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52306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公开课一等奖《乡愁》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同学们,每当星期五老师宣布放学的那一刻,你最想做什么?回家是呀,每一个远离家乡,或去追求理想,或去完成学业的游子,无一思乡,乡愁一直都是古往人们经常谈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愁的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

2、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 细腻地感受 诗意地仿写)介绍作者生平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

3、,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

4、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母子 夫妻 母子 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 夫妻之别 母子之别 家国之别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

5、,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板书:邮票-母子情 船票-夫妻情 坟墓-生死别 海峡-家国恋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5、大家发现没

6、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齐读)( “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7、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 “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8、说得妙极了!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齐读

7、)五、丰富连读,读出诗情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2、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生齐读)3、有感情的读,个人读 小组赛读 配乐读六、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 1、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比如说,我

8、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九、联想仿写诗歌十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