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554363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社会全方位开放、经济和思维方式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原有苍白单调的农村社区文化与形势发展迫切需要构建新的校园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着不和谐的音符,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呈现出许多新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近几年来,我校在以校长史南城同志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班级文化的构建与开发远远滞后于校园文化,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可持续性。 校园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出发点和支撑点,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辐射点和延伸点。只抓校园文化能充分发挥校领导的教育积极性,但班级文化的空缺却挫伤了各班学生和班主任的教

2、育积极性,它会丢失教育的主体性;各班级的具体教育目标,方法、手段是有差异的,只有校园文化而没有班级文化就会失去教育的针对性。所以,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及发展的双主体”,为了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为了让学校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有效而能开拓创新,为了在五育并举中更好地凸显德育功效。我们提出,必须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一项研究性课题。 二、现状扫描 1、领导重视不够 时至今日,有些领导或老师仍然受教育的功利主义影响,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他们重视的是教育的结果,而非教育过程;他们看重的是学生的测评成绩,而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意志、方法等文化素养关注较少;他们看重的是一年一次学

3、校教育教学质量测评在全乡中的排位,而忽略了较长期的学校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和班级特色文化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这种重视物质作用轻视精神效应,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非持续发展教育思想对班级特色文化构建这些看似“务虚”的事物造成了障碍。据在3个乡镇近50所完小调查:完小校长认为在学校开展兴趣小组学习活动是为了应付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检查的占58%;36%的学校领导认为编写研读校本教材是浪费教师的休息时间,对中小倡议开展的诵读“新三字经”活动也只是停滞在会议布置上。一些完小领导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还有待于转变和改进,他们对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2、资金投入不足 我乡隶属中西部省份老区的

4、偏远乡镇,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校园文化及班级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随着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大,有些完小才慢慢逐步地解决了围墙和厕所等,有些村完小仍在申请拟建中。据调查,在本乡20所完小中仍有89%的简陋教室里没有多少册像样的图书,没有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设备;98%的完小学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浑黄”,路面操场没有硬化,校园缺少绿化,操场中找不到一个旗台。物质如此匮乏,精神文化建设就有点“纸上谈兵”了。经费如此紧张,令我们的校长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学校只能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学习教育活动。没有旗台的学校将国旗绑在竹竿上举行升旗仪式;没有图书

5、的学校,学生将自买的作文书、童话故事等凑集起来建立班级图书角;没有乒乓球台的学校用两块大水泥板拼合起来,中间摆上一行砖头就建立起“标准”球台了。 3、师资力量紧缺 教师课业负担较重。我乡有20所完小,教学网点分散,教学点学生数较少,大多数学校采用复式班教学。据调查,我乡有164名在职教师,平均年龄52.3周岁,大多数老师是民办教师转编的,3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不足总数的1/4。除中心小学所在地完小外,其他完小校长老师基本上是每人管教一个年级。繁重的教学常规工作占据着他们的夜晚和清晨。 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平均52.3周岁的年龄结构就像一个高龄产妇生育婴儿一样,让人联想到“危险”。年纪大了,工作

6、效率就低了些,工作的拼劲也差了些,陈旧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也多了些。这些使他们失却了工作的热情和努力,不能“与时俱进”了。一份问卷调查显示:50周岁以上教师76.8%认为能坚持做到“教学五认真”就很不错了,(即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至于课外活动就免了吧!他们就更不会想着如何做好班级文化建设了。有些老教师只是想将这种工作现状维持到退休就好了。 三、反思与建设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已在我校整体实施并初具理论体系,已彰显出明显的育人效果。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应当有所改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子课题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小学班

7、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进行可行性探索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保障这一子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可以以点带面,以中心小学所在地完小作为实验学校,设立实验班,尝试探索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经验,并将其推广到各完小。我们必须根据课题研究的工作规律,加强工作管理,注重实效,加大投入,保障本课题的顺利实施。 1、建立健全网络,纳入科研轨道 第一阶段,为了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规范学生,约束学生;以鲜明的班级特色文化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以健康的班级心理文化影响学生、熏陶学生,我校成立了以史南城校长为组长,谢小宁副校长为副组长,工会主席、教导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全校12位班主任组成实验小组,把

8、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工作纳入学校的江西省级科研课题“课程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实验范围,作为它的一个子课题来进行研究和实施。第二阶段,在上一阶段“建立健全网络纳入科研轨道”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摸索出了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相关老师为辅导,以文化知识为切入点,以兴趣特长为载体,以晨会、班队活动、班级文化课、课外活动、假日活动为阵地,以学科为依托,以感染品悟、实践活动为途径,以德智交融、情感激励、师生和谐、生生互动为手段,以动手操作、动脑体味、潜移默化、融会贯通为方法,以学生自学、自做、自比、自感、自悟、自求、自律、自评、自乐、自进为活动轨迹的工作思路。 2、加强教师培训,

9、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阶段:为了提高班主任创建班级文化特色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学校要狠抓班主任培训,可以请名师授课,讲谈班主任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个人自学与大组学相结合;集体受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典型引路与全面铺开相结合;情感激励与现场交流相结合,进一步激发班主任创建班级文化特色的积极性。抓好“四一一工程建设”。“四”即“四角”:包括少先队角、花卉角、卫生角、图书角;一专栏(读报栏);一园地(学习园地、才艺大比拼园地、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园地)。这项工程要因班制宜,因人制宜,注重实效。 第二阶段,要组织班主任老师及时总结经验,实施和沙龙交流相结合,观摩班级活动与参观操作过程相结合。

10、狠抓反思教育和行动研究两个重点,通过小型对话和中型沙龙,让班主任思考、反思,探索和解决班级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提高班主任的师德修养和工作能力。学校可组织班主任教师积累一些班级特色文化课、课堂教学课例,撰写学生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典型教育案例,通过对课例、案例交流、汇编、推荐,促进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3、加大物资投入,营造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建设,既包括软件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含有硬件的,环境建设的因素。学校要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中小要积极争取资金,改造完小旗台、球台、体育场所、图书室等设施,确保各班“四一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班要能配备相应

11、的活动设施、器材,确保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等顺利开展。 班级文化建设是以班级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创造良好、和谐、规范的班级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1)要创设规范的班级生活氛围。规范的班级生活氛围是指学生生活的规范化,包括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班级要制订相应的规范行为制度。三塘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优秀中队评比细则、五有五无评比细则、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星级学生评比细则等规章。有了制度,必须严格执行。我们要利用少先队值周员检查落实,每周一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的操行、生活规范化

12、进行公布,还开展规范教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同时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我们每学期规定开学初的第一个月为日常行为规范强化月,通过看、练、比的方法,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养成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创设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融通。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心理融通在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中有重要意义。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是指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师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是:尊重、理解、平等、互助;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原则是:守纪、诚实、团结、互助。教师要注重引导建设良好的班级舆论,形成优良的班风,及时帮助心理困惑的学生排除思想障碍,端正思想认识。教师的热情要多向学困生倾斜,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激发他们热爱班集体的情感,使班级心理氛围更为和谐、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