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渗透.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542967 上传时间:2024-03-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渗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渗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渗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渗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渗透.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浸透摘要:对英美文学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学习和研究英语语言文化的必要途径,而英美文学既不属于单纯的历史课范畴,也非纯粹的文学欣赏课,它需要授课老师个人的智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此以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分析为根底,结合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对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的浸透进展了建立性的讨论。关键词:英美文学;教育价值;形式;方法一、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无可否认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英美文学也是一束光辉,照亮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路途。英美文学的学习,详细来说,开设英语文学教育的目的是直接进步学生的英语语言程度,让学生掌握英语文学和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学

2、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首先,文学是语言的精华,文学欣赏会直接有助于英语程度的进步。在经过根底的语言教学之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无疑是学习英语的一个系统有效的途径和必要阶段。文学阅读能使语言学习有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英美文学课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独立考虑和创造性思维才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英美文学课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以适应将来社会开展需要的一门课,那么成为老师们努力的方向。二、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讨论一首先在阅读理解的根底上进展研讨式教学,针对某一作家的某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理解的根底上开展调查研究,进展发散式的思维,使每个学生都积极

3、参与到文学课堂教学中来。通常文学内容涉及作家、作品、读者和作品反映的世界四个要素,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它更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而文学作品那么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考虑的记录。作为读者的学生也只有把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投入到作品欣赏里面与作者进展精神交流,才能到达对作品的真正理解,实现对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意象的理解。因此,在授课时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响,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才能。这样,在使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语言艺术、学习稳固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从文学作品中认识社会、体验人生。二有效浸透现代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理论,进步学生多角度分

4、析文学作品的程度来学习英美文学。理解西方文化,不仅要理解西方的文学艺术、礼仪风俗,更要理解西方的心灵史和思想史。因此,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理论中,通过详细文本分析,把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有机地浸透进去,让学生更深化透彻地理解作品的精华和要旨。要深化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就必须理解一些西方哲学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意识分层,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等。多元的西方文化及其流派表达了西方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界的思辨传统,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对文学的掌握和讲授获得更多的张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因此老师通过借鉴不同的文艺批评理论,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某个

5、作家作品进展个案分析与研究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培养一种新的思维形式,而这也正是文学教学的目的所在。不同理论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来赏析同一部作品,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浓重兴趣,而且他们会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中收获快乐,获得启迪,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才能和科研才能。三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才能。1.读完好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阅读文学作品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才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

6、统的文学课上,老师往往采取满堂灌教学。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在阅读作品的根底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表达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3.写读书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那么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及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才能,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既有丰富的感性经历,又有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将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意志,养成安康和谐的人格。参考文献:Brker,Peterandiddsn,Petered.APratialReaderinntepraryLiteraryThery.US:PrentieHall/Harvester中国论文联盟heatshea,1996.作者单位刘娜靖: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马雪静:河北省石家庄外经贸职业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