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524269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进中举》课堂实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和以往一样,学小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见识水平。本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人物的身上去了解古代社会读书人的生活状况,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拟用三课时,下面分别把每课时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师生活动的情况记录如下,供大家批评,也供自己在研习中提升教学水平。第一课时常识、感受、情节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范进中举。作者是吴敬梓,他是安徽人。在他的一生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和思想上。生活上,他从富裕转入到贫困,这就和鲁迅先生一样了,家道中道,自然更能体会到世态炎凉。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变化,前期他和所有读书人一样,热衷于功名利禄,想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2、一生大半的时间也消磨在科举考试中了,由于他接触到的都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所以对这些人热衷功名的利欲熏心的丑恶嘴脸是刻骨铭心,有深刻的体察。晚年由于自己家道中落的原因,也由于屡次不能中举的原因,使他丧失了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信心。个人的失败,使人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使他转变为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也开始憎恶士人们醉心于科考,热衷功名的习俗。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一部小说,就是儒林外史,成为了我国清代著名的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他用的讽刺的手法,对儒士们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贯穿于此书核心的就是反对科举,反对封建礼教,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

3、会风气。这这些内容来看,这本书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读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你没有一点枯躁的感觉,因为它是用讽刺手法写成的,很多地方引人发笑,令人捧腹,同学们在学完课文后可以去看一看小说。师:刚才谈到吴敬梓,谈到了儒林外史的内容,这就涉及到了科举考试。老师还得跟大家讲讲科举考试是怎么回事。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从汉朝开始产生,后来兴盛于隋、唐,到了明、清之际,因为写作要求“八股文”,从而成为了禁锢士人思想的工具,成为了奴役士人思想的工具。但是相较以前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它是有很大进步的,在以前主要有三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第一是世袭制,这不存在选拔的问题,只要老子是高官,子子孙孙就可以沿袭这个

4、官位爵位,这是一种很末落的制度,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的。后来就有了举荐的制度,既推荐人才,可以举荐别人,如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当然只要有才,也可以自荐,如毛遂。第三种是上级发现人才,韩愈写的马说就是希望上级统治者用慧眼去发现人才。科举制度相对于以前的三种方式不能不说一个巨大的进步,给普天下有才能的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只不过到明清之际,写作要求写八股文,才成为人们思想的禁锢,引起大家的不满,科举制度成为了统治者奴役读书人思想的一种工具。那么科举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师:老师先来讲讲他的形式。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初步阶段,有三种形式。第一是童试。一个读书人从开始参加考试就叫“

5、童生”,考取后身份变为“生员”。第二是岁试,具备了生员的资格后,在县里的督学处考试,每年考一次,如果录取后,就可以称为秀才了。第三是科试,只有成为秀才才有资格考,考了干什么呢?考上了就能代表县里到省里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了。我们学的这篇文章的开头正是范进参加岁试取得了秀才的功名,而且这一年岁试与科试是同一年举行,是合并在一起的,他是秀才的第一名,自然就理所当然地可以代表县里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了。师:那么正式的科举考试又是怎么回事呢?第一个就是乡试。由省里组织,每三年考一次,在秋季举行,又叫秋闱或大比。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考试,考上了的,如果考中,就叫中举,中举后就获得了做官的资格,就可以做县太爷了。

6、本文中的“范进中举”就是指他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这才真正叫进入了仕途。如果还继续考就是会试,在京城由吏部主持的考试,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天的春天举行,所以又叫春闱,只有举人才有资格来考,考取后就可以叫“贡生”,但是要通过复试。考到这一步就很不简单了。第三就是殿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来考的人必然是贡生,如果考取就可以称为“进士”了。殿试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有这些专属的名称。师:刚才跟大家介绍的是科举考试的形式。那么考什么内容呢?怎么考呢?首先是说内容。考的就是“五经”,即孔子编辑整理的五本书诗、书、礼、易、春秋,题目就出自其中,主要是代圣人立言,揣摩圣人的意思。再讲一讲明

7、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要求写的是一篇作文,有时会附有对对子。写的作文有严格的规定,规定这篇文章只能写四段,而且整篇字数限制,不能多也不能少。作文四段的要求是“引、议、联、结”。生:老师,这不是像我们写读后感的结构吗?师:差不多。但是它还有其它要求,比如字数要固定,而且只能写四段,写作手法也要求每段必须用排比、对偶的手法。你们看麻不麻烦?我跟同学们讲了这些,最后我们还得从中明白几点启示。第一、通过这个考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要登上仕途之路是十分艰难的,有两场考试都要三年才考一次,错过了,就要等三年,因此古代有很多考生都是一生在考,考得白了头发,白发胡子还在考。第二,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

8、唯一方式,也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也是读书人的最高向往,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社会风气就促使读书人不得不一生汲汲以求,也就出了祖孙同在一个考场内的现象。第三,老师觉得在明清之际能考上的人不一定是有真才实学的,因为当时的人们只是一门心思扑在八股文上,有句诗云:“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说的是什么意思,“汉”就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唐代的诗歌,这些都好,但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既然这样,一个人是不是有真才实学还得打个疑问号。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反倒考不上,如蒲松龄就是这样,考了一辈子,心灰意冷了,最后只好退出,写小说去了,没想到写一本聊斋志异,

