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535101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动汽车充电桩监控系统(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BICS 备案号:广东电网公司公司原则广东电网公司 发 布20 - - 实行20 - - 发布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upervisor system of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目 次 前 言1范畴22规范性引用文献23名词术语24总则3系统构成35.1 系统构造52网络构造46硬件构成461总体规定4. 站控层设备46.间隔层设备64网络设备5软件规定51总体规定572软件构成58系统功能规定5. 站控层功能规定58.2 间隔层功能规定09性能指标1110工作电源121系统建设与系

2、统验收12附录A1附录B5附录C18附录19附录E2前 言为贯彻贯彻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增进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延伸供电服务价值链,指引和规范广东电网电动汽车配套充电设施建设,特制定本原则。本原则是广东省电动汽车配套充电设施系列原则之一。该原则系列共有4项:分别为:B4/T X 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通用规定DB44/TXX 广东省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技术规范DB44/TXX 广东省电动汽车交(直)流充电桩技术规范DB44/T XXX 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本规范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本规范由广东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组织起草。重要起草人:。本规范自x月xx日起实行。

3、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1 范畴本规范规定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的构造、功能规定和技术规定。本规范合用于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2 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献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但凡注日期的引用文献,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涉及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合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到合同的各方研究与否可使用这些文献的最新版本。但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献,其最新版本合用于本规范。IC 01 抗电磁干扰GB/T1959- 电动汽车术语GB/T2887-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 981- 微型数字电子计算机通用技术条件 B/T 3729 远动终端设备GBT 1

4、730-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GB/T 7626 电磁兼容 实验和测量技术 DT5149- 220kV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LT 0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L/T814 配电自动化功能规范DB44XXX 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通用规定B44/T X广东省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技术规范D44/TXX 广东省电动汽车交(直)流充电桩技术规范3 名词术语3.1 充电站EV chaing stion具有特定控制功能和通信功能,将直流电能量传送到电动汽车上的设施总称。3.2充电站监控系统 carg sation pervsor system将充电站的充电机、配电设备、视频监视、火灾自

5、动报警及站内其她设备的状态信息、参数配备信息、充电过程实时信息等进行集成,应用微机及网络通信技术,构成完整的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实现站内设备的监视、控制和管理。3. 分层式 hirrchic一种将元素按不同级别组织起来的方式。其中,较上级的元素对较下级的元素具有控制关系。34 分布式 distribte指充电站监控系统的构成在资源逻辑或拓扑构造上的分布(未强调地理分布),强调从系统构造的角度来研究解决功能上的分布问题。3 间隔层bay el由监控装置、继电保护装置、间隔层网络设备以及站控层网络的接口设备等构成,面向单元设备的就地监测控制层。3.6 站控层statin levl由主机或/和操作员站

6、、远动装置及其她功能站构成,面向充电站进行运营管理的中心控制层。3.7VP (Vtua riat Ntwork)虚拟专用网(VP)为通过一种公用网络(一般是因特网)建立一种临时的、安全的连接,是一条穿过混乱的公用网络的安全、稳定的隧道。4 总则.1 充电站监控系统应遵循如下原则:411作为运营管理基本设施,有助于实现运营管理职责的辨别与配备;有助于全系统的安全、信号采集、监视及控制、事故/故障解决,提高运营的可靠性、经济性,进一步保证充电的安全性。.1.2 简化监控系统的硬件配备,避免反复,实现资源共享。4. 充电站监控系统的建设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执行现行有关原则、规范、规程和规定。5 系统

7、构成1系统构造.1 充电站监控系统宜由站控层、间隔层两部分构成,并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网络系统实现连接。站控层设备发生故障而停运时,不能影响其她层的正常运营。512 站控层由计算机网络连接的系统主机或/和操作员站、电能计费工作站、远动装置等设备构成,提供站内运营的人机界面,实现管理控制间隔层设备等功能,形成全站的监控、管理中心,并可与各级监控中心通信。站控层设备宜集中布置于站内监控室内。5.3 间隔层由站内充电机监控单元、配电自动化终端、间隔层网络设备和多种网络、通信接口设备等构成,完毕面向单元设备的监测控制等功能。52 网络构造5.2.站控层宜采用基于CPIP合同的10M/10M高速以太网作

8、为通信网络。间隔层宜采用实时、可靠、抗干扰性能好的现场总线或以太网通信网络。52.2 应具有合理网络架构和信息解决机制,保证在正常运营状态及事故状态下均不应浮现由于网络负荷过重而导致系统死机或严重影响系统运营速度的状况。5.2充电站的网络安全应遵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发的电网与电厂自动化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颁布的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6 硬件构成6.1总体规定6.1.1硬件设备应采用模块化构造,选用原则化、系列化产品,便于扩展、配套、运营维护,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6.硬件设备必须具有抗强电场、强磁场、静电干扰的能力,并应有避免雷电冲击和系统过电压措施。6.3

