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529875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薇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采薇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采薇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采薇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采薇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采薇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薇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采薇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采薇教案一、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土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2研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考虑的才能,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根底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拟,讨论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妙的感情。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进展比拟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拟鉴赏这两首诗

2、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进步自己的文学修养。二、重点1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考虑的才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编者、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3比拟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进步诗歌鉴赏程度。三、教学难点比拟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进步诗歌鉴赏程度。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工程表达或答复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表达“古

3、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考虑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衬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评价:课前检查与反响:1字音玁狁(xinyn)不遑(hung)不来(li)孔疚(ji)靡盬(mg)喧嚣(xio)寰宇(hun)神裔(y)肴馔(yozhun)宅邸(d)逃遁(dn)象弭(m)归聘(pn)四牡(m)骙骙(ku)小人所腓(fi)雨雪霏霏(yfi)载渴载饥(zi

4、)整饬(ch)2字形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_)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3解释加点字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同“花”)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4文学常识填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共收入诗歌篇,又称“诗三百”,分为“”、“”、“”三部分

5、。“”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是周朝王畿之乐;“”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国籍)盲诗人(人名)所作。5翻译以下句子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君子所依,小人所腓:6默写填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二)新课导入(从_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如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这是_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

6、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头和西方文学的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妙的情感吧!(三)整体感悟1自主学习采薇。自行诵读、翻译,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诵读(鼓励学生进展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拟和评点,促进进步。)(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拟学习)翻译(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理解作品主旨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辛生活和内心伤痛

7、,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土的思念。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堂成诵3、自主学习奥德赛。整体感知节选部分的构造、内容以及表现手法。构造分为五个小节:一、思乡之苦,遵旨放行;二、奥德修斯的疑虑;三、神女证实;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五、返乡的坚决决心。内容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决决心。表现手法问: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衬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答: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衬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

8、的决心。(四)合作探究比拟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讨论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妙的感情。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歌中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体验这一美妙的感情。;最后再联络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奥德赛写的是将领奥德修斯凯旋途中抵拒的场景中的乡愁。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乡思情结的内涵:(师评:故土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土常常被

9、赋予的意义有:家、故土、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五)比拟鉴赏比拟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展交流汇总。)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表达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一样,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

10、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详细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11、“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正确,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哀;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比照,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消

12、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六)交流延伸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采薇教学实录个人简介陈松泉,男,1976年5月出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南通市局直学校骨干教师,2023年获市政府三等功嘉奖。已在语文建立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月刊等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在杂文报中国教师报等报纸发表杂文、随笔多篇。教育观点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前两年,一个刚刚考入某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给我发来短信,问论文该怎么写。这让我陷入了深思:严格地讲,撰写学术论文似乎不属于中学

13、语文的教学范畴。可一个在中学时期语文成绩非常优秀、能升入重点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居然不会写论文!我的语文教学大概难逃干系。我开始思索自己的语文教学,才发现以前自以为成功的语文教学是那样地误人子弟:为学生设置好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规划好教学过程,想好切入点,设计好问题,一步步地把学生往里边引,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毫无自主权可言。反思之后,我开始大胆地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磨合,我和学生都喜欢上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学习一些文学、文化常识时总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但其实不少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不如将讲解的主动权交给学

14、生。这不仅对那些可以讲解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对不能讲解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比方读伊索寓言一课,让学生讲解关于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常识,结果有个钱钟书迷不仅绘声绘色地讲了钱钟书先生的几那么轶事,还向大家隆重介绍了围城,课后,班上好多学生因此读起了围城。此时学生的讲解就比教师有效得多。一些相对简单的文言片段也可以交给学生讲解,也能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二、把考虑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每堂课都会给学生考虑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有了考虑的主动权。很多教师把学生的考虑限定在自己的预设范围之内,不敢让学生有所打破,而这恰恰是对学生考虑主动权的扼杀。要保证学生考虑的主动权,教师必须敢于让学生放开考虑,大胆说出

15、自己的想法。采薇一课,教参附有归乡悲情采薇新释一文,该文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并不是“哀景写乐”,这对教师有较强的暗示作用,有些教师这样问学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真是哀景写乐吗?”于是所有的答案都是一边倒:“不是。”假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答案就会丰富得多。三、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于知识、经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对一个文本,学生往往会有不同于教师的看法。教师不能完全代替学生完成课前的预设,应该经常让学生经过自学、讨论提出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一个班的学生决定先从上阕写景开始鉴赏,另一个班的学生那么倾向于从分析p 周瑜入手。殊途同归,沿途风景迥异,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享受。把课堂预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意味着教师在课前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推测课堂上的种种可能,以便在课堂上顺利指导学生完成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