9、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师:这是老师跟大家介绍的一些常识,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看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读书,思考。)师:咱们先简单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谁先来?生:我看到一个地方比较好笑,范进的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说他是“尖子猴腮”,可他中举就说他有“体面的相貌”。师:这个对比你看出什么呢?生:我看出胡屠户很虚伪。师:嗯,很好。谁再来说?生:书上162面,最后一句“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胡屠户在他中举前后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前是又是讽刺又是辱骂,中举后范进身份不同了,胡屠户就开始低声下气

10、地对当初的拖油瓶,说明他是一个很势利的人。师:你体会得很准确,屠户确实是一个势利小人。生:我读到第164面“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后来范进不要把银子了,他“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个地方好笑。师: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呢?生:很势利,眼睛里只有金钱。师:很市侩。生:我觉得全文结尾的一句写得好,“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这里看出他嫌贫爱富。师:是的。看来同学们对胡屠户这个人是很有兴趣的,那咱们在接下来的课中去讨论这个人物,今天我们就不谈了。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就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来说,用一句话怎么概括?生:范进中举前后。师:从描写的时间上看是这样的。但是感觉

11、到没有把情节说出来。有不同意见吗?生:范进中举后发疯了。师:可以,就依你的。(板书: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好,我们接着来把本文的情节理一下。(接下来,师生一起讨论,形成了下面的板书)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来道贺。(背景)范进想参加乡试,找胡屠户借盘缠,反被辱骂,仍瞒着丈人去参考。(开端)发榜之日,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卖鸡买米。(发展)范进见报,先昏倒,后发疯,后来被胡屠户打醒。(高潮)范进回家,张乡绅来访,赠房赠银。(结局)师:以上就是本文的基本情节,这就为我们明天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今天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把课文再看一遍,把自己认为好笑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思考一个问题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2、。下课!【教后感言】这节课我讲得多,花了很大的气力跟同学们介绍作者,儒林外史,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形式、内容作了大量介绍,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古代士人们的生活景况和学业内容。然后是让同学们初步熟悉了课文,谈了谈感受,但都比较流于表面化,看到的是人物,而对主题没有什么涉及,所以我及时打住,还是来把情节理一理。基本教学内容已顺利完成,就看明天的课能否向深处开进了。第二课时范进发疯原因探析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范进中举后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描写表现的集中在哪里?我们一齐来读一下。(生齐读第5自然段描写范进因中举而疯的段落。)师:范进中举后怎样了?生:疯了。师:是的,先昏倒后发疯,疯得到处跑。(板

13、书:发疯)大家想一想,范进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范进考了34年,现在突然之间中举了,个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他太开心了,就疯了。师:这个变化来得太突然,他的心理承受不了。还有其它原因吗?生:第2段里写范进想参加乡试找胡屠户去借钱,但是却被他骂得狗血喷头,他已经对自己考不考得上完全失去了信心,对考试其实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是想去试一试,没想到真的中了。师:你的意思是范进是因为意外而发疯。还有其它观点吗?生:我觉得他考了34年,而且一只在钻研八股文,已经就快疯了,现在中了举,受到了新的刺激,一刺激心里难以承受,所以疯了。中举是他疯的一个导火索。师:是不是钻研八股文就一定快疯了呢?

14、这个还要讨论。生:他突然中举,心脏受不了疯了。(生笑)师:大家的发现很有意思。总起来看,还是因为中举“欢喜”而疯的。什么会导致他这样“欢喜”呢?我们且来对范进这个人的分析一下。谁来说一说他的经历。生:他20多岁参加科举考试,考到30多年,考了20多次,考到54岁才中举。师:从这个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科举之路是饱受艰难的。那他的家庭环境又是怎样的呢?生:不太好。师:“不太好”吗?生:很不好。师:不是用一些词来形容吧。生:家徒四壁。师:这个词用得好。你怎么看出来的呢?生:他的房子不好,张乡绅才赠给他房子。还有发榜那天,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他还奉母命到街上去卖鸡买米回家。师:证据找得好。确实是极

15、为贫寒,这都是科举考试导致的啊,范进是别无长技,只会读书考试,这是古代读书人的悲哀啊。除了读书连养活自己的办法都没有。那范进这些年人忍受的又是什么呢?生:是邻居和丈人对他的轻视。生:还有胡屠户骂他时他都“唯唯连声,不敢回口”,说明大家瞧不起他。师:连丈人都瞧不起他,更何况其它人啊。他可以说是饱受屈辱,饱受欺凌。范进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随着中举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生:以前的贫穷、屈辱都将不复存在。师:对古代的士人们来说,一旦中举这些都将成为过去,个人的命运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别无长技的读书人们当然会拼命地去挤科举这条路了。同学们再想一想,在明清时代,像范进这样因中举而疯的人多吗?生:多。

16、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看到文中想出办法治范进疯病的人是来报喜的报录人。师:这怎么就说明“多”呢?生:因为他说范进是因为痰迷了心窍,他能想出办法来,说明他们对付这样的事是很有方法的。师:你的猜测完全正确。是的。老师也认为这是作者的一个别有用心的设计,正如你所说,这正是说明他们有经验,有办法,原因是他们对范进发疯这样的情况是司空见惯了。同学们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假如范进这次没有考上,他会怎么办?生:他还会继续考。师:为什么这么肯定?生:因为他没有生活的本领,他只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师:这样看来范进还是比较幸运的。假如一个人一辈都考不上,那会是怎样的命运呢?生:很悲惨。生:人生的悲剧。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