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化、山水城市与山水住区》(规划与观察).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538470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水文化、山水城市与山水住区》(规划与观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水文化、山水城市与山水住区》(规划与观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水文化、山水城市与山水住区》(规划与观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水文化、山水城市与山水住区》(规划与观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水文化、山水城市与山水住区》(规划与观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水文化、山水城市与山水住区》(规划与观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水文化、山水城市与山水住区》(规划与观察).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水文化、山水城市与山水住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510060)李萍萍 院长,高级规划师郑 静 高级城市规划师 .1990年,钱学森先生提出“山水城市”一词,此后,钱老陆续在不同场合对“山水城市”概念作了阐述。各界人士围绕这个话题也展开了广泛讨论,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似乎也从中找到了新的理念,新的目标。目前,广州也提出要建设“山水城市”。本文试图从文化价值观、城市规划和山水住区发展的角度对广州“山水城市”与“山水住区”作一些初步探讨。 关于山水文化讲山水城市,不能不先说说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诗词、中国园林,进而山水城市,这几者秉承的是同一文化精神。传统山水文化的渊源主要是任性

2、于自然之中的老庄哲学注。不过,传统山水审美观被结合在北方皇家园林与江浙豪族园林中,成为人们舒缓精神的休闲场所,这似乎也是今天建设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山水城市的文化基础,是处理自然素材的艺术出发点之一。然而要建设现代山水城市,不但要秉承传统山水文化的艺术精神,还要开创新的山水观。中国传统园林大多对自然作较大的更改、雕琢,以符合人们主观设想的空间秩序。“大禹治水”、“李冰凿堰”、“愚公移山”,改变自然山水以适于生存者被奉为英雄,尽管与中国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有关,但也多少形成对自然山水不够尊重的态度。东方园林,尤其是中国园林,总会将一些人为的幻想寓加于自然山水,过分的托物寄情,经常采用对比、隐喻、蕴涵、

3、小尺度的“蒙太奇”手法,如假山、畸木、曲径、被约束的溪水等等。相反,欧洲,特别是欧洲文化发源地地中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就没有那么恶劣。希腊神话中的自然诸神都比较人性化,温文尔雅,相比之下,中国封神榜与民间诸神就要狰狞任性得多。由此也可以看出,西方人比较崇尚自然,对自然景观一般不附加人的意志,不管是园林中的山水,还是城市中的山水,基本上保留自然原貌。西方园林(或城市)往往以比较单纯的尺度、色彩、线条、硬柔来构造环境空间,直率而一览无余。但就艺术需要超越现实这一点来讲,中国山水更多的是艺术,西方的山水更多的是自然。 山水城市毋庸置疑,二十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城市经济与居民生活水平迅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

4、全面改善。但也留下不少问题,诸如建筑拥挤、交通混杂、绿地稀少、工业污染严重、历史街区被破坏等等,迫切需要改善。就象100年前霍华德针对工业化初期城市提出“花园城市”一样,人们针对现实的种种问题提出“山水城市”。那么,“山水城市”的内涵是什么呢?正如一部红楼梦,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对“山水城市”的观点也有多种。钱学森曾肯定鲍世行提出的观点:“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主要是: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重视科学技术,面向未来发展,对于这一点一定要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并非仅搞一些具体的挖水堆山。”“山水城市”的核心立场是人本主义,“把古代帝王所享受的建筑、园林,让现代中国的居民百姓也能享受到”(钱学森)

5、。建设“山水城市”的方法是把“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钱学森,1996.3)。原广东省建委主任陈之泉先生认为“山水城市”的本质是“生态”,是对城市已有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当的艺术处理。“山水城市”并无统一的标准。重庆、乐山,有山有水,可谓是山水城市,但城市环境的艺术价值还有待提高;苏州、杭州属于江南品位,水密山小,也可谓山水城市美国自然景观浑厚,依山就水的居住区荡然延伸,称其为山水城市也不为过。奥地利的萨尔茨堡,阿尔卑斯山地与萨尔茨河环抱着莫扎特的故乡,可谓欧洲的“山水城市”。 广州历史上就是“山水城市”广州自古以来自然山水与人文

