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_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523870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8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_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_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_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_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_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_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_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 :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The Spatiality and Spatial Changes of Danwei Compound in Chinese Cities: Case Study of Beijing No.2 TextileFactory张艳 柴彦威 周千钧摘要 :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 30 年间,单位大院构成了中国城市空间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经济 社会制度的全面转型,中国城市空间正经历着激烈的空间重构。单位大 院的空间及社会变化是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过程的微观缩影, 是理解与透视转型期中国城市

2、空间与社会变化的重要视角。本研究基于对 北京市典型工业企业单位京棉二厂实地考察、访谈,以及厂史资料等多元 数据,通过复原其从 50 年代建厂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空 间变化过程,从空间模式、空间秩序等方面分析单位大院的空间性,试图 通过对单位大院的空间变化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案例研究来透视中国城 市转型与重构的空间过程。Abstract: In the three decades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nwei compound has been the basic spatial territor

3、y in urban China and it has also been the main form by which urban space expanded largely outside the old city. Since the opening u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economic-social-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drastic spatial changes are being taken place in urban China. The spatial and social c

4、hanges of Danwei compound are the micro processes of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China, and they are also important persp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spatial and social changes of urban space. Based on the multiple source data about Beijing No.2 textile factory, including sit

5、es visit, interview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firstly, this paper aims at recovering the detailed process of spatial changing within the Danwei compound in different periods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since it was founded.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patialities of Danwei compound focusing on i

6、ts spatial pattern, spatial order and so on. Finally, this paper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transitional urban China through“anatomy of the sparrow”style case study onBeijing No.2 textile factory Danwei compound.1 研究背景与目的单位为工作单位(working unit)的

7、略称,是指给城市 居民提供各种就业机会的企事业单位及有关政府和公共机 关等(柴彦威 , 1996),包括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研 究所、文化团体、党政机关(路风 , 1989)。在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是中国城市中最基本的社会管理与组 织形式(Bjorkloud, 1986)。在空间上,单位往往通过“围 墙”来实现其空间的围合性、封闭性、完整性,并以“院” 的形式来组织单位内部的居住设施、生活设施及各项福利 设施。单位大院,简言之,是单位的物质形态与空间载体。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 30 年间,单位大院构成 了中国城市空间的“细胞”,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最主要方 式,老城区外围不同类型的

8、单位大院构成了城市的新建成 区(柴彦威等 , 2000)。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四 合院构成了老北京城,而单位大院构成了新北京城(陆翔 ,2003)。 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经济社会制度的全面转型,中国城市空间正面临着激烈的空间重构(Ma, 2002; Ma & Wu, 2005)。在此背景下,单位作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 制下中国城市中最基本的地域单元,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 化。一方面,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引发了中国 城市形成以地价为基础的城市用地功能置换。内城中的工 业、居住等用地不断为商业服务业用地置换,引发了因 旧城改造和工业外迁所带来的郊区化浪潮(冯健 , 2004)。 城市新建

9、成区及近郊区的一些工业企业单位,也在工业郊 区化过程中,将生产设施及厂区向郊区搬迁,单位大院职 住接近的空间模式开始瓦解(柴彦威等 , 2008; 柴彦威等 ,2002)。另一方面,住房福利制度结束和住房市场不断完善,使城市居民的居住迁移率和住房消费的市场化率都在不断关键词 :单位大院 ;空间性 ;空间变化 ;城市转型 ;空间重构 ;北京京棉二厂Keywords: Danwei Compound; Spatiality; Spatial Changes; Urban Transition; Spatial Restructuring; Beijing No.2 Textile Factory作

10、者 :张艳,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生。 柴彦威,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千钧,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开发区分局20国际城市规划2009 Vol.24, No.5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 :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提高(Li, 2005; Huang & Deng, 2006; 冯健 , 周一星 , 2004; 柴彦威 , 刘志林等 , 2000)。在单位社区内部,伴随着单位职工 的迁出以及非单位职工的迁入,单位社区的人口构成将逐渐 由同质性走向异质性,单位社区杂化逐渐明显(柴彦威等 ,2007)。从而导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就业为纽带的单位社区 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社

