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540011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沈 阳 七 中 孔 莹我选择的课题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这是一节基础知识相对丰富的课,我尝试在本节课通过以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构建“眼与视觉”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并认同视觉卫生和树立关爱意识,让知识、能力、创新、情感在这里水乳交融一、教学目标:知识:1、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实践、创新能力。情感:认同视觉卫生,树立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人群的意识。二、过程方法:1、通过教师指导,利用

2、眼球模型、书中插图,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眼球结构。2、教师设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明确眼球成像过程。三、教学准备:眼球模型、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创设亲身经历的情境,无疑是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节课的导入中我这样设置:(播放一段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录像)师:这一情境在今年的夏天是经常可见的,那如果它发生在你放学的路上,你会怎样做?(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对探索“人体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生:找个地方躲起来! 赶快往家走!

3、把雨衣准备好!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做?生:我看到了乌云。 我听到了雷声、风声。 我感到了很大的风吹到我身上。师:看来只有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才能让我们对自身生命活动做出准确的调节。好玩、好动是学生们的天性。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同时抓住学生心理,让能充分发挥各种感知能力的生活用品做道具的小游戏“猜猜我是谁?”走入课堂,寓教于乐。而同学们更是在快乐的亲身体验中,证实了:视觉获取信息最多。进一步激发了了解“眼和视觉”的渴望。(二)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有关“眼和视觉”学生并不陌生,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他们都想弄清哪些问题!师:有关眼和视觉,你都想弄清楚哪些问题?生:我想知道近视眼是怎么回事? 我想知道眼

4、睛各部分结构、名称。 我想了解眼睛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这时,我既不急于一一作答,也不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探究,而是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适时引导、启发: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基于对眼球结构的了解。进而让他们利用眼球模型、书中插图,自主的学习了解眼球结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发挥出主体地位,同时提高学生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既惊讶又喜悦,他们不局限于对眼球结构的了解,同时还更深入的分析、设疑、探究:近视眼、远视眼是晶状体出现了问题吗?玻璃体浑浊是怎么回事?视网膜脱落还能看见东西吗? 而这些较为专业的医学知识,竟然在同学们的探究中大多找到了答案。这一

5、表现,让我深刻意识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们的知识面在无限量的扩宽,学生就是我们身边最宝贵的课程资源。而正是因为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一资源才得以开发。然而,我们知道没有基础知识作基础的能力,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自主学习后检验成果的小组竞赛就显得尤为重要。 师:大家在刚才的学习中都很主动、认真。我这里设置了A、B、C、D四道思考题。咱们四个小组各选其一,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学习效果最好!生:我们选A,动动手:组装眼球。 我们选C,考记忆:说出眼球的三个结构名称及其特点。 我们选D,对对号:在电脑中将眼球名称对号入座。我们选B,猜猜看:下列变化是由眼球哪一结构引起的?大家在“动

6、动手”、“考记忆”、“猜猜看”、“对对号”的竞赛中,既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又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插入实录)这时,我知道时机已到,于是趁热打铁将照相机与眼球结构对比图呈现出来,同学们很轻松的对比出了二者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之处,从而顺利引入“视觉的形成”。(三)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机会教育学家认为:“主动的学习者是成功的学习者。”而探究学习是主动学习的方式之一。通过探究,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和思维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因此在“视觉的形成”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的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外界的光线依次通过眼球的哪些结构并最终在什么结构上成

7、像的?2、眼睛是通过哪一结构的调节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大家在探究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同样的问题展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的碰撞,最终产生了创造的火花。到了汇报结果的时候了,一只只小手踊跃的高举着,争先恐后地展示小组丰采。而这时,我发现平时性格内向的梁晓龙同学虽然没举手,但也在用他那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注视着我,好像在说:“我也准备好了!”于是,我决定将这个表现的机会给他。师:老师能够看出对于刚才的探究活动大家完成得不错,特别是我们班的梁晓龙同学,尤为出色,但他有点缺乏自信。下面让我们用掌声为他鼓鼓劲,欢迎他来汇报一下第一个探究结果!晓龙:外界光线依次通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

8、璃体,并最终在视网膜上成像。师:他说的好不好?生:好!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和最真挚的微笑告诉了晓龙:你真棒!从那节课起,我和同学们都发现晓龙在变,变得越来越勇敢,越来越自信。在第二个问题的探究结果上,意见出现了分歧:第三小组:我们认为是晶状体。第五小组:我们认为是瞳孔。瞳孔还是晶状体?这时,动态课件:眼睛视远物、近物,发挥了最有效的作用。同学们观看后,心服口服,异口同声:晶状体。适时的归纳总结,是探究活动的深化。(插入实录)这里,我利用色彩艳丽的剪贴画,将这一重点内容呈现于黑板上。然后及时激思设疑:“真实的物体与所成的物像有什么差别?”生:倒像!师:那为什么我们通常看到的物体都是正立的呢?生:是

9、大脑纠正的。继而,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明确:视觉形成于大脑。 (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迸发此时,学生们对“眼和视觉”已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也充分意识到了眼睛对视觉形成的重要性。进一步借助“我国角膜损伤致盲”的资料分析引发讨论:师:我国仅角膜损伤致盲患者就有400多万,其中青壮年约占70,儿童约占15,这些人只要患上健康的角膜就会立刻复明,但我国每年只能给约700人做角膜移植手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受封建因素的影响,一些人不愿意死后捐角膜,导致角膜资源太少。师:同学们,我们怎样尽自己所能关爱身边的盲人朋友呢?生:我愿意在死后捐献角膜。 看到盲人过马路、提重物,我一定会帮他。 清除盲道上的障碍

10、物。 师:好!就让我们一同关爱盲人,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吧!:此刻,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心潮在澎湃,热血在沸腾,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五)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究天地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们有些意犹味尽。没关系,我给大家选择了:爱眼网、世纪眼科在线等网址,可以让我们在课下继续走进眼睛的世界。(插入实录)(六)寄语学生:一起爱眼六月六日是爱眼日!它的设立在于提醒我们每个人要爱护好自己的眼睛,因为它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只有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地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优美的音乐,清新的背景,真挚而诚恳的话语寄语学生,进一步深化主题。)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并没有减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要求,只是将它由以往的作为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转变为了发展能力、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最终达到各项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以实践。六、教学点评 本节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不仅强化了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去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