6、聚落相拥相生,也是山水城市。广州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古称“番禺”,“番禺”者,番山、禺山也。先人背山(白云山)面水(珠江)择址建城。“背山”,可阻凛冽北风,达岭南各路;“面水”,可渔舟其间,通四海贸易。由于地势较高,城池不受洪水、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这使广州城址历千年而不变,在云山珠水孕育下繁衍发展。能做到趋其利而避其害,“天人合一”,可算是“山水城市”最高境界!明时的广州有“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写照(附图片),近代称为“花城”,这些与山水城市属同一境界。1950年代,广州整治涌沟漫滩,挖出荔湾湖与东山湖,当时市长朱光曾写下五十首“广州好”,其中有赞到,“松林泉唱晓霞丹”,“湖开新翠舞

7、飞霞”,这何尝不是山水城市!不过,我们也承认,经济发展过程也使城市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市区工厂堆积过多,珠江岸线被工厂仓库占用,建筑密度太高,白云山被侵占,城市水体、大气被污染,正因为存在这种种问题,当城市离自然山水越远,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越严重,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期望就越强烈。市民不仅期望市区多一些公园绿地,还期望有真正的森林和清澈的河水。今后广州要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恢复曾有过的山水境界。 广州的“山城田海”山水园林的尺度可小到一钵盆景,大到数百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钱学森,1983.7)。建设山水城市也有不同尺度。广州地势地貌独特,既有平坦低洼的珠三角冲积平原,又有延绵起伏的丘陵台地,林木植

8、被保护良好,山塘河涌分布其间。其“山”,多是低山缓丘,不似重庆那样徒峭嶙峋,却又比苏杭富于起伏变化。其“水”,有珠江干流,也有“六脉”汊道,不似重庆川江、南宁邕江那样深卧河床,暴涨陡落,兼有苏州水网之秀与武汉长江之阔。这样的自然条件营造山水城市得天独厚。但也应注意到,广州是个特大城市,营造山水城市不能仅仅局限于假山水池,街头绿化,不仅要增加城市公园,还要继续走向更大的山水环境格局,走向“一江多岸”格局。自然森林与果园不只作为“体外呼吸机”停留在城郊,而应规划保留在城市中间,使其成为“城市绿心”,城市的“肺叶”。除白云山外,建议海珠区果园,小谷围,龙头山,陈家林等等都可立法保留为城市森林。200

9、0年初“撤市设区”之后,北至花都,南至番禺的山山水水都将成为广州构建山水城市的要素,我们可以在延绵数百里山林地和水系中构建“大山大水”的山水城市。广州完全有可能成为由百米之间的岭南园林、数十公顷的绿地公园到数千平方公里的“山城田海”构成的,多层次、多尺度的山水城市。 建设“山水城市”的一些原则要使“山水城市”的理念不被引导向偏颇,或许应坚持这样一些原则:【人本观】山水城市“以人为本”,这“人”就是全体城市居民。墙垣之内的富家园林或皇室园林与一个平民化的城市山水有本质不同。山水是大众的山水,是公共财富。“山水城市”不是城市的“包装”,而是城市的“内容”。【艺术观】如果说“绿地”是自然生态的工程术

10、语,那么“山水”就是自然生态的艺术术语。广州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何不善为利用,以构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相信人们自尊,且尊重自然,就会逐步实现山水城市的理想。【生态观】“山水城市”服从于自然生态。用环境经济学的话来说,自然“山水”是一种“生态储蓄”。如果说广州是“山水城市”的话,主要意义在于我们对古已有之的云山珠水的尊重与爱护,而她们也将会继续慈母般拥护着广州,助我们繁衍进步。假如我们不经意中破坏了山的秀貌,污染了水的本底,那不仅是一种不自尊的行为,而且在未来某个时候将受到自然界加倍的报复。【系统观】山水城市是个系统工程,自然山水必须和恰当的城市功能布局,恰当的建筑,恰当的交通系统,甚至

