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56108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教学模式新授课的四个环节,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十六字方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展开。具体要求如下:环节1:自主学习 (10分)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入要有情景性、启发性,可采用地理图片、地理现象录像等),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学生参照学案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查阅相关知识,自主完成学案上的学习内容,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此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搞清知识的前因后果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内容。环节2:合作交流(一)组内交流(5分)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带着各自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解决学习中疑惑问题,或者对预习学案进行组内批阅

2、、交流,相互检查落实的情况。小组长调控学习的状态,并总结小组共同疑惑的问题,准备在班内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一小组的交流讨论。 (二)班内交流(5分)在教师的调控指挥下,各小组代表依次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表达小组的观点和看法,提出小组疑惑的问题,达到引发讨论、共享成果;在班内展示、交流和评价,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聆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教师注意捕捉学生对地理问题分析的新观点、新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氛围。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保证展示的的方向性和顺畅性。环节3:精讲点拨(10)教师在充分参与学生的研究、展示、评价过程之后,对暴露出的问题和要进行精讲点拨。精讲

3、中尤其注意从思路、规范、规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并预留给学生整理学案、反思内化的时间。环节4:有效训练(8分)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巩固训练题。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训练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习题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和紧密联系地理热点问题。训练设计要注意突出疑点、难点和易错点,试题类型以读图分析和地理情景材料分析为主。训练题的数量要适当,最好能够当堂完成,并进行及时地反馈与矫正,确保课堂的效益,落实“堂堂清”的教学要求。环节5:课堂小结(2分)课堂小节是一堂课的总结与提升,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

4、教学内容的难易,可以有两种小节方式:一是由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本节课我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另一种方式就是教师来总结本节所学习地理知识、原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前因后果联系,指出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后训练】课后训练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题目:一是分层次的课后作业,把课后训练题分为必做与选做,针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是布置开放式的地理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找到学习的乐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 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梳理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宏观上理清知识的前因后果联系。该环节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对教

5、材再加工的处理能力,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体现教师对单元重、难点的把握处理技巧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弥补新授课中的欠缺和不足。环节1:自主整理(10分)利用学案中的填空、表格、框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再翻课本复习知识,整理复习内容,并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一定的角度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设计好复习提纲,不能把知识和问题变成简单的填空,要适当的进行综合。在教学中,要检查学生完成学案的质量,便发现问题,在关键处给予学生适当适时的指导和点拨。环节2:合作交流(10分)生生之间、小组内一起实施有效的交流讨论,达到加深理解,形成认知结构的目的,并展示单元知识结构图或知识树。这样,使复习的内容条理

6、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完成“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同时,明晰本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环节3:精讲点拨(10分)教师对某些存有问题的知识进行点拨精讲,加强知识间的对比和联系,突出知识的迁移应用。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典型例题,学生尝试分析独立完成,然后分组交流体验和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剖析典型例题,真正弄懂、弄通典型例题,并能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式的训练。通过对精选典型例题体验和剖析,能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例题的选题时要注意题目类型要精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

7、选择能体现“通性通法”,不要追求偏、怪、难。此环节先由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求解,再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交流时要注意分析过程要强化,“轻结果,重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审题”,思考题目特点,掌握解题思路,重视过程分析。在交流时还要注意解题规律的总结,例题解答之后,要引导学生交流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环节4:有效训练(10分)本环节是对复习的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又一次升华。要精心设置巩固练习题目,要注意练习题目的变式和系列化,避免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要少而精。此环节要求学生迅速做好巩固练习,然后对学习和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对其中暴露的缺陷和不足应及时矫正、补偿。课堂总结是整

8、节课系统的概括,是全部教学活动的落足点和归宿。应该包括:(1)站在整个中学知识体系的高度,完整地归纳概括复习内容。(2)概括总结知识技能、过程方法。(3)对复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要进行强调,同时选配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练习等。【课后训练】课后训练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分层次的课后训练。习题要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要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起作用。二是必要的再复习,再提高,再巩固。三是课后的相关问题的应用、探究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等。 讲评课教学模式测试后应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讲评。为了保证试卷讲评顺利进行,归纳了如下几个环节。环节1:自我纠错(10分)首先大体介绍测试中学生表现情况(不

9、是成绩的公布),试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对出错的问题进行自我分析,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是粗心造成的,这部分题目学生刚刚考完可能就已经发现了,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纠正、反思此类错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一定要让学生自行解决,对于此类错误教师没必要再去浪费时间讲解。环节2:合作交流(10分)学生自己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题,提交到小组内学生间交流和讨论,通过生问生、生教生、师教生相互讨论达到弄懂弄透,这样获得解决的题目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即使有一部分仍然无法解决,讨论交流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放大,突破,升华。讲评时不能因时间紧,量大而只顾教者讲,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讲评

10、课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活动。要给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发言和展示可以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环节3:精讲点拨(10分)(1)选择好要讲评的题目,进行归类分析,确定讲评顺序选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试卷测试内容范围内的重点题目;二是学生错误较多的题目;三是解决方法灵活多样的题目;四是题目有变式或变换的价值,有利于知识、

11、方法、能力体系的形成;五是题目与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可以拓展,对于以后的学习有利的题目,或者是能引出继续学习的内容、方法的题目。(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组织、引导、参与讲评切忌平铺直叙,更不能成为简单的对答案和说答案。应先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思维、做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归纳出解题方法。应该将较多的时间用在错因分析与思路启发上,避免“就题论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环节4:有效训练(10分)对于出错多或不会的题目,教师讲了,学生当时理解了,但是换个角度可能还是不会(或出错)。教师应当围绕该问题再设计出一些变式练习,进行当堂训练,以求巩固和加深。讲评课不能忽视课堂小

12、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再反思自己的试卷,整理知识和解题方法,今后考试注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再升华,能力再提高,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规律性的方法思路。【课后训练】课后训练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必要的复习巩固,进一步总结和反思,整理错题。如:在专用错题集上订正错题,订正不能满足于写一个正确答案或写出一种正确解答就了事了。每一个错题都要求学生按如下格式订正第 题:正确解答:错因:整理一题多解,充分体会、内化。作出得失分统计分析,定出下次目标。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训练题。结合个人实际,自选并认真完成一部分针对训练题。二是教师要针对题目所涉及的有关知识、技巧、技能、方法、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精心编制二次过关试题,让学生再通过做相关试题落实知识提升能力。三是二次过关试题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