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课堂提问.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55174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课堂提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药理课堂提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药理课堂提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药理课堂提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药理课堂提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课堂提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课堂提问.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和(后遗效应)2. 药物的治疗作用可分为(对因治疗(治本)和(对症治疗(治标)3. 受体(概念):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与之结合的生物大分子。4. 药物(概念):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促进动物生长繁殖和提高生产性能的物质。5. 生物利用度(概念):药物以一定的剂型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6. 副作用(概念):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预先可知。7. 从药物方面看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剂量)、(剂型)、(给药方案)、(联合用药及药物

2、相互作用)8. 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对50%个体有效的剂量)9. 首过效应(概念):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又称首过消除。10. 药物的局部作用是指(药物在吸收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11. . 从机体方面看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种属差异)、(生理因素)、(病理状态)、(个体差异)12. 药物特殊毒性的“三致”是指(致畸)、(致癌)、(致突变)13. 制剂(概念):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使用,易于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求的剂型。14. 在一级动力学中,一次给药后经过( 5 )个t1/2

3、后,体内的药物基本消除。如果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约经过( 45 ) 个t1/2可以达到稳态血药浓度。15.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16.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使机体组织器官( 兴奋 )和(抑制 )17. 药效学是研究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18. 弱酸性药物易从pH (低) 的体液向pH (高) 的体液被动转动19. 受体的三个特性为 (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20. 耐受性(概念):少数个体对药物特别不敏感,或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药物效应逐渐减弱,需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等强度的效应。21. 药物的肝肠

4、循环(概念):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22. 血浆半衰期(概念):指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消除半衰期、生物半衰期。23. 抗菌后效应(概念):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24. 两药合用时,可使总效应发生改变(药效学相互作用),可能出 (协同作用)、(相加作用) 、(拮抗作用) 几种情况25. 最小有效量或阈剂量是指: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26. 配伍禁忌(概念):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从而可能发生混浊、沉淀、产

5、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被称为配伍禁忌。27. 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28. 药物的协同作用是指: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29. 药物在体内转运时经过细胞膜或生物膜的跨膜转运方式有 (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胞饮/吞噬作用)、(离子对转运) 几种方式。30.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31. 阿托品解毒主要用于 (有机磷酸酯类) 中毒的解救32. 普鲁卡因不用于局部麻醉中的 (表面麻醉) 麻醉33. 局部麻醉药(概

6、念):简称局麻药,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阻断感觉神经发出的冲动与传导,并获得局部组织痛觉暂时消失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无作用。34. 儿茶酚胺类药包括 (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35. 局部麻醉药中毒性最大的药是 (丁卡因)36. 毛果芸香碱对眼睛的作用是( 缩瞳 )和(降低眼内压 )37. 阿托品用于麻醉前给药主要是利用其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 ),用于抗感染性休克主要是利用其 (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 作用38. 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途是(抗休克)和(升高血压)39. 合成乙酰胆碱的酶称为 (胆碱乙酰化酶),在神经末梢水解乙酰胆碱的酶称为 ( 胆碱酯酶 ) 40

7、. 常用的黏浆药有 (阿拉伯胶)、(明胶)、(淀粉)等。41. 常用的收敛药有 ( 鞣酸 )、(鞣酸蛋白)、(明矾)等。42. 常用的吸附药有 (药用炭)、(白陶土(高岭土))、(滑石粉(或百草霜、木炭末))等。43. 拟胆碱药: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与传出神经的胆碱能神经产生的效应相似,这类药物就称为拟胆碱药。44. M受体兴奋可引起心脏 (抑制,瞳孔收缩 ),胃肠平滑肌 (收缩),腺体分泌( 增加 )45. 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破坏NA的酶主要是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和( 单胺氧化酶(MAO))46. 保护药(概念):又称皮肤黏膜保护药,对皮肤和黏膜部位的神经感受器有机械保护性

8、作用,缓和有害因素的刺激,减轻炎症和疼痛的一类药物。47. 胃肠平滑肌上分布的胆碱受体为 (M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的胆碱受体为 (N2受体)48. 局部麻醉的方法主要有 (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传导麻醉)、( 硬膜外腔麻醉 )、(封闭疗法)49. 肾上腺素受体分为(1受体)、(2受体)、(1受体)、(2受体)50. 全身麻醉药(概念):简称全麻药,能可逆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消失、骨骼肌松驰等,但仍保持延脑生命中枢的功能。51. 全身麻醉药对神经纤维麻醉的先后顺序为:(植物神经)、(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神经52. 镇静药(概念):能使中枢神经系

9、统产生轻度的抑制作用,减弱机能活动,从而起到缓和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静的一类药物。53. 将全身麻醉过程分为四期,分别为第一期 (镇痛期(随意运动期)、第二期 (兴奋期(不随意运动期))、第三期 (外科麻醉期)、第四期(麻痹期(中毒期) )54. 抗惊厥药(概念):能对抗或缓解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症状,消除或缓解全身骨骼肌不自主强烈收缩的一类药物。55. 复合麻醉常用的方法有 (麻醉前给药)、(诱导麻醉)、( 基础麻醉)、(配合麻醉)、(混合麻醉)56. 全身麻醉分为 (吸入麻醉) 和 (非吸入麻醉) 两种57. 诱导麻醉(概念):为避免全身麻醉药诱导期过长的缺点,一般选用诱导期短的硫喷妥