11、是恰当的市民恰当的文化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山水城市”。【现实观】在我国目前人口与资源环境压力下,简单地将“皇家园林”或西方城市的标准移用于广州这样一个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恐怕不尽现实。在人均“山水”面积标准不可能太高的前提下,能因地制宜地将城市建设得宜居、宜赏,已属“至善”,切忌模仿攀比。【特色观】“山水城市”适应于各个城市自身特有的条件,不存在具体的统一标准。如果兰州建成山水城市,肯定与广州有很大不同,而重庆的山水自然与苏州的判若两别。城中尽有山和水,山水迤逦各不同。广州的特色在于“云山珠水”,在于从九连山麓到南海之滨的“山城田海”。【协调观】山水城市不排斥其它城市内涵与城市风格。如山

12、水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二者虽是相对独立的范畴,但都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更明确的说,对有2200年历史的广州,山水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是互为条件的。2002年广州建成区已扩大到300平方公里,我们可以在54平方公里老城区以外多搞绿化,老城区则以原有风格的延续保护为主。 山水住区与房地产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多层居住区,数千家房地产公司应运而生。“五星级的家”、“无敌江景”、“荔湾人家”各种各样居住区“卖点”层出不穷,这些小区有的实惠方便,有的凸现富贵身份,有的投合高雅闲情,总之,各开发商力图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品牌,占据市场。为满足人们

13、亲近山水的渴望,不少房地产商依托水库山林,开发中高级居住区,称之为“山水楼盘”。不从商品房销售环节,而从环境特色与城市功能的角度,我们将这类居住区称为“山水住区”。山水住区近几年逐渐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开发类型,一种新的“卖点”。山水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山水住区,建设“山水城市”的原则,也适用于山水住区的开发,要求既实现市场价值,又实现生态价值、审美价值。 山水住区的发展背景经过了以居住面积为主要目标的初期阶段后,广州房地产业开始进入更高层次的结构调整。基于以下几个因素,广州北部山水住区将会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第一,城市社会分异与社会区演替是山水住区市场形成并逐渐扩大的社会经济背景。随着市场经

14、济发展,“经济地位”将代替“职业”成为区分居住区的主要因素,较高水准的有效购买力已培养出来,客观上要求市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楼盘。第二,城市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使包括山水住区在内的商品住宅市场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尽管有短时、局部的调整)。第三,汽车进入家庭已不是设想,而是现实。第四,居住“郊区化”从早期的“近郊化”进一步发展到“远郊化”。第五,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根本上改变,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使山水住区能在更广范围内布局。第五,经过二十年发展,房地产业本身已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实力,可以开发更有文化品位与生态品位的居住区。 山水住区的发展策划 目标市场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结构中,山水住区属于“高端”一级

15、,是传统审美精神与现代生态观结合所形成的居住观念。这可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Maslow,1954)相类比,“实用住宅”与“安全”需求相对应,“山水住区”则与“自我实现”需求相对应。往往是富有兼具品味修养的消费群,才愿意支付昂贵的山水住宅。他们想在天地山水之间,世俗纷争之外求得安静居所,给工业文明和市场竞争造成的身心疲惫作一些调节熏陶。 市场容量与生态容量山水住区在房地产市场总量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不会无限扩大。开发策划时需要探明市场容量。目前对广州未来房地产市场结构的探讨比较少,大多集中于房地产的体制、金融与政策。实际上,市场容量,消费者偏好结构,支付能力结构,政府价值取向等

16、因素决定了“山水住区”市场实现的规模区位与时机。从开发土地供给的角度,由于广州山水资源的总量与分布是确定的,因此,扣除公共山水资源,并在生态环境容量约束下,能用于山水住区开发的空间是有限的。生态容量包括局部容量与总容量,局部容量指某个山水住区的开发强度,总容量指广州最多允许开发多大规模的山水住区。 开发主题:文化与自然找到一个主题卖点,才能开拓一方市场。如果各山水住区重复雷同,互相抄袭模仿,那将是一个失败。因地制宜,“善假于物”,从平面竖向规划到住宅、环境设计,独到地运用古今中外丰富的园林与历史文化题材,做到“一盘一格,十区十味”,是山水住区成功的前提。无论山水还是建筑,本是自然或功用的东西,当叠加上种种审美价值与社会意识,主观题材才会凸现品位风格。这种思路在“汇景新城”与“华南新城”等山水住区的规划设计上都得到较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