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565274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5篇)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教师的真正本领, 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 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几年来, 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 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

2、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 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 师生同舟共济, 共同发展, 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 这是一大亮点, 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 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 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

3、加两位数第一课时, 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 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 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 课堂教学中, 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 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 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 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 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 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 设立了相应的情

4、景教学环境, 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 玩中学, 做中学, 听中学, 在思考中学习, 在游戏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习, 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 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这不仅是

5、评价体系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 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 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 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 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 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 淡化“区分”, 突出“转变”, 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 关注学生

6、学习过程, 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 而在改进. ”运用这些方法, 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 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在课堂上, 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 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 倡导教学民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2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

7、, 这些数学问题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在超市购物的时候, 在跟好朋友玩扑克牌的时候而今年去看望外婆的一次经历让我感到数学是如此的神秘, 如此的有趣, 如此的有用. 国庆节的时候, 我和爸爸、妈妈上启东去看望外婆. 到了外婆家门口, 刚好看到外婆从外面风尘仆仆地回来, 手里还拎着一个大篮子. 我很好奇篮子里面是什么东西呢?我急忙上前接过外婆手里的篮子, 探头一看, 篮子里面躺着两只圆溜溜的鸡蛋. 我问外婆:“婆婆, 怎么只有两只鸡蛋呀? ”外婆摸着我的手说:“刚才我去菜市场卖鸡蛋的, 知道你们要到家了, 就赶紧回来了. ”“婆婆, 你一共卖了多少只鸡蛋呀? ”我兴奋地问道. 外婆微笑着

8、、神秘地说:“这个问题呀, 你得自己算一算. 听好了, 我第一次卖出篮子里鸡蛋的一半加两只;第二次卖出余下的一半加两只;第三次卖出再剩下的一半加两只;最后篮子里还剩两只鸡蛋, 这篮子鸡蛋一共有多少只呢? ”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问题挺简单的, 没想到我认真地算了好几次, 答案都被婆婆否定了. 后来, 在爸爸的鼓励下, 我拿出草稿纸和铅笔认真地做, 我一会儿画图, 一会儿计算, 经过自己的努力, 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我急忙跟外婆说:“婆婆、婆婆, 一共有44只鸡蛋, 对吗? ”外婆高兴地摸摸我的头说:“我外孙女真聪明啊!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我自豪地说:“婆婆最后卖剩下的两只鸡蛋加两只等于4只,

9、 4只就是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的一半, 所以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2+2)_2=8;同样的道理, 第一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8+2)_2=20, 这篮子鸡蛋数就是(20+2)_2=44.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 但回想起来我仍然很激动. 因为通过这件事, 我发现数学的世界是如此神奇;数学对人们的工作.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3数学教育概论这本书是由张奠宙、宁乃庆主编的, 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学系列教材之一, 它带附带有一个光盘,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个关于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概述, 目的是帮助具有数学专业知识的学生获得有关数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

10、能. 它不再只是“教材教法”的说明书式的记叙, 而是阐述数学教育的规律, 具有自己怕学科体系. 全书分为实践篇和理论篇. 首先从观赏、分析大量的数学教学案例入手, 帮助学生编制教案, 走上讲台. 然后概略地介绍当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探讨数学教学的目的、学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等基本课题, 同时研究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 以及数学史、数学教育技术、数学教育心理等有关问题. 书中设专章介绍和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验, 并就数解题和数学考试、数学教育研究等问题进行阐述. 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 我颇有感触.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

11、, 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学生体验学习, 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创造,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 没有主体的体验. 然而在新课程中, 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

12、体验, 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 让学生亲历经验, 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 用活用好教材, 进行创造性地教,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 感受成功的喜悦, 增强信心, 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 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 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完了“圆的面积”, 出示:一个圆, 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 拼成了近似长方形,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

13、圆的周长大6厘米, 求圆的面积. 乍一看, 似乎无从下手, 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 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 也就是两条半径, 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 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 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 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 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 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 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 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 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 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 在美国也

14、流行“木匠教学法”, 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 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 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 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 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围成的长方体的

15、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 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 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 再捏成长方体, 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 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 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 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 圆柱高5厘米, 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 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 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 而能清晰地把握, 学会逻辑地思考.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4这一学期, 我担任学校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我认

16、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转变思想, 积极探索, 改革教学, 在继续推“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 将小课题研究“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实践于课堂教学中, 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五设想结合起来, 转变思想, 积极探索, 改革教学, 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他们能够感受成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班学生, 在起始年级时基础较差, 随着年级的递增, 数学知识点的增多, 知识面的扩展, 学生越来越感到学习数学的困难, 面对形式多样的解题方式更是无法应对, 就学习尽头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此, 我采取的策略是先让学生感到学数学不难:上课时我有意识的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叫学习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