9、硬件系统宜配有必要的备品备件及专用维修仪器和工具。6.4自动化设备应有明确标记以表白其运营状态。6. 站控层设备.2.1主机/操作员站是站内监控系统的重要人机界面,应具有主解决器及服务器的功能,为站控层数据收集、解决、存储及发送的中心,管理和显示有关的运营信息,供运营人员对充电站的运营状况进行监视和控制。62.电能计费工作站电能计费工作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也可与站内监控系统互相独立设立。应能完毕电能数据的采集和解决等工作,并保证电能数据的精确、完整与可靠。宜设立与营销系统连接的通信接口。.2.3远动设备满足直采直送规定,收集全站各监控装置的数据,将信息通过专线或网络通道传至各级监控中心。6

10、.2.4对采用的计算机系统,应选用符合国际原则的、通用的、先进可靠的计算机设备。6.3间隔层设备63.就地监控装置应面向对像设计、采用统一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管理。6.3.2应配备诊断、维护、编程接口。63.3应选用强电I/模块,能在静电、高频、强磁场干扰的环境中正常工作而不减少精度和解决能力,抗干扰能力应满足站内运营环境的规定。6.4应保证在接点抖动(单点防抖时间可设立)和存在外部干扰的状况下不误发信号。.3.5应能记录多种操作命令的源地址、时间。6.3.在进行遥控操作或传动实验时,必须进行密码确认,不容许密码缺省。6.网络设备6.4.1网络设备应涉及站控层和间隔层网络的通信介质、通

11、信接口、网络互换机等。6.42监控室内网络通信介质宜采用超五类屏蔽双绞线。通往户外的通信介质应采用铠装光纤或铠装屏蔽双绞线。64.网络互换机应满足如下技术规定:)应采用工业以太网互换机,采用无电扇设计,有较宽的工作温度范畴(555)。2)满足充电站电磁兼容原则。3)端口应支持10,采用J5接口或光纤,端口数量不少于16个。4)应采用无阻塞配备的构造设计,保证满配备时能以线速接受帧,并能无延迟地解决。)应支持网络风暴克制和网络流量控制功能。6)应采用分布式互换解决构造,所有接口模块均具有本地自主互换的能力。7 软件规定7.1总体规定7.操作系统应采用符合国际原则的系统软件(indws、Liu或U

12、ni)。7.1.2建立一种面向顾客的、灵活丰富的应用软件设计环境,以利于顾客根据应用的需要安全地相应用软件进行补充、修改、移植、生成或剪裁。7.1运营应用软件时应合理使用系统资源,避免不断消耗系统资源而导致系统死机。.1采用以便顾客使用和维护的数据库,不应因人为或程序因素导致数据的不合法修改。2软件构成应由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和应用软件构成。7.2.1系统软件涉及:成熟的实时操作系统、完整的设备诊断程序、完善的整定、调试软件和实时数据库。7.2.2支持软件涉及:通用和专用的编译软件及其编程环境,管理软件(如汉化的文字解决软件、通用的制表软件和画面生成软件等),人机接口软件,通信软件等。7.23应

13、用软件应满足本系统所配备的所有功能规定,采用构造式模块化设计,功能模块或任务模块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独立性和良好的实时响应速度。8 系统功能规定8.1 站控层功能规定. 数据库的建立监控系统后台数据库内容涉及系统所采集的实时数据;配电设备、充电机的状态参数;作为历史资料长期保存的历史数据;经程序解决和修改的数据等。应建立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8.1.1.1实时数据库:载入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其数值应根据运营工况的实时变化而不断更新,记录设备的目前状态。应提供数据库维护工具和图形界面,以便顾客在线监视、查询、排序和属性修改等。8.1.每个实时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数据库中的数据点都可按可设定的间隔时

14、间进行周期性保存。8.1.3系统应可提供访问历史数据库的接口,进行历史数据的查询和解决。8.1.4历史数据库中的数据类型涉及:测量实时数据和状态数据、电能计量及记录数据、各类累加(涉及积分)数据、记录计算数据、状态数据、事件告警信息、事件顺序(SO)信息等。8.1.5应能自动根据存储空间发出历史数据整顿提示。8.1.所有的历史数据应根据顾客规定寄存到指定的存储介质上作为长期保存,保存时限应不不不小于2年,系统应周期性的提示顾客进行数据的存档;具有自动和人工进行数据备份功能。8.1.1.7提供至少 10 天的历史数据缓存,并可恢复至历史数据库。1.1.8当已用存储容量达到总容量的80时发出告警信息。. 监视和报警8.1.2.1监视通过显示屏对站内重要设备运营参数和设备状态进行监视,应能监视各设备的通信状态和通信报文,并实时显示。信息应能分层、分级、分类显示,可以人工定义画面显示内容。所有静态和动态画面应存储在画面数据库内,顾客可以便和直观地完毕实时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