11、会经济属性相对均一的城市居民 集中的城市社区转变,并且城市社会空间分异逐渐显现(顾 朝林等 , 1997; 吴启焰 , 崔功豪 , 1999; 李志刚等 , 2004)。由此 可见,单位制度的变迁、单位大院的空间及社会变化是中国 城市社会经济转型与空间重构过程的微观缩影,是理解与透 视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与社会变化的重要视角。目前,城市地理学领域中关于单位的研究多将单位理 解为中国城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从制度的 内涵及其变迁的角度宏观地分析单位制度变化对城市居民生 活空间、对城市结构及城市社区演化等方面的影响,重在构 建城市地理学相关领域中单位制度分析的框架(柴彦威等 ,2007,

12、 2008)。尽管质性分析已经得出了单位对于城市空间形成及其演化的重要性,但仍然缺乏具体的案例研究,尤其是 缺乏针对典型单位,对单位大院的空间形成及演化过程进行 纵向分析,从而透视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微观过程与 机理。因此,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典型工业企业单位京棉二 厂实地考察、访谈、厂史资料等多元数据,通过复原其从 50 年代建厂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空间变化过程,分析了单位 大院的空间性,并以“解剖麻雀”式的案例研究来透视中国 城市转型与重构的空间过程。规划蓝图上,京棉二厂的空间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生产区的大门、入口广场、办公楼和厂房,以及生活区 的主要入口、景观大道、礼堂等标志性建

13、筑均分布在中轴线上, 而其他厂房和住宅建筑沿中轴线两旁对称分布。同时,京棉 二厂内部还配套规划了一些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如位于生 产区内的托儿所、公共浴室以及生活区的礼堂,以方便职工 的日常生活(图 2)。京棉二厂的生产区占地约 19 公顷,整个厂房采取大跨度的锯齿式设计,形成了气势恢弘、独具特色的屋顶肌理。生 产区内部,办公大楼与厂房连接,便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注 :图中下半部从右至左依次是京棉一厂、北京印染厂、京棉二厂及京棉三厂,上半部是生活区图 1 京棉一厂、二厂和三厂以及北京印染厂的规划布局资料来源:华揽洪, 20062 案例研究 :京棉二厂的空间变化本文以北京市京棉二厂为例,基于长期

14、实地考察、与单 位职工访谈以及厂史资料等二手数据,复原了半个世纪以来 京棉二厂的空间变化过程,以期透视和剖析转型期中国城市 空间重构的微观过程和特征。京三染生活礼堂生住宅区2.1 京棉二厂的规划蓝图建国初期,纺织业作为北京市经济起步的先导产业得到 了重点发展,城市东郊的八里庄地区被确立为纺织工业区。19531957 年间,从东郊十里堡到慈云寺东,自东向西先后建 设了京棉一厂、二厂和三厂,占地总面积达 93 万多 m2,建筑 总面积 37 万多 m2。当时,整个京棉厂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布局 : 以朝阳路为界,路北被规划为生活区,路南为生产区(图 1)。 同期,在八里庄地区还配套建成了中国纺织科学研

15、究院、化 纤机械厂、北京印染厂等 30 余家纺织系统的单位。在进行大 规模厂房建设的同时,大片单位住宅楼也拔地而起,形成了 闻名全国的“纺织城”。图 2 京棉二厂的规划方案资料来源:根据华揽洪(2006)绘制国际城市规划212009 Vol.24, No.5京棉二厂生活区北 京棉住宅住宅印厂厂 区住宅活入口朝阳路 托儿所车库及浴室办公楼京北 棉京 三厂房印 厂染 厂厂 区厂 区京棉二厂生产区张艳 柴彦威 周千钧生活区的规划设计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整个单位住宅区采用“周边式”、“双周边式”的街坊形式,每个街坊 占地约 12 公顷,住宅沿四周道路边线布置,呈“T”形或 “L”形分布。住宅全部被设计成三层楼房,楼层间距较大, 外墙以红砖砌筑,屋顶形式以两坡或四坡为主,铺设灰色波 形屋面瓦。三印3生1厂198区4 19活51162.2 1950 年代的空间特征1957 年,京棉二厂基本全面建成。除生产设施、办公设 施和住房建设以外,单位大院内部还配套了职工医院、食堂、 理发室、浴室、幼儿园、小学、中学、俱乐部、招待所等生 活服务设施(图 3),基本满足了单位职工日常工作和生活的 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