鞘翅长约为胸部的2倍,上有9条纵列的点刻。足红褐色。图2-41细胸金针虫1.成虫2.幼虫3. 幼虫腹部末节(仿西北农大)图2-42细胸金针虫幼虫(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卵:乳白色,圆形,直径约0.51.0 mm。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23 mm,宽约1.3 mm,体细长圆筒形,淡黄色有光泽。尾节圆锥形,背面近前缘两侧各有褐色圆斑1个,并有4条褐色纵纹。蛹: 纺锤形,长89 mm。化蛹初期体乳白色,后变黄色;羽化前复眼黑色,口器淡褐色,翅芽灰黑色。3. 褐纹金针虫成虫: 体长810 mm,宽约2.7 mm。黑褐色,生有灰色短毛。头部凸形,黑色,布粗点刻,

14、触角、足暗褐色,前胸黑色,但点刻较头部小。唇基分裂。触角第2、3节略成球形,第4节较第2、3节稍长,第410节锯齿状。前胸背板长明显大于宽,后角尖,向后突出。鞘翅狭长,自中部开始向端部逐渐缢尖,每侧具9行列点刻。图2-43 褐纹金针虫1.成虫2.幼虫腹末节3. 幼虫 (仿西北农大)图2-44 褐纹金针虫幼虫(引自何振昌中国北方农业害虫原色图鉴)卵:长约0.6 mm,宽约0.4 mm,椭圆形。初产时乳白略黄。孵化前呈长椭圆形,长宽约32 mm。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530 mm,宽约1.7 mm,细长圆筒形,茶褐色,有光泽。头扁平,梯形,上具纵沟,布小刻点;身体背面中央具细纵沟。自中胸至腹部第8节各节前缘两侧生有深褐色新月形斑纹。尾节扁平而长,尖端具3个小突起,中间的尖锐;尾节前缘亦有2个新月形斑,斑后有4条纵线;后半部有皱纹,并密生粗大而深刻点。蛹: 体长912 mm,初蛹乳白色,后变黄色,羽化前棕黄色。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各斜竖1根尖刺。尾节末端具1根粗大臀棘,着生有斜伸的两对小刺。4. 宽背金针虫成虫: 雌虫体长10.513.1 mm,雄虫体长9.212.0 mm,粗短宽厚。体黑色,前胸和鞘翅带有青铜色或蓝色色调。头具粗大刻点。触角暗褐色而短,端不达前胸背板基部,第1节粗大,棒状,第2节短小,略呈球形,第3节比第2节长2倍,从第4节起各节略呈锯齿状。前胸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