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 高效课时作业 2.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55918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1 高效课时作业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选修1 高效课时作业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选修1 高效课时作业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选修1 高效课时作业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选修1 高效课时作业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选修1 高效课时作业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1 高效课时作业 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1(2012年海淀期中)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细菌能在液体培养基中以二分裂方式迅速扩增B噬菌体或大肠杆菌可在蛋白胨培养基中增殖C灭菌的目的是消灭与培养菌竞争的杂菌D稀释涂布法分散细菌得到单菌落的效果更好解析:细菌繁殖方式是二分裂方式,噬菌体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需要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在蛋白胨培养基中不能增殖;想要得到单个菌落可以用划线法,如果稀释后再划线效果更好;灭菌目的是防止杂菌和培养菌发生竞争。答案:B2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消毒方法依次是()化学消毒灼烧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巴氏消毒法ABC

2、 D解析: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能耐高温,需用干热灭菌;接种环可用灼烧灭菌达到迅速彻底的灭菌效果;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可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空气可用紫外线消毒;牛奶为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可采用巴氏消毒法。答案:A3(2012年东城一模)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培养中的一种常用的接种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操作中需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浓度梯度稀释B需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表面C不同浓度的菌液均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D操作过程中对培养基和涂布器等均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解析:若菌液浓度过大,形成的菌落连在一起,得不到单个的菌落。答案:C4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

3、验过程中操作有误的是()A经选择培养后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B富集培养这一步可省略,但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少C经稀释培养后,用刚果红染色D对照组可用同样量的培养液涂布到不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上解析:经选择培养后,再经稀释,才能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富集培养可省略;经稀释培养后,用刚果红染色;设置对照能证明经富集培养的确得到了欲分离的微生物。答案:A二、非选择题5(2012年北京西城测试)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利用下列材料和用具进行了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提示: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在含有刚果红和纤维素的培养基上

4、形成有透明圈的菌落。材料用具:采集的土样、研钵、配制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的各种原料、琼脂、纤维素粉、刚果红溶液、培养箱、无菌水。实验步骤:(1)利用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的各种原料、琼脂及_配制固体培养基,灭菌。(2)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在研钵中研碎后_,制成土壤匀浆。(3)利用无菌操作方法把土壤匀浆_到培养基上,放在培养箱内培养一段时间。(4)用显微镜观察纤维素分解菌时,要从_挑取材料制成临时装片。解析: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要加入纤维素粉做碳源,加入刚果红溶液,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采集的土壤样品在研钵中研碎后加入无菌水,制成土壤匀浆。利用无菌操作方法把土壤匀浆点接或接种到培养基上

5、,放在培养箱内培养。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分解刚果红纤维素复合物,产生了透明圈。挑取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制成临时装片可观察到纤维素分解菌。答案:(1)纤维素粉和刚果红溶液(2)加入无菌水(3)点接或接种(4)周围有透明圈的菌落6(2010年高考重庆理综)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列,菌落呈卷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宿主专一性,通过实验确诊。(1)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疑菌落。(2)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采取_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_(填“无机碳”或“有机碳”)。挑选可疑

6、菌落制片后,用_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接种可疑菌后,35 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_。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_,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_(填“高”或“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对排除的疑似患者及易感人群,可接种炭疽杆菌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_。解析:(2)微生物的培养基配制后常用高压蒸汽法灭菌;由于炭疽杆菌是异养型微生物,培养基中应加有机碳作碳源。炭疽杆菌呈竹节状排列,需借助显微镜观察。接种培养后,液体培养基由澄清变浑浊,应是炭疽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

7、组的设置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实验组加入生理盐水配制的澄清噬菌体液,对照组应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若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则培养6小时后,实验组中的炭疽杆菌由于噬菌体侵染而大量裂解死亡,浑浊度会明显低于对照组。接种疫苗后,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与此相关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和效应B细胞。答案:(2)高压蒸汽(98 kPa蒸汽)有机碳显微镜细菌大量繁殖等量生理盐水低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7(2012年济南二模)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菌种主要来自土壤,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鉴别培养。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上,可以将酵母菌从混

8、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获得纯种酵母菌,这一过程叫做_。在培养酵母菌的过程中,对培养基、接种环常采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_。(2)在使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的过程中,影响酵母菌酒精发酵的主要因素有_,常使用_的方法从发酵液中提取纯酒精。(3)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最好选择在_环境中采集土样,所选择的培养基应以_作为唯一碳源。(4)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合成纤维素酶,为了使纤维素酶反复使用,可以对纤维素酶进行_处理,处理的方法有吸附法、共价键结合法和_法。解析:(1)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常用灼烧灭菌。(2)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氧气浓度影响发酵产物。因酒精沸点较低,故可

9、用蒸馏法对酒精进行提纯。(3)纤维素分解菌生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分离所用的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以抑制以其他有机碳为碳源的菌类生长。(4)对酶进行固定化处理可以使酶重复使用,提高利用率。答案:(1)纯培养高压蒸汽灭菌、灼烧(2)温度、pH、氧气浓度等蒸馏(3)富含纤维素的纤维素(4)固定化包埋8(2012年聊城一模)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纤维素酶,通过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硝酸盐、磷酸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分析回答问题。(1)培养基中加入的化合物A是_,为微生物的生长

10、提供_,这种培养基属于_培养基。(2)为了筛选出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向培养基中加入_。(3)在筛选出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之前,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增加微生物的浓度。若获得纯净的菌株,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此过程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操作时采用_灭菌的方法;还可用_方法操作。解析:(1)应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所以在培养基中要加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2)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3)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稀释涂布平板法则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接种环和涂布器都是通过灼烧的方法进行灭菌。答案:(1)纤维素碳源选择(2)刚果红(3)接种环灼烧稀释涂布平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