10、钠或氧化亚氮,使之快速进入外科麻醉期。58.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退高热、减轻局部钝痛,大多数还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59. 解热镇痛抗炎药都具有抑制 (前列腺素) 合成的共同作用60. 阿司匹林具有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等作用,这些作用的机制均与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有关61. 抗酸药(概念):能中和胃酸,胃内pH的弱碱性无机药物。减轻酸对胃壁的直接刺激以及解除己形成溃疡面的腐蚀和刺激。对胃粘膜及溃疡面有保护和收敛作用。62. 刺激性泻药:内服后在肠内代谢分解出有效成分,并对肠黏膜感受器产生化学性刺激作用,促进肠管蠕动,引起下泻的药物。63. 泻药按作用机理可分为

11、 (容积性泻药(盐类泻药))、(润滑性泻药(油类泻药))、(刺激性泻药(植物性泻药))三类64. 健胃药(概念):能促进唾液、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的消化机能,从而提高食欲的一类药物。65. 容积性泻药(概念):不易被肠壁吸收且又易溶于水,内服后在肠腔内能形成高渗溶液,因此能吸收大量水分,并阻止肠道水分被吸收,从而软化粪便,促进肠管蠕动,引起排便的药物。66. 常用的助消化药有 (稀醋酸)、(乳酸)、(胃蛋白酶(胰酶、乳酶生、干酵母))等。67. 健胃药可分为 (苦味健胃药)、(芳香性健胃药)、(盐类健胃药 ) 三种68. 抗酸药(概念):能降低胃内容物酸度的弱碱性无机物质。69. 镇咳药

12、(概念):能作用于咳嗽反射中枢或末梢部位,抑制咳嗽反射的药物。70. 平喘药主要有(受体激动剂 ) 、(M受体阻断药)、(茶碱类)、(肥大细胞膜稳定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五大类71. 氨茶碱的主要药理作用有(平喘作用)和(强心利尿作用)72. 祛痰药(概念):能增加呼吸道分泌,稀释痰液或降低其粘稠度,使痰易于咳出的药物。73. 平喘药(概念):能作用于喘息发生的不同环节,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缓解或预防喘息的药物。74. 麻黄碱主要做 (平喘药) 药75. 体内有效体外无效的抗凝血药是 (香豆素类) 类76. 心律失常(概念):当心脏自律性异常或冲动传导障碍时,均可引起心动过速、过缓或心

13、律不齐,统称为心律失常。77. 血凝过程一般分为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的形成) 、(纤维蛋白的形成) 三个阶段。78. 作用于心脏的药物有:(直接兴奋心肌(强心苷))、(通过神经调节影响心脏的功能(拟肾上腺素药))、(通过影响cAMP的代谢起强心作用(咖啡因))79. 抗心律失常药分为四类:(类钠通道阻滞药)、(类受体阻断药 )、(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类钙通道阻滞药)80. 促凝血药(概念):即止血药,是一类能加速血液凝固或抗纤维蛋白溶解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出血停止的药物。81. 根据引起贫血的原因不同,将贫血分为 (缺铁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14、(巨细胞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四种类型贫血。8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用(叶酸)和(维生素B12 )治疗83. 抗凝血药(概念):通过干扰凝血过程中某一或某些凝血因子,延缓血液凝固时间或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的药物。84. 肝素过量所致出血可用 (鱼精蛋白) 解救,华法林过量所致出血可用 (维生素K) 解救85. 抗贫血药(概念):能够防治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一类药物86. 保钾利尿药(概念):竞争性拮抗醛固酮(如螺内酯)或直接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如氨苯喋啶)使K+-Na+交换减少而产生利尿作用,长期服用可引起高血钾的药物。87. 速尿的主要不良反应有 (代谢性碱中毒)、(脱水和

15、电解质紊乱)、(耳毒性(胃肠道扰乱和血液学扰乱))88. 噻嗪类利尿药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抑制该部对 Cl-和Na+ 重吸收,而利尿89. 具有保钾作用的利尿药是( 螺内酯(安体舒通))和( 氨苯喋啶 )90. 高效利尿药有 (速尿(呋喃苯胺酸、呋噻米)) 、(利尿酸) ,利尿作用的部位是 (髓袢升支粗段的皮质部和髓质部),作用强的原因是其降低了肾的 (稀释) 和 (浓缩) 功能91. 临床常用的同化激素有(苯丙酸诺龙(苯丙酸去甲睾酮)、(去氢甲基睾丸素)、(康力龙)92. 同化激素(概念):指同化作用强,雄性化作用较弱的类固醇衍生物。93. 常用的子宫收缩药有(催产素)、(麦角新碱)、(垂体后叶素)(前列腺素类)94. 常用的糖皮质激类药有 (地塞米松 )、(氢化可的松 )、(倍他米松)、(泼尼松龙) (醋酸氟轻松)95. 可用于母畜同期发情的药物有(孕酮)、(地诺前列腺素)、(卵泡刺激素)、(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促性腺激素)96.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表现为(抗炎)、(抗过敏(过免疫) )、(抗毒素)、(抗休克)、(影响代谢)五大方面97. 兽医临床常用的抗过敏药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拟肾上腺素药)、(钙制剂 )、(抗组胺药)四大类98. 长期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